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裂缝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伟雄 《山西建筑》2007,33(2):78-79
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筋和有粘结非预应力钢筋的性能进行了分析,归纳了现有设计规范或建议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并对其中的一些系数等加以比较,以探求一个尽可能符合实际的通用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26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研究了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在使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转化为偏心受压构件的受力状态,求解非预应力筋的应力,然后采用现有规范裂缝宽度计算公式来求无粘结部分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梁的裂缝宽度,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李亮 《现代装饰》2021,(5):16-17
通过分析《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预应力裂缝控制要求,结合《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依据具体工程分析缓粘结预应力屋面梁的设计方法,并与相同条件下普通混凝土梁设计结果进行对比.  相似文献   

4.
研究缓粘结预应力筋张拉时的静张拉摩阻力、偏差系数,κ和摩擦系数μ.通过18根缓粘结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分析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得到了在静载、等幅以及变幅疲劳荷载作用下缓粘结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和平均裂缝宽度的发展规律,得到了最大裂缝宽度和平均裂缝宽度之间的关系.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疲劳荷载作用下缓粘结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梁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建议了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为经济可靠,安全合理的设计和验算混合配筋预应力混凝土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预应力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本文通过传统有粘结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存在问题为背景,介绍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发展状况,并通过与传统预应力技术的比较分析,探讨其优势和应用前景。分析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历程,提出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观点,认为其具备更优越的应用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通过研究结果的呈现和分析,论证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优越性,研究表明,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已经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进步,对建筑工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和促进建筑工程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成束配筋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承载受力性能,设计制作了 7榀试验梁,其中2榀为缓粘结预应力筋分散配置梁,3榀为缓粘结预应力筋成束配置梁,2榀为成孔灌浆的有粘结预应力筋成束配置梁.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预应力筋粘结类型、根数、直径、布置方式等因素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部试件的开裂荷载、屈...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国家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密集,对办公、生活、娱乐及基建等场所要求越来越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所处环境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为确保在既有的土地资源上建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大跨度、重载荷构件应用而生,因此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应用广泛。本文对缓粘结预应力梁施工工艺作出以下探析。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8根缓粘结预应力筒支梁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缓粘结预应力梁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运用现行规范关于有粘结以及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裂缝计算公式进行了裂缝计算,得出其裂缝开展与有粘结预应力梁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0.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兼具无粘结预应力施工的便捷性和有粘结预应力的优良结构性能,是传统预应力技术的升级换代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在总结传统预应力技术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相关研究成果、工程应用、配套标准情况,并结合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需求,对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文华  刘立军  朱龙  张大煦  李欣 《建筑技术》2003,34(12):917-918
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由于预应力筋孔道设置和灌浆作业的质量不易保证,常给结构的安全带来一些隐患;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减少了预应力筋孔道设置和灌浆作业的一些隐患,又由于该工艺预应力筋所占空间较小,布筋作业中已确定其在结构中的位置,故可满足在较狭窄的空间内布筋的要求;但因其在极限强度上比有粘结预应力构件弱30%左右,且预应力筋自由滑移使应变沿全长大体均等,易造成预应力筋和端锚的疲劳,混凝土构件受力开裂时的裂缝数量少且裂缝宽度大等不足。1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研究概况和特点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外对…  相似文献   

12.
陈吉武 《安徽建筑》2005,12(5):96-97
通过某厂房屋面三跨连续主梁预应力设计,谈选择合适的预应力索形布置、预应力度控制以及裂缝控制及非预应力筋设计计算,得出多跨(三跨)预应力梁设计一些注意事项,其设计思想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能量法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次弯矩是否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与有粘结预应力连续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用增量法解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时,可以不必考虑初始次弯矩是否变化的问题,而将其作为一不变的量对持,而总的次弯矩却是变化的,这是因为无粘结梁中预应力筋应力增长引起了等效荷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熊学玉  沈土富  刘华良 《建筑施工》2004,26(1):52-53,65
对缓粘结预应力体系在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缓凝材料的一些特性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和比较,以便在应用中灵活掌握各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5.
使用荷载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裂缝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20根矩形截面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其中2根为对比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及普通混凝土叠合梁的已有成果,提出了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相对应的一套裂缝宽度控制计算公式.通过把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叠合梁及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叠合梁的计算方法衔接起来,形成了统一的计算体系.经试验结果验证,这些公式计算精度较高,可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6.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是继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和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后一种新的先进的预应力结构体系,该体系具有方便的施工工具、良好的润滑性、涂附性和自行固性能.根据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施工特点,简述其施工过程中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平齐线郑家屯至茂林段增建二线工程的双辽站工程中的应用;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较传统预应力的优点;对缓粘结施工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8.
付强  周旭  吕冰峰 《混凝土》2012,(2):138-141
基于缓黏结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的受弯试验研究,将4根缓黏结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分为30 d龄期与90 d龄期两组进行加载,并与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对比。通过对裂缝间距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不同龄期缓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其裂缝间距不仅基本相同呈现正态分布,而且不同龄期分别表现出与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和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相同的受力特性。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构造和工作原理,通过3根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试验研究了其开裂弯矩、极限弯矩、裂缝分布和荷载-挠度关系等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性能,并与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规律,为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性能关系到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通过对8个试件的拉拔试验,研究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性能,测得了钢绞线拉力与滑移量之间的关系曲线。试验证明,缓粘结钢绞线外包护套的横肋高度直接影响到缓粘结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横肋越高,钢绞线从混凝土试件中拔出的拉拔力越大,粘结性能越好。试验结果对缓粘结钢绞线的制作和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