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压油泵的容积效率决定了其供油能力,为了研究高压油泵容积效率的影响因素,提高高压共轨系统工作压力,利用AMESim液力仿真软件建立高压油泵的仿真模型。基于仿真模型在全工况范围内研究高压油泵容积效率影响机理,在典型工况下研究参数对容积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了高压油泵参数在有、无交互作用下与高压油泵容积效率的相关性变化规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信号占空比对容积效率的影响存在饱和区,在占空比饱和区内高压油泵的容积效率不受占空比影响;不考虑交互作用下影响容积效率的关键参数主要包括柱塞余隙容积、柱塞直径与升程、凸轮供油角及燃油温度等,考虑参数间交互作用下参数自身交互作用和柱塞参数间交互作用产生的二次因子与容积效率的相关性最显著。因此优化柱塞结构,在保证理论供油量前提下进行柱塞直径、升程及余隙容积之间的解耦,能显著提高高压油泵容积效率。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高压共轨系统配机要求,进行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标定研究.针对柴油机典型工况的喷油参数要求,分析了高压泵流量范围要求,给出了供油量和控制脉宽的关系;进行共轨压力与控制频率、控制脉宽的标定,确定了不同转速下共轨压力的控制脉宽范围:简要分析电控喷油器的均匀性影响因素,提出了压力波动量控制的办法和喷油脉宽修正的办法满足小喷油量均匀性要求.并进行了高压共轨系统装机初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压共轨喷油系统在试验台架上标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为满足高压共轨系统配机要求,进行了高压共轨喷油系统标定研究.针对柴油机典型工况的喷油参数要求,分析了高压泵流量范围要求,给出了供油量和控制脉宽的关系;进行共轨压力与控制频率、控制脉宽的标定,确定了不同转速下共轨压力的控制脉宽范围;简要分析电控喷油器的均匀性影响因素,提出了压力波动量控制的办法和喷油脉宽修正的办法满足小喷油量均匀性要求.并进行了高压共轨系统装机初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压共轨喷油系统在试验台架上标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高压油泵的容积效率决定了其供油能力,为了研究高压油泵容积效率影响因素,提高高压共轨系统工作压力,利用AMESim液力仿真软件建立高压油泵的仿真模型,通过与实验数据对比,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基于仿真模型在全工况范围内研究高压油泵容积效率影响机理,在典型工况下研究参数对容积效率的影响规律,利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了高压油泵参数在有、无交互作用下与高压油泵容积效率的相关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控制信号占空比对容积效率的影响存在饱和区,在占空比饱和区内高压油泵的容积效率不受占空比影响;不考虑交互作用下影响容积效率的关键参数主要包括柱塞余隙容积、柱塞直径与升程、凸轮供油角及燃油温度等,考虑参数间交互作用下参数自身交互作用和柱塞参数间交互作用产生的二次因子与容积效率的相关性最显著。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高速织机中凸轮机构的动力学模型,并简化为单自由度弹性动力学模型;以凸轮轮廓曲线光滑无冲击为目标,构建凸轮开口机构动力学设计模型,进而推导出凸轮轮廓线设计方程.利用该方程对一个实例进行仿真设计,得出了凸轮轮廓设计曲线.得到的高次多项式曲线光滑而无冲击,满足凸轮高速运转时的动力学特性要求,验证了凸轮开口机构动力学设计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高压油管是许多燃油发动机工作的基础,为经过高压油泵凸轮驱动柱塞的压油过程,两个活塞驱动的喷油嘴喷油的过程及有减压阀限制油管压力的过程中使得高压油管内的压力仍能保持稳定,考虑弹性模量与压力的关系,基于流体物理学理论建立高压油管流体动力学模型,结合有限差分进一步改进,在每一个时间微元内分析和刻画供油量和喷油量的动态关系,从而得到下一个时间微元的高压油管内的密度和压力,之后基于增加减压阀的流体动力学平衡模型,设计遗传算法实现模型的优化求解。最终得出能使油管内部稳定在100 MPa附近的凸轮驱动柱塞的角速度,两个喷油嘴喷油的时间间隔以及减压阀的开启阈值。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高压共轨系统使用较广泛的径向柱塞式高压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进行研究,通过LMS公司的AMESim软件对高压油泵液力、机械、关键部件(电磁计量阀)分别进行模块化分析,建立带有电磁计量阀的高压共轨系统高压油泵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通过改变高压油泵的结构参数,得出高压油泵进、回油孔直径对燃油输出油压、流量的影响,为整个高压共轨系统及共轨管和喷油机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缩短共轨压力控制算法的开发周期及降低开发成本,通过Matlab/Simulink及RTW Embedded Coder工具箱完成前馈控制加比例积分微分(PID)反馈控制的高压共轨压力控制策略的建模及自动代码生成.针对共轨压力在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内的波动规律,共轨压力控制系统定相位采样共轨压力传感器,提高共轨压力控制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稳态时共轨压力波动幅度小于1.5 MPa,阶跃响应时共轨压力超调量在2 MPa以内,稳定时间小于0.5 s,在不同燃油喷射量下,轨压波动总能稳定在±1.5 MPa以内.该控制策略易于实现,并兼顾控制精度及响应速度,完全满足高压共轨压力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采用高次多项式曲线作为导丝凸轮沟槽曲线的折回段,以消除凸轮两端折回处的柔性冲击,改善圆柱沟槽凸轮导丝机构的振动,冲击和噪声。文中根据实例进行优化,并分析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导丝凸轮沟槽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提出采用高次多项式曲线作为导丝凸轮沟槽一的折面,以消除凸轮两端折回处的柔性冲击,改善圆柱沟槽凸轮导丝机构的振动,冲击和噪声。中根据实例进行优化,并分析其要行性。  相似文献   

11.
探索了一种在用压力容器耐压试验的新途径.论述了利用某些在用压力容器出入口连接管线达到一定高度差可产生的静压强进行水压试验的作业方法、特点和注意事项,巧妙解决了某类容器不易进行水压试验的难题,有效降低了压力容器的检修难度和费用.并用两个成功的实例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使条并卷联合机的棉卷成型良好,对3种棉卷加压机构进行了分析对比.分析表明,传统加压机构存在"爬行现象"的缺陷,齿轮齿条式加压机构及气缸式加压机构消除了"爬行现象",机件动作准确,加压稳定,但气缸式加压机构对气体的压力及其变化规律的要求较高.对齿轮齿条式加压机构进行了力学分析,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得出了保持棉卷成型良好的压力曲线及方程,将压力方程输入可编程控制器PLC,可对条并卷联合机的棉卷加压进行在线控制.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工业机器人在压脚压紧力作用下由于结构变形所引起的压脚沿工件表面滑移的问题,提出压脚约束下的机器人刚度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对机器人变形进行预测和补偿,以提高机器人制孔的定位精度. 基于改进的Denavit-Hartenberg方法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研究机器人末端平移变形与压脚压紧力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建立压脚约束下的机器人刚度模型,通过基于L-M算法的关节刚度辨识实验获得机器人6个关节刚度的具体数值;应用该刚度模型预测一定压脚压紧力作用下不同孔位的机器人末端平移变形,并对理论孔位信息进行离线补偿. 试验结果表明,在采用上述方法补偿机器人滑移变形后,机器人制孔的平均位置误差由原先的0.22 mm降低到0.05 mm,满足机器人自动化制孔定位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扁平绕带式容器试验压力系数与安全系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基于随机-模糊概率模型的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从控制扁平绕带式容器静强度在压力试验和正常操作时模糊可靠度范围的角度,对其试验压力系数和安全系数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基于模糊可靠度分析的抗拉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30;屈服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45;扁平绕带式容器试验压力系数,在气压试验时应不小于1.08但不大于1.18,液压试验时应不小于1.08但不大于1.33.  相似文献   

16.
应用基于随机-模糊概率模型的可靠性设计理论与方法,从控制扁平绕带式容器静强度在压力试验和正常操作时模糊可靠度范围的角度,对其试验压力系数和安全系数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基于模糊可靠度分析的抗拉安全系数应不小于2.30;屈服安全系数应不小于1.45;扁平绕带式容器试验压力系数,在气压试验时应不小于1.08但不大于1.18,液压试验时应不小于1.08但不大于1.33.  相似文献   

17.
基于库仑理论的平面滑裂面假设,考虑滑裂面上填土黏聚力及填土与挡土墙墙背接触面上的黏着力,推导出了黏性土或无黏性土的土压力关于破裂面倾角的计算表达式,并在经典朗肯和库仑土压力条件下,将公式退化对比,表明此方法涵盖了经典朗肯和库仑土压力理论.运用计算机程序绘制了土压力关于滑裂面倾角的函数图,可以容易地确定土压力的极限值,并求得相应的滑裂面倾角.通过算例比较各类土压力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应用范围广,精度可靠,易于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低-常压两步外延生长技术。用扩展电阻法测量了外延层的杂质分布。结果表明,低一常压两步外延对减小自掺杂和保证外延层质量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9.
20.
为提高运载火箭构件抗压强度测试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及改善测试精度,设计了一个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压力加载系统,提出了一种主、轴阀双控制器协调控制系统结构,解决了该系统在具体实现中的特殊非线性问题。同时为提高压力控制精度和大偏差下的系统快速平稳归零,针对其中的主阀控系统引入了粗精双模态控制,并详细讨论了实现过程中的切换问题。仿真证明:设计的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特性,能够完成0.1-5.0MPa的水压自动加载,压力加载分辨率为0.05MPa,控制精度可达到0.5%F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