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溶剂、改性剂的选择及其用量以及反应温度对改性PS胶粘剂粘合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备改性乳液型胶粘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中元  钱晓忠  胡静  潘向军  吕亮 《包装工程》2005,26(3):35-37,58
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经洗净、干燥、粉碎、溶解、改性、乳化等步骤制备一种性能优异的木材纸张胶粘剂.对原料的用量、低毒性混合剂的选择和配比、改性剂的选择、乳化剂的选择、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选择进行了优化试验.以乙酸乙酯、甲苯、丙酮为溶剂其最佳配比为:m(乙酸乙酯):m(甲苯):m(丙酮)=3:2:0.5.采用顺酐、丙烯酸对废聚苯乙烯进行改性试验.对酚醛树脂改性和邻苯而甲酸二丁酯增塑对其粘接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确定酚醛树脂的最佳用量为3.0%~4.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用量为8%~10%.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10作为乳化剂对废聚苯乙烯进行乳化改性.改性温度为(80±2)℃,反应时间为3~4h;乳化温度为70℃,反应时间为1~2h.  相似文献   

3.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胶粘剂对基材(丁苯橡胶-丁苯橡胶)的剪切强度为依据,确定了用氨基硅油和环氧树脂改性聚氨酯胶粘剂时,制备聚氨酯预聚体的单体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聚醚二元醇(DL2000)的恰当配比,氨基硅油和环氧树脂的恰当添加量,以及恰当的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通过热分析技术(TG-DSC),对比分析了未改性胶粘剂和二元改性胶粘剂的热性能;最后对比检测了未改性胶粘剂和二元改性胶粘剂对不同基材的剪切强度以及自身的各种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二元改性聚氨酯胶粘剂对各种基材具有较高的粘接强度,其自身具有良好的附着力、较低的吸水率、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耐酸碱性能。  相似文献   

4.
改性有机耐高温树脂胶粘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机耐热胶粘剂的发展现状,介绍了各类耐高温胶粘剂的物化性能,以及提高耐高温性能的一些技术途径和改性方法,并对今后有机耐高温胶粘剂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溴化聚苯乙烯(BPS)含溴率为指标,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溴化剂、脱水剂、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废旧聚苯乙烯(PS)溴化反应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DSC分析仪对BPS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lCl3作为主催化剂较好,AlCl3、助催化剂Al、单质溴的较佳用量分别为废旧聚苯乙烯质量的4.3%、0.5%、3.8%,脱水剂(P2O5)的较佳用量为二氯乙烷质量的0.2%;较佳反应温度为40℃,反应时间为5h.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了用于防水卷材潮湿界面粘接的改性氯丁胶粘剂的粘接机理和改性方法,并对改性剂的选用进行了实验讨论。  相似文献   

7.
有机硅改性环氧树脂耐热胶粘剂的研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顺  谢建良  邓龙江 《材料导报》2006,20(Z1):54-56
用有机硅活性中间体对环氧树脂E44进行接枝共聚改性,得到一种具有良好耐热性和机械性能的新型改性树脂,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对产物的影响.以自制芳香胺为固化剂,添加一定量的纳米TiO2和丁腈橡胶,制得的胶粘剂在30℃、7天基本固化完全,250℃热老化100 h后,仍有15.3MPa的剪切强度.并用FT-IR、DSC、TGA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丙酮法合成了一系列在软、硬段均含有离子基的水性聚氨酯分散液,采用共混法重点研究了环氧值,环氧树脂加入量以及R值(NCO/OH比)和离子基含量对水性聚氨酯乳液性能和胶粘剂粘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E-44具有最佳的工艺和性能平衡,当E-44含量为3(wt%,质量分数),R值为1.3和离子基含量为1.15(wt%,质量分数)时所合成粘合剂的乳液稳定性,耐热性能和最佳的粘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对反应型阻燃聚氨酯改性酚醛胶粘剂的合成、制备工艺及影响性能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该胶粘剂具有较好的韧性、耐温性、阻燃性和较高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10.
11.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回收与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PSF)的广泛应用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文中综述了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回收与综合利用研究最新进展,包括生物降解法、物理再生法、裂解回收法和化学改性法等四方面内容,展望了PSF回收利用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废旧聚苯乙烯泡沫板为成球材料,采用微封装法制备了具有高附加值的聚苯乙烯空心微球。考察了水油相质量比、第1次和第2次乳化搅拌速度、第一水相中乳化剂浓度和油相中聚苯乙烯浓度对聚苯乙烯空心微球振实密度及平均直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制备出最低振实密度为0.11g/cm3、粒径为75~646μm的不同平均直径的聚苯乙烯空心微球。最后简要介绍了放大试验,并探讨了放大工艺中所用试剂的回收利用工艺,试验结果为该方法的工业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在制备无机粒子/聚合物高介电复合材料过程中,无机粒子与基体较差的亲和性导致了无机粒子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团聚,限制了复合材料性能的提升。对钛酸钡粒子进行表面羟基化处理后,利用苄膦酸改性剂对钛酸钡粒子进行改性,然后将钛酸钡粒子掺杂到聚苯乙烯基体中制备得到复合材料。苄膦酸的使用有效改善了无机粒子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促进了...  相似文献   

14.
分别以中间相沥青和甲苯作碳质前驱体和发泡剂,采用超临界发泡技术制备出孔径为10~25μm的泡沫炭,并着重研究了超临界发泡条件对泡沫炭的孔形及韧带结构的影响。超临界发泡包括成核、扩散、聚集及膨胀过程,同时泡孔的形成也是热力学、动力学及力学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中间相沥青中存在轻组分,超临界发泡过程伴随着自发泡过程,由此可获得层次孔结构的泡沫炭。  相似文献   

15.
通过苯乙烯和二乙烯基苯(DVB)自由基共聚方法合成了聚苯乙烯(PS)微球,并采用热交联方法对产物进行高温热处理,制备了耐热型聚苯乙烯微球。差示热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热处理前DVB的添加量从5.5%增加到15%,其产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基本保持在117℃左右不变;高温热处理使悬挂在聚合物分子链上的乙烯基双键发生自由基聚合交联反应,产物的交联密度提高,Tg明显提高,并且随着DVB添加量的增加Tg不断上升。产物热处理温度越高所需热处理时间越短,但是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分子链会发生热降解副反应,导致Tg下降,较优的热处理条件为195℃时热处理1h。  相似文献   

16.
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醇/异丙醇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稳定剂、乳酸为共稳定剂及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成功制得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微球粒径均一且粒径范围为2.22-4.15um.研究了乙醇/异丙醇比例、PVPK-30、乳酸、BPO及单体浓度对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60℃氮气气氛中催化裂解聚苯乙烯,制备了大量管径为5~40nm的高质量的碳纳米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对所制备的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所制备的碳纳米管石墨化程度高,在碳纳米管的管壁上仅有少量的无定形碳存在.催化裂解聚苯乙烯制备碳纳米管是一种有前途、低成本的绿色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单分散的粒径为340±10nm的聚苯乙烯微球为原料,采用垂直自组装法制备了蓝色聚苯乙烯胶体晶体膜。研究了乳液浓度、干燥温度、组装容积等因素对聚苯乙烯胶体晶体膜的微观形貌和呈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乳液浓度较小时,微球呈现单层均匀分布,局部发生自组装,当乳液浓度达到0.1wt%时,微球呈现多层密排六方排列,宏观上呈现明亮的蓝色。当干燥温度为40℃时,该胶体晶体膜微观形貌为高质量的密排六方结构,呈现均匀明亮的蓝色。对比试验得出,在50mL的容器中,PS微球容易发生自组装且呈现明亮均匀的蓝色。同时发现,该胶体晶体膜在较低强度的光线下呈色比较微弱,蓝色饱和度较低,在强烈的光照下,呈现出绚丽的蓝色。  相似文献   

19.
微型分散聚合法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乙烯为单体,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在一定比例乙醇与水的混合介质中,用微型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微球。用纳米粒度与电位分析仪对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进行了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同常规分散聚合法一样,微型分散聚合法同样可以得到单分散性好的聚苯乙烯微球,且两者粒径几乎相同。相比之下,微型实验具有省试剂、少污染、安全快速、便于操作等优点,可在高分子化学研究和实验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以苯乙烯(St)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乙醇/水为分散介质,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苯乙烯(PS)微球。研究了单体、引发剂、分散剂的浓度,分散介质中乙醇与水的比例对制备PS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动态光散射(DLS)等手段,对微球的组成成分、表面形貌、粒径及其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合适条件下,分散聚合法可以制备粒径200~1000nm范围内可控、球形度良好、表面光滑、互不粘连的单分散PS微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