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研究了连铸焊条钢H08包样内部气孔面积和表面上涨值与钢液成分之间的关系,生产中通过包样表面上涨值来判断和调整钢液的脱氧度,避免连铸过程中铸坯产生皮下气泡缺陷。 相似文献
2.
3.
钢液复合脱氧脱硫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CaC2和5种CaC2基复合粉剂的钢液脱氧脱硫,以及复合粉剂脱氧对钢材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及热力学计算表明:CaC2可用作溶解氧含量较高的钢液预脱氧剂。5种复合粉剂可在大量节铝的条件下满足钢液终脱氧要求,同时脱除钢中部分硫含量。 相似文献
4.
在实验室利用石油液化气对钢中氧进行去除.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石油液化气对钢液脱氧是可行的,配合VD真空冶炼,可用于生产高碳、高质量洁净钢.钢液脱氧时,通入氩气和液化气两者的混合气体的脱氧效果优于单纯通入单一气体,钢中氧含量下降更明显,碳含量增加幅度更低.混合气体对钢液脱氧操作8 min后,钢中脱氧减慢,氧含量下降不明显.钢液脱氧的起始阶段,钢中碳含量增加较为缓慢,当钢中氧含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后,钢中碳含量迅速增加.通入氩气,加强了钢液搅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钢中氢含量的增加速度,促进了钢中氢的去除. 相似文献
5.
6.
7.
8.
9.
通过对钢液钙处理脱氧脱硫过程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当钙粒以喂线的形式注入钢水中时,一部分钙溶解,另一部分变为钙气泡,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与钢液中的氧、硫反应.钙粒的粒径越大,气化后的气泡在钢液中的停留时间和平均上浮速率就越大,脱氧脱硫的传质系数越小;在炼钢温度范围内,上浮速率及停留时间与钢液温度几乎没有关系,但传质系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钢液中氧、硫含量的增加,钙粒的最佳粒径增加;在一定的钢液深度和一定的氧、硫含量时,钙脱氧脱硫的利用率随其粒径的增加而减小;在温度为1 823 K、钢液中硫的质量分数为0.012%以及钢水包的深度为3 m情况下,当Ca的粒径小于0.002 m时,理论上Ca全部转化;当Ca的粒径在0.002~0.003 m时,钙的转化率为84.4%.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20MnSi 钢脱氧合金化工艺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雨青 《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00,(4):18-21
进行了转炉冶炼20MnSI应用70%SiC及75%SiC和铁-锰-硅合金替代以往的高碳铁一锰与部分铁一硅脱氧的工艺试验,结果表明:应用75%或以上品位的碳化硅合 铁-锰-硅合金脱氧化金化,在保证钢质和钢材力学性能的同时,可大幅度降低合金消耗成本,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为了研究120 t BOF-LF-RH-160 mm×160 mm坯CC工艺生产的铝脱氧20钢(/%:0.13~0.23C,0.17~0.37Si,0.35~0.65Mn,≤0.035P,≤0.035S,0.020~0.050Al)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控制技术,对LF精炼过程中脱氧剂加入时机进行调整,并对精炼过程中非金属夹杂物类型与夹杂物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转炉出钢后采用铝块脱氧,LF精炼进站非金属夹杂物主要为Al2O3,精炼结束前部分夹杂物由Al2O3转变为Al2O3·CaO,RH结束后非金属夹杂物密度3~4个/mm2,铸坯氧含量(7.48~8.18)×10-6;而转炉出钢后采用硅锰进行脱氧,精炼结束前采用铝线,精炼过程中夹杂物主要为MnO·SiO2,CaO含量小于5%,精炼结束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为Al2O3,RH真空处理后,非金属夹杂物密度小于1.5个/mm2,铸坯氧含量(4.94~5.53)×10-6。因此,针对采用“BOF-LFRH-CC”工艺流程生产的含铝钢,提出精炼结束前将非金属夹杂物控制为Al2O3,同时运用RH真空高效去除夹杂物,以提高钢水的洁净度。 相似文献
18.
19.
结晶器钢液凝固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连铸机在正常工作状态下,钢水含碳量、拉坯速度、结晶器冷却水流速等因素对铸坯凝固的影响,并对凝固壳厚度进行了实测,掌握了厚度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偏差规律,为制订连铸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