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豆乳风味是由多种组分构成的复杂而不稳定的平衡体系,近年来随着豆乳健康价值的提升而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豆乳风味成分主要是通过酶促反应、非酶促反应等形成的醛醇酮类挥发性小分子物质,生成后又会与大豆蛋白作用,从而形成豆乳的整体风味。大豆脂肪氧化酶是影响豆乳风味的主要因素,其活性受到温度、pH、无机盐、有机电解质等影响。目前,国外改善豆乳风味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去除或钝化大豆脂肪氧化酶活方面,包括品种选育、热处理法和化学法,近年来还应用了一些现代非热处理技术,这些方法显著降低了豆乳风味,较为符合西方消费者的饮食习惯。相比之下,东亚地区的消费者偏爱风味丰富的大豆产品,因而研究侧重点应在部分钝化大豆脂肪氧化酶而使风味充分呈现方面。  相似文献   

2.
大豆在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豆腥味是研究开发新的蛋白食品的主要障碍。在众多的脱腥专利技术中,结合热处理钝化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是广为采用而较为有效的方法。由于热处理虽则使豆乳风味及口感有明显改善,但也程度不同地降低了大豆蛋白的可溶性,影响了大豆蛋白的得率。本文就几种行之有效的脱腥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对豆乳中蛋白质的影响规律作了某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豆乳去腥味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豆乳是高营养的大豆制品,在其加工过程中,大豆中的脂类物质被脂肪氧化酶催化氧化成特殊豆腥味物质,降低了豆乳的食用品质.实验采用NaHCO3、半胱氨酸(Cys)与柠檬酸溶液浸泡大豆制备豆乳,运用感官分析方法评价去腥效果,通过测定脂肪氧化酶酶活力,考察脂肪氧化酶被抑制或钝化情况,通过GC-MS分析探讨了挥发性醛类化舍物组成特点.实验结果表明,采用0.25%NaHCO3溶液浸泡大豆制得的豆乳具有可接受的食用口感,并且豆腥味明显降低,脂肪氧化酶相对酶活性下降52%,总醛和正己醛相对含量均下降了72%,因此选用0.25%NaHCO3溶液进行大豆的浸泡处理是一种有效去除豆乳豆腥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大豆脂肪氧合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肪氧合酶(LOX)是影响食品风味和色泽最重要酶之一。该文介绍大豆脂肪氧合酶特性,探讨大豆脂肪氧合酶酶促反应特征和机理,概述大豆脂肪氧合酶对大豆性质影响,总结降低大豆脂肪氧合酶活性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豆脂肪氧化酶的分子结构、组成,利用巯基还原性物质、铁离子络合剂和这两种物质的联用,改变酶分子的空间结构,络合铁离子,干扰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电子的传递,以达到钝化酶的目的。含有家基的强还原性物质可有效地钝化大豆脂肪氧化酶,只用络合剂对酶的影响不大,而当与含硫基的还原性物质联用时可显著提高钝化酶的能力。利用半胱氨酸和柠檬酸联用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在试剂与酶的作用过程中,由于酶处于钝化状态没有附肪酸氢过氧化物产生,因而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利用统计学原理建立了半胱酸和柠檬联用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的动力学方程。反应曲线和动力学方程均表明酶活性随作用时间呈指数曲线降低;Er=N_0e-(1/7)t  相似文献   

6.
金针菇以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内于金针菇线粒体内含有丰富的、活性很强的氧化酶系统,采收后的菇体在短时间内就变成褐色,甚至黑褐色,降低菇体品质,影响鲜菇销售。金针菇变色是由于酶促褐变的结果,即菇体内的酚类物质在酚氧化酶的作用下形成醒以及其聚合物,并随着醒聚合物的增多,色泽逐渐变成褐色、黑褐色。因此金针菇的保鲜,主要是防止酶促褐变的发生。巾于酶促揭变的发生需要同时具备酚类底物、酚氧化酶和氧这三个条件,放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是钝化酶和隔绝氧。焦亚硫酸钠是一种强还原剂,它能消耗菇体组织…  相似文献   

7.
大豆食用纤维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因脂肪氧化酶作用产生的豆腥味使产品风味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有效的脱腥方法除去大豆食用纤维的豆腥味是生产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试验采用湿热脱腥法,研究温度和时间对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大豆食用纤维中脂肪氧化酶L-1的活力是L-2的2.84倍,L-3的1.18倍;酶的活力受温度影响显著,温度越高,酶活力越低;加热时间越长,脂肪氧化酶的活力越低,但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并确定85℃湿热处理10min可有效降低大豆食用纤维的脂肪氧化酶活力.  相似文献   

8.
豆浆是一种营养价值丰富且具有预防心脏病、癌症、骨质疏松症等良好保健功能的植物蛋白饮料。然而其所含有的豆腥味严重影响了整体风味,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其喜爱程度并限制了相关产品推广。该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醛、醇、呋喃、酮等与豆浆豆腥味相关的挥发性化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形成的酶促和非酶促反应途径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并介绍了影响豆浆豆腥味形成的因素包括大豆品种、生长环境、制浆工艺和储藏条件。同时对目前已有的一系列有助于消除豆腥味的方法如开发无脂肪氧合酶系大豆、增加大豆预处理工序、改进制浆工艺等进行了总结;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做了归纳与展望,为开发适合消费者偏好、无豆腥味豆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豆乳的制法     
本发明是用脱脂大豆制豆乳的一种方法。用大豆制豆乳的方法很多,无论那种方法其研究的重点都是如何除去大豆特有的豆腥味,其原料一般都用整粒大豆。认为用脱脂大豆作原料,在脱脂工艺中,会引起蛋白质变性、褐变等影响豆乳的风味、色泽使成品率降低。而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发生,即使采用低温脱脂,也会因多种酶的作用,而难以制得风味优良、色泽适宜的豆乳。但在实  相似文献   

10.
左青 《中国油脂》2007,32(12):10-12
对大豆磷脂组成、性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脱胶工艺及降低非水化磷脂含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磷脂在大豆中的存在状态主要受脂肪氧化酶和磷脂酶的影响;可采用烘干钝化法、湿热钝化法和膨化钝化法钝化这些酶,采用中温水化法、酸碱水化法进行有效脱胶。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具体要求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预处理和脱胶。  相似文献   

11.
探讨大豆加工制备豆浆的过程中,有效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对降低豆腥味量的影响,为生产低含量豆腥味的豆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通过抑制大豆脂肪氧化酶实验,即热水研磨大豆、热处理或化学处理大豆原料后再沸水研磨、大豆脱皮后隔氧研磨,对得到的豆浆样品采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13种豆腥味物质,比较定量数据获得最佳抑制脂肪氧化酶的...  相似文献   

12.
选择大豆蛋白、大豆甘油三酯、大豆脂肪氧合酶和胰脂肪酶4种主要组分,按照实际豆浆的组分含量和酶活大小进行混合制备豆浆模拟体系。分别利用二甲基酚橙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体系中脂质氢过氧化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脂肪氧合酶催化甘油三酯氧化生成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相当于3. 958 mmol/L H2O2,生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为43. 80 mg/kg;而脂肪氧合酶催化甘油三酯水解产物生成的脂质氢过氧化物相当于52. 243 mmol/L H2O2,生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总量为668. 42 mg/kg。同时在该反应条件下对模拟体系和豆浆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模拟体系和3个豆浆样品集中在得分图相近区域,结果判定豆浆模拟体系产生的风味与真实豆浆的特征风味具有较好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3.
Effect of Soybean Varieties and Growing Locations on the Flavor of Soymilk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 Min    Y. Yu    S. Yoo    S. St.  Martin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5,70(1):C1-C11
ABSTRACT: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f soymilk prepared from 5 soybean varieties grown in 2 locations were isolated and separated by a dynamic headspace analyzer and capillar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for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volatile compounds of soymilk by dynamic headspace analysis was less than 3.0%. Soybean varieties and growing location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f the batches of soymilk at α= 0.05. The higher the soybean protein, the higher was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f soymil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protein content and the volatile compounds of the milk was 0.99. Thirty-eight volatile compounds of soymilk were identified by a combination of mass spectrometry and gas chromatographic retention times of standard compounds. Most of the identified compounds were formed by the lipid oxidation of soymilk. However, 2-pentylfuran, dimethyl disulfide, and dimethyl sulfide were formed by singlet oxygen. The beany or green flavor that makes the soymilk unpleasant or unacceptable to Westerners may be due to 2-pentylfuran, which is formed from linoleic acid by singlet oxygen. The beany flavor can be eliminated by processing the soymilk with a minimum exposure to light and air.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 随着行业和消费者对健康和环保的认识不断提高, 植物基酸奶产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大豆是最主要的植物基蛋白来源之一, 营养丰富且具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 以大豆蛋白等植物基蛋白发酵的植物酸奶具有绿色健康等优点, 但产品容易出现豆腥味或者苦涩味等不良风味问题, 风味不佳是目前大豆酸奶产品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本文介绍了大豆酸奶主要风味来源、风味物质分类及风味改良方法, 其中大豆酸奶的不良风味主要来源于大豆原料自身风味物质及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本文提出了改善大豆酸奶产品风味的关键在于优化发酵原料、改善原料加工工艺及筛选适合大豆蛋白发酵的风味菌株, 为今后的大豆酸奶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Soy odor is a major concern in the consumption of soymilk by Western consumer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selected soy odor compounds as affected by soybean materials and direct steam injection and to determine if the steam-injection method affected overall cooked soy aroma of the soymilk and compared to the soymilk cooked by a traditional indirect method. Five varieties of soybeans with or without lipoxygenases were processed by direct-steam injection for up to 20 min at 100 °C. Eight selected odor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after extraction using a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 method. Hexanal, hexanol, 1-octen-3-ol, 1-octen-3-one, and trans-2-nonenal decreased whereas 2-pentylfuran and trans-2, trans-4-decadienal increased by boiling up to 20 mi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ybean variety was a significant factor to affect odor compositions. Direct steam injection cooked soymilk resulted in lower odor contents than a traditional indirect cooking method. The advantage of having a low odor composition in the heated soymilk products made from lipoxygenases-null soybean varieties could be attained by using normal soybean materials with direct steam injec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酸浆豆腐为研究对象,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优化酸浆豆腐不同加工阶段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捕获方法,对酸浆豆腐的加工阶段进行分类。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GC-MS对风味物质进行检测,优化风味物质捕获方法,内标法进行定量,结合聚类分析对加工阶段进行分类。结果不同批次酸浆豆腐中风味物质变化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酸浆豆腐加工过程中共鉴定出9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制浆、煮浆、点浆、蹲脑10 min、蹲脑20 min和压制工序分别鉴定出27、25、32、39、45和2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等风味物质。对加工过程中风味物质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适当延长煮浆与蹲脑时间,可促进更多良好风味物质的形成。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适合酸浆豆腐中风味物质的测定且稳定性好,在后续实验中可进一步对加工工艺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7.
素肉制品是近年才刚确定行业标准的新型仿生食品,并在口感、风味等方面大有取代肉制品的趋势,在实际生产中以大豆蛋白为主要原材料的素肉制品最为普遍。大豆蛋白素肉是大豆蛋白通过挤压等技术生产的具有类似肉类口感和风味的植物蛋白仿肉制品,风味和口感是影响蛋白素肉能否被消费者接受的重要因素,其中风味是消费者接收到的第一信号,因此,风味是否被消费者接受决定了素肉的市场前景。本文首先介绍大豆蛋白素肉的风味来源,然后总结不同加工因素对大豆蛋白素肉风味物质的影响,并对大豆蛋白肉风味物质的保留机制进行论述,以期为大豆蛋白素肉风味研究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8.
风味是消费者选择食品的主要依据之一。风味的形成是个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对其的研究至今依旧还未完全明晰。干腌肉制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风味而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经过复杂的加工过程形成了其特征性风味物质,其中较大部分是由脂类水解、氧化而来,随之还会通过美拉德等反应形成各种风味物质。脂类物质是风味物质形成的前体物质,脂质的酶控反应是干腌肉制品风味物质产生的决定性因素。本文对国内外各类干腌肉制品中脂肪水解酶、磷脂酶和脂肪氧合酶在加工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及其在干腌肉制品中的作用进行了归纳;概述了这几类酶对不同种类风味物质及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综述了加工因素介导这些酶类对风味物质形成的调控作用。为科学认识干腌肉制品风味物质的形成机理、传统工艺改进和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大豆为原料,在适当的工艺条件下,用嗜热乳酸链球菌及保加利亚乳杆菌混和发酵,制得的大豆酸凝乳基本无豆腥味。进行了风味改善的初步尝试,产品进行了感观评定,理化分析及微生物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