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了理论计算和Richardson作图两种测量谢宾斯基地毯分维的方法。用作图法测量了Fe-29%Ni-0.16%C合金冷至-125℃所得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显微组织的谢宾斯基分维。从作图法可知:(1)描述马氏体相变的谢宾斯基分维的物理意义是,分维值越大,残余奥氏体随马氏体尺寸减小而减少的比率越低;(2)由同一形态的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构成的显微组织是否有谢宾斯基分维,决定于残余奥氏体面积和马氏体尺寸之间的关系是否满足 A(ε)=A_0ε ̄(2-D)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盲孔法对分别经淬火-回火和淬火-配分处理后的Fe-0.38C-1.44Mn-1.52Si-0.61Cr试样进行了残余应力测量,结合试样的显微组织特征,研究了残余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两种试样内残余应力均介于热应力型和相变应力型之间,其沿试样厚度分布为W形。淬火-配分试样的残余应力低于淬火-回火试样,主要在于显微组织内存在高的残留奥氏体量和因配分被显著软化的马氏体基体。  相似文献   

3.
利用金相、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和磁性法等手段对 X90管线钢中夹杂物、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的含量、形貌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分析冲击和拉伸试验前后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变化,研究了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结果表明: X90管线钢中的夹杂物不严重,主要为 D类球状氧化物夹杂; X90管线钢的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也含有少量的粒状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 X90管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不稳定,在冲击和拉伸试验时发生马氏体转变。  相似文献   

4.
张贺  康健  袁国  王国栋 《轧钢》2015,32(4):12-15
以低碳Si- Mn钢为研究对象,在MMS- 300热力模拟实验机上,分析了在DQ&P(Direct quenching & Partitioning)工艺的非等温碳分配条件下,淬火温度对试样显微组织、残余奥氏体含量和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样的显微组织由板条状马氏体、残余奥氏体及少量铁素体组成;在320 ℃较高的淬火温度条件下,马氏体板条边界变得不明锐且弯曲,同时,碳化物沉淀含量增加;残余奥氏体含量随淬火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在240 ℃时达到最大值;残余奥氏体中碳含量随淬火温度先减少后增加。  相似文献   

5.
低碳钢中的残余奥氏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钢中尤其是低碳钢中残余奥氏体对钢的性能的重要性。叙述淬火低碳钢内条间奥氏体的形成,着重指出条状马氏体形成时存在碳的扩散。Magee对钢中残余奥氏体量表达式不适用于低碳钢,建议应修改为:r%=exp[β(C1-C0)-a(Ms-Tq)],并提出淬火低碳钢成分设计的一些原则。  相似文献   

6.
孙丽娟  刘维鹏 《金属学报》1996,32(9):913-920
研究了Fe-30Ni合金冷轧板由马氏体到奥氏体(α-γr)逆相变过程中的织构变化。原始材料的组织状态为形变马氏体、淬火马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经过在不同温度加热后,利用X射线衍射精确测量了马氏体及奥氏体的取向密度分布函数(ODF)。结果表明,逆相变过程中奥氏体的织构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低温区,奥氏体织构逆变为原冷轧奥氏体织构,相变的进行可解释为具有强烈取向选择的剪切机制;高温区,相变的进行为定向长大机  相似文献   

7.
运用X-衍射法和透射电镜对压缩形变后的奥-贝球铁的显微组织作了分析;结果为,形变奥氏体产生孪晶,部分奥低体诱发成马氏体。  相似文献   

8.
热作模具钢QRO90与8407(H13)回火稳定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TEM显微组织来对比、分析QRO90钢具有比8407钢更佳回火稳定性的原因。结果表明:采用1050℃油淬、650℃×2h的相同处理后,发现QRO90钢中由于马氏体分解及残余奥氏体转变的推迟,尚存在高位错密度的马氏体板条及条间残余奥氏体,在马氏体板条内有很多弥散、细小的MC及M2C合金碳化物分布在位错线(区)内,正是这种组织赋予了QRO90钢更佳的回火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FV520(B)钢时效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透射电镜、电子拉伸、示波冲击试验,分析了马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FV520(B)850℃油淬后分别在560、600和630℃时效后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淬火态FV520(B)钢560℃和600℃时效处理后,组织均为过时效马氏体+残余奥氏体,但细微组织有较大的差别,630℃时效处理后,组织为过时效马氏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560℃时效后强度最高;三种时效温度下,FV520(B)均具有较高的冲击韧度,600℃时效后冲击韧度最高;时效温度对FV520(B)冲击韧度的影响主要决定于其对塑性变形功(A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CO2轴流激光加工机对40Cr钢表面进行激光熔凝硬化处理.利用扫描电镜、显微硬度计、磨损试验机和盐雾试验机研究了不同工艺下熔凝硬化层显微组织及性能.实验表明,熔凝硬化层由熔化区、相变硬化区和热影响区组成:由表及里组织分别为极细小的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针状马氏体 碳化物 残余奥氏体、回火马氏体 残余奥氏体 铁素体十碳化物:扫描速度越小,硬化层越深;经过激光熔凝硬化处理的40Cr耐磨性以及耐蚀性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冷轧辊局部冷焊焊条的设计及其熔敷金属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冷轧辊的可焊性及工况,设计专用局部冷焊焊条GT-55和GTF-55。采用高密度弥散初生碳化物为强化质点,并配以板条马氏体(ML)和薄膜状残余奥氏体(AR)为基体组织,使焊缝具有高硬度兼高抗裂性,满足了冷轧工作辊局部冷焊要求。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磁性法、金相方法和X射线衍射法测量了GCrl5轴承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探讨了残余奥氏体含量对GCrl5轴承铜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磁性法测量GCrl5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量快捷、准确,易于实现产品生产中的在线快速检测,轴承钢中残余奥氏体对轴承运行过程中疲劳寿命的影响,必须结合应力形态、分布、运行状态及诱发马氏体转变性能等方向进行综合研究来评价。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冷轧退火工艺参数对DP780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连续退火工艺来控制显微组织中一次铁素体、二次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的比例、尺寸、形貌、分布,同时获得了连退工艺参数、显微组织、力学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传统冷轧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钢的组织中有5%~7%的残余奥氏体,不仅可以获得屈强比≤0.5的超低屈强比冷轧DP780型钢,也改善了成形性能。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新的Q&P钢成分0.2C-1.6Si-3.5Mn,研究了提高锰含量之后Q&P钢的组织及性能.对这一成分的冷轧薄板进行了Q&P工艺热处理,测定了不同配分时间下的力学性能和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并通过SEM和TEM观察了显微组织.结果表明,Q&P钢的抗拉强度达到1366~1476 MPa,伸长率为11.1%~15.8%.显微组织主要为高位错密度的板条状马氏体和分布其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配分时间过长会有一些碳化物析出.随配分时间的延长,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逐渐增加,其中的碳含量也增多.  相似文献   

15.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颗粒增强钢基复合材料TiC-50Nb不同温度回火后的组织与硬度。结果表明,材料中硬质相TiC在整个回火温度范围内的显微硬度基本保持不变,对材料的二次硬化效应无贡献。材料的二次硬化主要由基体组织的变化所引起,回火过程中由基体析出M_(23)C_6碳化物及残余奥氏体转变为回火马氏体是产生材料二次硬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几种热处理状态下45CrMoNiV高强度钢中残余奥氏体Ar量的变化和残余奥氏体的颗粒大小。穆斯堡尔谱法表明淬火态有7.3%的Ar下降为-5%,二次回火后下降为零。把二次回火后的试样作为Ar的标样,认为它的饱和磁化强度近似等于100%马氏体的饱和磁化强度。磁性法行到的Ar量随热处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穆斯堡尔谱法得到的基本一致。利用测淬火态穆斯堡尔谱的样品在两个较高水平的X射线实验室测量,...  相似文献   

17.
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XRD)、电子透射电镜(TEM)和磨损测量(WT)等方法研究了深冷处理对高铬铸铁显微组织和磨损行为的影响。深冷处理能有效地降低高铬铸铁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促进细微碳化物的析出,但不能完全将奥氏体转化为马氏体。大量马氏体的形成和微小二次碳化物的析出,显著提高了高铬铸铁的耐磨性。当残余奥氏体含量约为15%时,材料的耐磨性能达到最好,残余奥氏体量较多或较少都不利于耐磨性的提高。结果表明,亚临界加深冷处理试样的磨损性能较未深冷的试样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渗碳降温直接淬火、回火处理的零件,渗层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和较多量的残余奥氏体、碳化物,经通常使用的4%硝酸酒精溶液侵蚀后,马氏体呈蓝、黑色,残余奥氏体呈白色,碳化物呈白亮色。由于残余奥氏体与碳化物颜色相似,因而给金相观察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对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的准确评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用正交试验法选配了M2彩色侵蚀剂,成功地应用于渗碳淬、回火组织的彩色侵蚀,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冯秀英  魏广升 《铸造》1998,(9):14-17
试验了三种热处理方式(QLT、QT、LT)对5Ni铸钢组织及低温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QLT、QT处理的钢组织均以铁素体为主,经QLT处理的钢由于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好,分布均匀,故其低温韧性最佳(适在-95℃下应用),QT处理的次之;LT处理的钢组织为板条状马氏体,只适在-40℃以上使用。  相似文献   

20.
选用D057(EDPCrMoV-Al-15)堆焊焊条,采用焊条电弧焊在Q345B钢基体上以不同的焊接电流进行了堆焊试验.多层堆焊后,对熔覆金属进行回火热处理,并分析回火后堆焊熔覆金属的显微组织.两种焊接电流所得堆焊层的显微组织无明显差别,所得堆焊熔覆金属的组织:第一道为回火索氏体;第二道为回火索氏体+白色残余奥氏体枝晶组织;第三道为回火索氏体+马氏体+白色残余奥氏体枝晶组织,其中马氏体由残余奥氏体分解所得.堆焊熔覆金属回火后的显微硬度约为600 H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