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已经建立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形成了以"政府主导、高校为主、社会参与"的全社会助学格局,基本实现保障性资助目标。为进一步实现因人而助、育人为本的资助工作目标,笔者认为,在保障性经济资助的基础上,适时地提出发展性资助工作理念,即注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努力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发展提供经费和机会,满足困难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全面、健康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发起的资助育人工作多是针对资助方面,即经济上的资助,少有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文章以高职受助生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归纳,给出高职受助生感恩教育内涵,列出感恩意识淡薄原因,提出加强感恩教育对策,以期受助生在被资助的同时可以接收到育人情感、滋生感恩情怀,更好地承担国家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3.
地方特色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偏多,资助工作压力大,通过资助育人的难度大,笔者试图以本校为例,简单介绍了资助育人的特色,为进一步做好地方特色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4.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更有利于高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的实现,针对现行资助体系中"物质"资助远大于"精神"资助导致的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援助匮乏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结合资助工作实践,提出加大经济资助力度、改变奖助学金评比发放方式、完善贫困等级认定和改变资助工作方式等措施,将经济救助与心理援助有效结合,构建适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特征的资助体系。  相似文献   

5.
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是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本质要义.针对目前资助工作以经济帮扶为主而忽视育人功能的现状,提出将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学习资助、能力资助融于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贫困生资助体系,以达到资助和育人的双重功效.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传统学生资助体系存在重资助轻教育、抓一时轻平时等问题,容易造成资助育人工作功能的低效化态势。应在考虑学生资助系统内在动力、教育对象内在需求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由科学设置、准确遴选、深度接触、学生资助以及反哺教育等模块组成的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较多,而且资助体系中资助的范围和数量有限,学生中又普遍存在"等"、"靠"、"要"的现象,因此本文从校企合作的角度,探索高职院校资助育人新模式。但是开展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模式仍存在国家政策缺失、企业参与乏力、学校理念陈旧、学生参与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的功能,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方联动"机制,从而达到校企合作资助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重要阵地。针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资助"与"育人"两张皮问题,理清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通过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勤工助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针对性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积极探索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路径,以期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9.
高校实施大学生"精准资助"是将我国新时期"精准扶贫"思想的理念和基本内容引入高等教育资助工作的创新策略,是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途径。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实施,推动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极大成效,但同时也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精准度低、建档立卡家庭可比性差、资助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提出了调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时间,建立客观评价机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多举措开展资助育人活动等措施,以期为高校的相关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经济困难学生目前已成为高校人数较多的特殊群体,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从认定体系、资助体系、思想教育体系三个方面构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体系,做到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以提高经济困难学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口译同笔译相比,即席性强,压力大,独立性强,综合性强,知识面宽.口译过程涉及听力、记忆和口头表达;口译是需要当场、即时完成的,译员通常听到的是不再重复的话语,在正解理解的同时必须立即独立地进行一次性的翻译.一般情况下,译员不大可能在现场求助于他人、查阅词典或其他资料,译者不可避免地会"照本宣科"或出现"译文的信息冗余".首先介绍了口译传播中的"熵"与"原语效应", 然后总结了相应的口译对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今盛行的欧式装修风格发表一些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提倡现代的住宅装修设计,应结合传统建筑文化观念,融入更多的自然因素。在设计时应强调轻松、简洁、独特等自然休闲的装修风格,强调"闲"与"趣"。并通过一些实际事例,介绍设计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时期是巨人辈出的时代,但权力世界中却鲜有人能够成为巨人,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4个悲剧作品说明了种种夹缝制约了权力世界中巨人的出现。  相似文献   

14.
《左传》中“又”的基本用法是表累加,累加的前后项不一定有时间顺序,语义指向后项;“又”对谓语中心的选择较宽;由于“又”同时关联前后两项,因此有关联功能,在多项状语中位置靠前.“复”只表示相同动作行为或状态的单次重复,重复的内容在时间上有先后,语义指向其后整个谓词性结构;“复”对谓语中心的选择严格;“复”是对整个VP的重复,故要求紧靠VP,在多项状语中位置靠后.  相似文献   

15.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掀起了一场与西方的原始主义相对应的"文化寻根"的热潮.<小鲍庄>与<麦秸垛>均是具原始主义倾向的汇聚在"寻根"旗下的力作.横向比较这两部作品的叙事内容、叙事视角以及价值取向,展现在原始主义影响下的中国新时期寻根文学创作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教育的关系,阐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两课”教学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两课”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沈约号称"一代辞宗",对齐梁诗风在理论上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引导了齐梁诗歌的发展方向,为齐梁诗人开创了崭新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8.
"物哀"、"幽玄"是日本古典美学中的两个重要理念。他们对日本美学流变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着意分析了"物哀"、"幽玄"的表现及深刻内涵,它们既源于日本民族纤细温和的情感体验,又因受佛教的影响而渗入了理性因素,因而具有了深刻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教育的关系,阐述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的"两课"教学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两课"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提高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两课)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五化一”:即民主化、情感化、真实化、时事化、创新化,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改善“两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