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透射电镜研究上贝氏体铁素体的形成。观察到贝氏体条由更小的薄片状亚单元组成。沿贝氏体铁素体条纵向靠近平直边的母相中存在间断的应变场,其间隔尺寸与薄片亚单元的厚度对应。由于亚单元的横向尺寸差构成边界轮廓台阶。相变弛豫使亚单元间界和应变场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2.
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精细孪晶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了贝氏体钢贝氏体铁素体的精细结构及其尺寸。观测指出,贝氏体铁素体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贝氏体条束或贝氏体片、亚片条和最小基本单元,或者分为四个层次:贝氏体条束或贝氏体片、亚片条、亚单元和最小基本单元。贝氏体铁素体条束由细小亚片条组成,这些亚片条多数是精细孪晶片条,它们宽度 为5.0-40nm。细小亚片条间存在孪晶取向关系。多数细小亚片条由大约5.0-25nm尺寸的基本单元组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Fe-C-Cr钢中贝氏体和马氏体浮突的形态,利用STM所独具的优异的纵向分辨率,发现贝氏体浮突实际上是贝氏体的亚片条,亚单元及超亚单元造成的表面浮突所组成的浮突群,完全不符合马氏体浮突的不变平面应变特征,说明了贝氏体相变不可能按切变机制进行。  相似文献   

4.
首次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观察了CuZnAl合金的贝氏体和马氏体表面浮突,发现贝氏体浮突是由许多亚单元组成的浮突群,单个亚单元浮突呈“V”型,不同于马氏体相变不变平面应变的“N”型浮突,从而说明贝氏体不可能切变形成。同时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贝氏体激发形核-台阶生长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3贝氏体组织中的亚结构由于贝氏体相变的过渡性特征,使得贝氏体的亚结构非常复杂。精细亚结构是指在电镜下所能分辨的贝氏体铁素体条片内部的细节,如亚片条、亚单元的形态、尺寸、界面结构以及贝氏体铁素体片条内部的位错、精细孪晶等。  相似文献   

6.
稀土对GDL-1型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稀土对GDL-1型贝氏体钢在空冷状态的贝氏体组织、亚结构及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混合稀土含量的增加贝氏体条中的亚结构更加细化,亚片条、亚单元数量增加,在稀土含量为0.018wt%-0.022wt%状态,亚片条宽度尺寸0.2—0.9μm,亚单元宽度尺寸30—250nm。亚片条、亚单元之间为稳定的残留奥氏体,并对应强韧性大幅度提高。当稀土含量达到0.042wt%,强韧性降低,与钢中夹杂物显著增加有关。并从激发形核.台阶长大模型出发分析了RE对显微组织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钢中贝氏体形核初期微观形貌及精细结构的TEM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TEM研究了8Mn8SiMo钢贝氏体晶核初期篚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及精细结构。实验观察到初期贝氏体具有应力变促发亚单元形核特征,相变单元的三维形貌呈薄片状;贝氏体/奥氏体相界面可形成缺陷面,为母相奥氏体塑性协调变形亚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贝氏体的初期形成具有切变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到Cu-Zn-Al合金贝氏体的亚单元结构,其形状、大小及分布规律与扫描隧道显微分析(STM)的结果一致,亚单元上有台阶存在,表明它们是通过台阶机制生长的,亚单元是通过激发形核的,观察到三种类型的激发方式:面-面激发、边-边激发及边-面激发,Cu-Zn-Al合金的贝氏体相变为激发形核-台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9.
贝氏体铁素体取向关系及残留奥氏体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TRTEM)观察分析了中碳和中高碳贝氏体钢贝氏体铁素体-奥氏体取向关系及贝氏体铁素体条束内残留奥氏体.贝氏体钢中上贝氏体-奥氏体界面同时存在K-S关系和N-W关系或单独存在K-S关系.标定结果证明,[100]α1∥[110]γ∥[111]α2,(011)α1//(111)γ∥(110)α2,以及[111]α∥[110]γ,(110)α//(111)γ.透射电镜观察发现,贝氏体铁素体内有形貌及尺度不同的残留奥氏体膜存在,它们把贝氏体铁素体分割或包围成不同层次的结构单元,以残留奥氏体膜为分界面确定了贝氏体铁素体不同层次的精细结构单元及其尺度.贝氏体铁素体条束由亚片条、亚单元和基本单元(或称为超亚单元)组成.多数亚片条,亚单元和基本单元尺度分别在25~80nm、25~80nm和50~30nm不等.  相似文献   

10.
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纳米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TEM 和HRTEM 观察分析了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的组织结构及其纳米尺度。贝氏体铁素体由亚片条组成,亚片条宽度约100 ~200nm ,长度不等;亚片条又由亚单元组成,其纳米尺度为100 ~250nm ,形貌呈方形、长方形、圆形和无规则外形等多种形貌;亚单元又由更小的基本单元组成,其尺度约在几个纳米到十几个或二十几个纳米范围。最小单元之间呈小角度界面结合。  相似文献   

11.
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钠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TEM和HRTEM观察分析了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全的组织结构及其纳米尺度。贝氏体铁素体由亚片条组成,亚片条宽度约100-200nm,长度不等;亚片条又由亚单元组成,其纳米尺度为100-250nm,形貌呈方形,长方形,圆形和无规则外形等多种形貌;亚单元又由更小的基本单元组成,其尺度约在几个纳米到十几个或二十几个纳米范围,最小单元之间呈小角度界面结合。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X10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和析出相进行观察,结果表明:X10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贝氏体铁素体,粒状贝氏体分割了取向多元的贝氏体铁素体,细化了晶粒尺寸,提高了材料的强韧性.管线钢中析出相为单相析出和复合析出,存在于晶界上、板条间、基体内、位错线上及其周围.管线钢中存在两种典型的单相析出,一种为尺寸较大,形状规则的TiN析出,一种为尺寸细小,形状为圆形的NbC析出.复合析出为在高Ti/Nb比的碳氮化物上附着着低Ti/Nb比的碳氮化物或硫化亚铜析出,为应变诱导析出.在高温下形成的TiN析出可以阻止晶界迁移,抑制奥氏体晶粒长大,对强度影响不大.低温形成的NbC和复合析出为应变诱导析出,平均尺寸为26.5 nm,在析出强化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贝氏体精细结构的透射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使用TEM研究了钢中贝氏体的精细结构、碳化物形貌及分布和Cu-Zn-Al合金中贝氏体的形貌。采用HREM观察了Cu-Zn-Al合金的界面结构台阶和晶面晶格像。结果表明:加入微量元素可以使贝氏体铁素体组织明显细化。贝氏体铁素体由亚单元或亚块组成,碳化物形貌这五,分布在条间、片内和亚块边界。贝氏体铁素体内有大量的精细组织。Cu-Zn-Al合金初生贝氏体有台阶存在,界面结构台阶高度3-40nm,相当于1  相似文献   

14.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到Cu-Zn-Al合金贝氏体的亚单元结构、其形状,大小及分布规律与扫描隧道显微分析的结果一致,亚单元上有台阶存在,表明它们是通过台阶机制生长的。亚是通过激发形核的,观察到三种类型的激发方式;面-面激发、边-边激发及边-面激发。Cu-Zn-Al合金的贝氏体相变为激发形核-台阶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5.
4.3贝氏体铁素体(BF)临界晶核及形核功[4] 依据观察,贝氏体铁素体在奥氏体晶界上形核,贝氏体铁素体片由亚单元组成,二维形状为四边形,立体形态似一个长方体.据此设贝氏体铁素体晶核为长方体,如图10所示,表示该晶核由若干个体心立方晶胞堆垛而成.晶核尺寸为a×a×b.该晶核由若干个bcc晶胞堆垛而成,小于亚单元尺度,并与母相奥氏体保持K-S位向关系,晶核在相界面MNKL上形成,与γ1具有半共格关系,即长方体的5个面与γ1保持共格连接,但晶核与γ2不可能存在共格关系,即DEFG面上不共格.  相似文献   

16.
贝氏体铁素体精细结构孪晶及纳米结构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观察分析贝氏体钢贝氏体铁素体精细结构及其尺寸的结果表明 ,上贝氏体铁素体亚片条间存在孪晶取向关系 ;下贝氏体铁素体内有孪晶 ;贝氏体铁素体条束由细小的亚片条组成 ,这些亚片条多数是精细孪晶细小片条。高分辨电镜 (HREM)准确地确定细小孪晶片条宽度在 2~ 30nm范围内。文中讨论了贝氏体铁素体精细孪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组织细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CUHSBS),通过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速率与回火参数,贝氏体铁素体(BF)含碳量增加、组织细化、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高稳定性、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利用AFM、SEM等分析并测试了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与晶粒尺寸,结果表明,板条束内含有若干大致平行的BF板条,而每一板条由许多切变单元组成;切变单元进一步又分成大量超细亚结构,其直径约为18nm.如此细化的显微组织确保了贝氏体钢在超高强度条件下,冲击吸收能成倍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大气中研究了Cu-27.2Zn-4.7Al合金中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及浮突形态。在浮突和腐蚀后的组织上都发现,Cu-Zn-Al合金中的贝氏体确是由亚片条和亚单元所组成,进而为贝氏体相变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基础。在此基础上给出了Cu-Zn-Al合金中贝氏体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9.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在大气中研究了Cu-27.2Zn-4.7Al合金中贝氏体的精细结构及浮突形态。在浮突和腐蚀后的组织上都发现,Cu-Zn-Al合金中的贝氏体确是由亚片条和亚单元所组成。进而为贝氏体相变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基础,在此基础上给出了Cu-Zn-Al合金中贝氏体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0.
贝氏体三维形态及组织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较高分辨率条件下,用双磨面方法研究了贝氏体亚结构的三维(3-D)形态,发现上贝氏体及其亚片条的三维形态呈板条状。下贝氏体及其亚片条的三维形态呈片状,下贝氏体亚单元为块状。上,下贝氏体之间在三维形态上无明显界限。在存在过渡型的中间态贝氏体,其形态介于上、下贝氏体之间,这说明上、下贝氏体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用激发形核-台阶长大理论分析了上、下贝氏体组织形态演化机理,并提出演化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