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非均质地基动力影响深度和参振土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设置在不均质地基上的机器基础的动力影响深度问题以及地基土的参振质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振动作用下,采用有限深度较之采用无限深度更符合实际,同时,采用空间有限元法获得的参振土质量明显大于试验结果,但随参数b0 的变化规律与试验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半解析半数值方法求解粘弹性非均匀平面地基的动力柔度系数。将地基划分为有限个水平条带,位移函数表示为三次样条函数与富里叶级数的乘积形式,应用复数阻尼理论的拉格朗日方程,使问题归结为求解若干次低阶复代数方程组,很容易利用微机实现。文中完成了一系列算例,考察了方法的计算精度,并分析了夹层对地基柔性的影响,从而为研究结构与复杂地基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地震作用下拱坝-无限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将对拱坝的地震响应产生重要影响。虽然很多学者曾经提出过各种相互作用的计算模型,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基于均质地基或有限地基假定的。利用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能够方便地模拟非均质无限域的优点,研究非均质无限地基对双曲高拱坝动力响应的影响。拱坝、地基和库水都利用比例边界有限元方法模拟,从而减少大量的计算量。在假定地基弹性模量随深度按指数变化的前提下,分析研究210 m高的大岗山双曲拱坝分别坐落在无质量地基、均质无限地基和非均质无限地基3种情况下的拱坝加速度频响曲线。通过与刚性较大的重力坝结构对比发现,无限地基的远场非均质特性对拱坝的动力响应影响较小。这是因为与重力坝不同,双曲高拱坝坝体与坝基之间的连接相对较为柔性,所以远场地基刚度变化对拱坝地震响应的影响较小。经进一步对近场地基刚度变化的分析发现,近场地基对拱坝地震响应产生一定影响。分析结果具有普遍意义,对强震区的高拱坝建设可以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考虑桩-土效应的计算方法,并对采用"m法"计算土弹簧刚度给出了计算公式。通过一座土质地基上的板拱桥的实例分析,研究了土质地基条件下桩-土效应对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质地基条件下考虑桩-土效应后结构的自振频率普遍降低,频率阶次越高,降低的程度越大。根据计算结果,建议在土质地基结构动力特性分析时,必须考虑桩-土效应,土弹簧的刚度可根据"m法"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考虑压缩层厚度影响的非均质地基上梁的计算方法,在解算基础梁时,采用了Б.Н.日莫契金链杆法原理。 按本文方法所求出的梁内弯矩和剪力较视地基为半无限大的理想弹性体所得结果要小。 本文方法也可以推广到考虑压缩层厚度影响的非均质地基上板和框架的计算。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地分析了地基土层不同排列及有软弱夹层时地基土参振质量及动刚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基础重量变化时,即无量纲参数b值变化时地基土参振质量及动刚度的变化规律,定性地提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7.
非均质和各向异性黏土地基承载力的上限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均质和各向异性是黏土地基比较普遍的现象,而目前地基承载力计算中比较成熟的理论主要是针对均质、各向同性土体.在目前已有的多块体上限法计算粗糙条形基础地基承载力的方法中考虑黏土地基的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实现考虑非均质和各向异性时黏土地基承载力的上限解法.所采用的多块体破坏模式在计算粗糙条形基础下均质土体的地基承载力时是最优的.为验证该方法的应用情况,将其计算结果与已有的上限方法、特征线方法进行对比发现,该方法是目前上限方法中最优的.利用该方法详细探讨非均质、各向异性对黏土地基承载力计算的影响.上限方法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反映地基破坏面的信息,通过对非均质及各向异性条件下地基破坏面的分析揭示非均质以及各向异性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内在原因.由计算结果可知,地基土的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在影响地基承载力的同时也影响着地基破坏面的位置和形状.  相似文献   

8.
各向异性非线性非均质地基的极限平衡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复杂材料强度准则,分析了各向异性、非线性、非均质地基的极限平衡状态.导出了极限承载力公式及有关数值解,定量地研究了各种复杂因素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证明了各向同性地基承载力解答只是本文的一种特例.  相似文献   

9.
根据场区地质条件的特殊性,对埋藏较深的非均质砂土地基的几种沉管灌注桩进行试桩设计尝试,并对各试桩施工进行严密监控,通过单桩抗压极限承载力静载试验,充分挖掘非均质砂土的地基承载力及其桩侧阻力,并对几种桩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桩端进入非均质砂土地基的最佳埋置深度。  相似文献   

10.
应用塑性极限分析法上限定理及变分原理,确定非均质及各向异性地基土的极限承载力,导出了确定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地基土极限承载力的基本公式。利用编制的计算机程序分析了土非均质和各向异性参数对承载力的影响。将结果与其他学者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获得的承载力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1.
季节性冻土的冻胀因素及其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公路桥涵季节性冻土冻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并利用冻胀率进行分类供防冻害设计时进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数值仿真试验进行结构地震反应的理论和计算分析,将理论分析结果、振动台试验结果和计算机仿真结果三者结合起来,研究和分析地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其抗震性能。通过数值模拟,解决试验中土压力盒损坏的问题,得到地震动激励下桩–土接触压力峰值的数据,并由此分析桩–土接触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提出桩基上的支盘是基础减振的主要构件,并承受动荷载,减轻地震波对上部结构的冲击力,同时消耗上部结构反馈给基础的振动能量。承台和桩基两侧的土压力时程曲线呈反向关系,说明基础在同一时间一侧受压,另一侧受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框架结构和承台下的桩–土在振动时的相互作用,并由此导致承台出现转动效应、建筑物产生倾倒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水平旋转耦合振动下地基惯性及刚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力机械基础在水平旋转振动作用下,过去均不考虑土的惯性作用。人们根据基础的水平旋转振动试验,只确定三个参量,即地基的水平刚度、旋转刚度和阻尼比。本文认为,在水平旋转振动作用下,地基土的惯性作用必须予以考虑。这样,待求参量由3个变为4个(这里将其称为动力分析中的四参数模型)。应用这个新模型进行分析,可获得更符合实际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4.
岩土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首先对利用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岩土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方法进行了分析,由此指出了现有确定性分析领域内主要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缺陷,最后提出了岩土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新思路,并作了实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软土路堤及边坡填筑施工时,若加载速率过快会造成路堤失稳破坏,必须进行稳定性监控。基于现场观测经验值和制作控制图两类软土路堤稳定性监控方法,结合某杂件码头后方场地软土边坡失稳破坏实例,分析了软土边坡破坏前测斜水平位移和沉降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测斜数据是最为可靠反映边坡稳定性的监控指标,为确保边坡稳定,必须以控制水平位移速率为主,沉降速率为辅。通过研究提出了较为合理的路堤稳定性监控监测仪器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6.
土工合成材料界面特性的研究和试验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工合成材料作为一种加筋(加固)材料在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加筋机制和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却落后于工程实际,从而影响加筋技术的发展。首先,简要地评述这种机制研究中重要的界面特性在国内的研究及试验情况。然后,针对上述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综合性加筋机制,将筋材的加固机制大致分为直接加筋和间接加固作用,前者是指土与筋材接触面之间以及紧邻的剪切带(界面)的加筋作用,后者是指加筋材料对周围土体的刚度、应力和应变分布以及破坏形式等的影响和加固作用。由此可知,筋材的加筋作用不仅发生在接触面和界面上,而且还发生在界面以外的土体内,使筋材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形成“加筋土体”。简而言之,加筋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强土的整体性,使土由散体变为有一定连续性的介质。若忽略这点,就会使计算成果不能反映加筋的实际效果,这正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介绍界面特性的室内和现场若干试验研究成果对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7.
多年冻土和人工冻土的爆破试验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冻土爆破方法研究的必要性 ,介绍了冻土爆破漏斗、掏槽爆破及光面爆破试验的研究成果 ,根据近几年的理论研究和现场实验研究 ,总结了我国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爆破方法及矿山冻结法施工的冻土爆破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针对土层锚杆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提出一种适用于实际工程支护设计的数学方法。通过对土层锚杆支护理论及受力机理进行研究分析,结合锚杆支护在地铁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基于锚杆抗拔承载力试验及锚杆轴力的监测数据,采用统计归纳的数学分析方法,对几种设计理论与实测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粘结强度影响系数法对土层锚杆在深基坑支护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设计的数学描述,给出了相应的数学表达式。  相似文献   

19.
非均质介质地基破坏机制及极限承载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通常是由多个土层构成。这类非均质介质基础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目前常用的是汉森加权平均法和迈耶霍夫的双层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只能解决简单非均质介质基础的承载力问题;对于基础介质构成较复杂的情况,计算结果往往和实际值有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