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传统节日除了要大家去了解节日、认识节日来源以外,最为重要的是呼吁人们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去庆祝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无论是对礼品包装设计的研究也好,还是结合传统文化进行包装设计的研究都越来越多。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为节日礼品包装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同时应用具有节日视觉元素的礼品包装反过来可以去烘托节日的氛围。  相似文献   

2.
“花木”是对宋明时期植物分类中“花、果、木、卉”的统称。花木纹样,是宋明服饰纹样题材中的一类,其品类多样、形态丰富,具有言志寓兴的文化意蕴。岁时,包括节令和节日,节令即二十四节气,节日包含上元、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庆祝或祭祀的日子。花木与人一同生活于时间系统之下,共同感受和反应自然的发展变化,宋明时期是我国古代岁时与花木文化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阶段,人们以花木映射岁时、装饰生活,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审美与哲思。以宋明服饰中的岁时花木纹样为研究对象,探析其所呈现的宋明时期人们在岁时之中的生活样貌;尝试解读在岁时生活的视角下花木纹样所含的象征意象;讨论在自然花木主题下的花木纹样中,体现的宋明时期社会人文的传承与发展。在宋明服饰中,岁时花木纹样的应用展现出当时民众应时应节的时间生活方式,花木纹样在宋明服饰中的应用具有“合天时,达人意”的装饰特点,传达出宋明时期“万物有灵”和“天人合一”的生活哲思。  相似文献   

3.
齐远 《包装世界》2021,(10):33-35,38
目的:研究唐代重阳节文化中的主题元素,提取具有辨识度的设计元素,将其运用到视觉图形的造型和色彩设计中,以反映传统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在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感受来自传统重阳节文化的独特美感和魅力.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唐代重阳节诗词中的感性词汇,深入地分析唐代重阳节文化的艺术特征,综合运用感知分析和形状分析等方法,提取唐代重阳节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艺术元素,提出唐代重阳节文化元素视觉化提取与衍生设计的方法,实现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转化设计,最后以设计案例来进行验证.结论:唐代重阳节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创设计的融合,有助于提升节日文化品位、推动节日文化产业的提升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李霄 《标准生活》2017,(9):80-83
<正>在我国,一年之中与岁时有关的节日非常多,而中秋节即是其中人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也是最富有诗意的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相似文献   

5.
吴剑  过山 《包装世界》2013,(1):15-16
在节日食品包装设计中,最能打动消费者并激发其购买的元素便是色彩。对色彩的合理运用是节日食品包装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设计师要根据本民族的色彩观对节日食品包装的用色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搭配,使节日食品包装更具有吸引力、号召力和竞争力。本文通过解读中国传统色彩文化,分析中国传统节日与色彩的联系,阐述了色彩在节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恺 《绿色包装》2023,(2):144-147
视觉元素是引导欣赏者进行有效鉴赏、高效领悟艺术创作内涵的关键。在文创产品包装设计中使用传统视觉元素,能够对欣赏者的感官神经及大脑中枢产生刺激。深入掌握传统视觉元素的应用精髓,凸显传统视觉元素的视觉建设作用,能够大大提升文创产品包装的设计感,从而提升其自身吸引力。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传统视觉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原则进行论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其应用要点,并以实例加以剖析,希望能够为后续传统视觉元素应用及文创产品包装设计创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欧阳莉  赵玥 《湖南包装》2023,(2):154-157
橱窗作为商业展示的载体,是充满活力的空间。研究节日橱窗设计,将文化与商业进行有效结合,不仅是对橱窗展示创意的探索,更是对传统民俗元素设计的传承与发展。以具有民俗元素的品牌节日橱窗为案例,对其形态、色彩、空间、材质、灯光、文字等表现方式进行分析,归纳出节日橱窗的设计规律和方法。民俗元素的应用不是简单地描绘图案,从产生概念到元素提取再到主题表现,都需要设计人员从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创作出更符合节日气氛的橱窗作品。传统民俗元素也可以结合现代新技术,表现形式与时俱进,能更好地使现代人接受理解民俗文化。文章研究传统民俗文化,提取有价值的元素,转化为橱窗的设计元素,既实现了商业推广,亦弘扬了传统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8.
周雯  江明 《包装工程》2022,43(2):400-407
目的主要研究全球化语境下传统视觉符号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并基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从传统视觉符号的外在造型语言和内在寓意对其应用意义和价值进行分析,探讨现代广告设计中传统视觉符号的创新应用,以提升其内涵性应用价值。方法从传统视觉符号的分类和文化属性出发,总结传统视觉符号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现状;根据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对部分广告设计作品中传统视觉符号的外延表现和语义内涵进行分析,并从时代性、象征性、功能性3个方面对其在现代广告设计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探析;进而以相关的设计案例为指引,分别从"形""意"两个方面对传统视觉符号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展开探究,分析其未来发展方向及有效途径。结论全球化为现代广告设计提供多元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对中国本土文化符号的传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因此自觉传承传统视觉符号成为当代广告设计中不容忽视的要点。以"形""意"为契机将传统视觉符号应用于广告设计中,结合现代审美及视觉设计手段,通过形的提炼再造、意的借用糅合等路径对传统视觉符号进行现代化设计表达,创造出更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广告作品,发展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视觉传达设计具备图像叙事、符号建构与文化传播的功能,其中涉及符号学的视觉修辞原理与方法,具有深远的研究价值。基于视觉修辞学的视野和传统文化的双创要求,对传统节俗视觉传达设计的修辞模式进行探讨,对视觉传达的修辞应用提出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更好地传承传统节俗、发挥视觉传达设计的传播效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传统视觉元素在目前设计中的价值为出发点,从艺术元素的视觉表现的切入点和视觉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传统视觉元素在设计中是如何传承的。同时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书法和传统图形等视觉元素所特有的气韵、意境和内涵的理解,分析了它们在现代书籍设计中的具体呈现和应用,从而找到现代书籍设计与中国传统视觉元素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和最佳表达方式。继而提出书籍设计的必由之路是将中国传统视觉元素和现代人的审美欣赏习惯进行融合创新,并注重设计的内在涵蓄。  相似文献   

11.
民俗节庆活动中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凌 《包装工程》2018,39(22):66-71
目的 研究民俗节庆活动中的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方法 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设计学、民俗学、传播学,对民俗节庆活动的经济和文化价值进行分析。提出民俗节庆活动视觉识别要素设计的思路,并结合案例分析民俗节庆活动视觉符号系统、文化推广系统、空间形象系统、动态展示系统等的设计方法和规范。结论 民俗节庆活动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可以彰显民族特色,塑造民俗文化品牌,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刘鑫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4,45(2):444-451, 471
目的 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为核心,提取、构建传统节日IP设计因子,并转化为形象设计应用的新路径,以探索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新思路,从而助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方法 分析用户在节日活动时的具身认知发展特征,构建具身认知与我国传统节日IP设计关联的感知层、行为层和情境层,转化为节日文化设计因子。以春节为例,利用春节的文化内容为设计来源,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春节IP设计及IP文创设计中。结果 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具身认知设计方法研究,开展我国传统节日IP形象设计与IP文创设计实践。结论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我国传统节日IP的设计研究,是建立在我国人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独有的情感认知下进行的,有助于探索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李洋  刘苏  张子豪  郑兴华 《包装工程》2021,42(4):210-215
目的 为解决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大众文化需求、文化信息接收方式之间的矛盾,优化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途径,进行理论及设计实践研究.方法 针对传统文化传播出现的问题进行文献资料研究.针对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播的满意度进行用户问卷调研及用户访谈.结果 针对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运用服务设计的方法,从用户体验和用户文化需求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传播现状的问题及对策.提出建设集多种形式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于一体的文化传播移动端应用,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的节日文化需求的设计构思及实践.结论 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传播方式与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需求的高度匹配,是解决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采用服务设计方法提升用户体验满意度,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洋  刘磊 《包装工程》2021,42(2):246-251
目的对传统节日文化创意开发设计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以提出适合文化特性的的传统节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路。方法通过对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现状的调查分析,提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中存在创意同质化现象,缺乏有针对性的创意开发设计的问题。从产品创意开发设计的角度对传统节日文化特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传统节日文化创意设计中应注重节日的独特文化特性,关注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传播目的。结果针对传统节日文化特点提出文化创意开发设计的思路,提出基于用户体验的节日文创产品情感化设计方法并进行设计实践。结论传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中应注重不同种类文化的特性,考虑文化创意设计中的文化传播与传承的目的,在综合考虑大众文化需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进行文化创意开发设计。  相似文献   

15.
宋冬慧  杨曦 《包装工程》2022,43(16):442-447
目的 探索地域性民族节庆品牌化、生态化、市场化、可视化的建设;了解地域性节庆文化的概念,分析地域文化的民族节庆品牌发展状况,推进地域性节庆产业在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通过地域性元素的设计方法,以广西侗族“月也”节为例,通过田野调查法、文献分析法对节庆品牌进行基因分析并分类;再通过设计元素提取等过程进行元素提取及文化内涵总结,在保留地域文化的基本原则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侗族语言文化、节庆习俗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文化等典型的地域文化元素,依托现代品牌形象设计的通道,进行侗族“月也”节庆品牌设计实践,展示出广西本土地域民族文化节庆品牌形象设计的特有形象。结果 旨在解决节庆文化中出现的品牌形象缺乏、文化传承力不够、设计趋同化等问题,而作为集文化与旅游产业于一体的“月也”节庆旅游则为侗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结论 具有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元素与节庆品牌形象相结合,促使地域性节庆品牌性更鲜明,积极推进地域品牌形象传播同时,让这些承载独特地域民族文化的节庆成为一张名片,有利于文化旅游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王伟伟  王姝懿  魏婷  王毅  陈健 《包装工程》2022,43(16):198-208
目的 提取中国春节典型活动文化设计因子,探索现代场景下春节文化产品新形式,丰富产品设计方法。方法 首先收集关于春节描述性词汇并通过适合度缩小范围;接着梳理出春节文化典型活动样本要素并进行分析与提取,研究用户对春节文化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F-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最后搭建决策矩阵,通过熵权法提取出关键文化设计因子后进行再设计,测试此方法的可行性。结论 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研究目标用户表层的行为方式和深层的情感需求,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得到春节文化产品的设计要点,输出一款可以满足用户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对春节情感需求的文创产品。可为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相关的设计参考,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思考文化传承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包装工程》2021,42(2):252-257
目的以中国春节文化为核心,提取、构建具有识别性的主题元素,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实现对中国传统春节文化的视觉化转换,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方法分析国家战略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变化,论述文创产品设计与文化创意、文化情感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消费者心理为基础得出国内文创产品的设计需要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对春节文化的思考,运用感知分析法对春节文化进行符号的提取,通过递进法将春节符号进行图形与颜色的可视化设计,形成一组反映春节文化的系列创意图形,依据春节文化意识形态与文创产品载体的功能落位从而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得出设计实践。结论基于春节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对春节文化独有的情感认知基础上进行的设计,对春节文化的元素提取与设计为我国传统文化走向市场提供了可能性,在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了国内文创产业的发展,具有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的双重意义,为春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一种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马美萍 《包装工程》2011,32(6):135-138
通过对河津转花灯制作过程的阐述,分析了转花灯艺术渊源于风车制作技术,剪纸的影形文化与古灯楼装饰等多种学科原理,借人力跑动,使其转(赚),寓意花灯时来运转。转花灯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随着现代的光电技术与新材料的出现,转花灯艺术传承与保护必将出现一个辉煌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姚江  贺晨欢 《包装工程》2024,(8):381-396
目的 通过构建“节事符号感知-移情-民俗体验”模型,来研究节事符号感知对民俗体验的影响作用,并探讨移情的中介作用,旨在创新提升民俗体验的新路径及民俗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传播的新思路。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以心理学感知和移情理论、认知学的符号理论及经济学的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从设计学视角出发,通过梳理节事符号感知、移情与民俗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内涵,构建以移情为中介的节事符号感知对民俗体验影响作用的数据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研究移情作用下节事符号感知对民俗体验的影响机制。结果 证实了节事符号感知对民俗体验和移情的正向影响及作用,同时证实了认知移情和行为移情对现实场景民俗体验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对虚拟场景民俗体验有非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移情在节事符号感知和民俗体验之间的中介效应。结论 明晰了移情在提升节事符号感知和民俗体验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移情可以建立民俗节事体验的情感连接、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认同,对丰富民俗体验的形式和打造民俗节事文化的传承、传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梅婷 《包装工程》2017,38(18):32-35
目的旨在提出基于区域民俗旅游会展的广告创意设计的有效形式和方法。方法以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为例,将传统手工艺等民俗元素与现代观念、技术并置,结合民俗旅游会展的独特广告宣传价值,对区域民俗旅游会展的广告形式的创意设计进行分析。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包括整合区域民俗旅游会展的品牌形象、民族文化的深度介入、传统手工艺符号的合理运用、旅游观念改变广告方式、户外新媒体和传统手工艺的互动等广告创意设计建议,继而也为传统手工艺等民俗文化的在当下的发展给出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