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稠油乳化降黏技术是采用加剂的方法,将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加入稠油中形成乳状液,添加乳化剂后形成的乳状液的黏度可比稠油黏度降低2~4个数量级甚至更多。针对陈庄稠油,进行了室内实验,配置了一系列O/W型乳化剂,通过HLB法与静态稳定性实验对近20种乳化剂及其复配方案进行了初选。从降黏率的角度出发,对初选出来的9种乳化剂进行优选,最终筛选出了降黏效果好、静态稳定性优的两种复配型乳化剂,即司班80(25.8%)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74.2%)复配型乳化剂、司班80(10.1%)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9.9%)复配型乳化剂,两种乳化剂的降黏率均在99%以上。 相似文献
2.
针对典型油样进行组分分析,找出原油中影响黏度的主要因素。采用A型水溶性降黏剂进行乳化降黏实验,通过静态评价试验,研究了水溶性A型降黏剂与原油之间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分布、油水界面张力、降黏率及洗油率,考察了该降黏剂降黏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原油中蜡含量迭14.7%,高含蜡是影响原油黏度的主要因素;降黏剂浓度越大,乳状液分水率越低,乳状液粒径分布越集中,油水界面张力越低,乳状液越稳定;油水比越大,分水率随降黏剂浓度变化越显著;随降黏剂浓度增大和油水比降低,降黏率逐渐升高,降黏率最高可达91.5%;该降黏剂有较好的洗油效果,洗油率为61.1%。 相似文献
3.
针对海上S油田地层中胶质和沥青质含量高、稠油粘度大和水驱采收率低的问题,采用双子表面活性剂RB107对S油田稠油进行降粘实验,评价其乳化浓度、聚集形态、界面活性、润湿性和稳定性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考察其驱油性能。结果显示:在油藏条件下,当质量分数为0.3%、油水体积比为50∶50时,可使稠油粘度降低97%,使油水界面张力降至0.165 6 m N/m,说明双子表面活性剂RB107在较低浓度下具有较强降粘性能和界面活性;乳化速度为0.24 m L/min,油水乳状液油珠分散均匀且直径小,说明RB107具有较快的乳化速度和较强的稳定性;RB107溶液与原油基底的接触角为10.8°,说明对油水界面具有较强的润湿性;其可在水驱的基础上提高采收率10.1%,说明RB107对S油田稠油具有良好的降粘效果,可作为S油田稠油的降粘剂。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胜利油田陈南联合站稠油的乳化降黏,选取了7 种亲水亲油平衡值在8~18 的表面活性剂,通过测量单一和复配乳化剂对乳状液的脱水率和降黏率,筛选出降黏效果和静态稳定性良好的乳化剂,考察了油水质量比、乳化剂浓度、乳化温度、乳化强度对乳化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乳化温度50℃、乳化强度2000 r/min×10 min的条件下,筛选出的25.8% Span80+74.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和10.1% Span80+89.9%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两种复配乳化剂与稠油形成的乳状液静置5 h 后的脱水率分别为21.8%和23.0%,剪切速率为100 s-1时的降黏率分别为99.92%和99.89%;随油水质量比降低,乳状液脱水率增加、黏度降低、稳定性变差;随乳化剂浓度增加,乳状液黏度先降低后增加;随乳化温度降低和乳化强度的增大,乳状液黏度增加;在油水质量比5∶5、乳化剂质量分数1%、乳化温度50℃、乳化强度1000 r/min×5 min 的乳化条件下,可使陈南稠油黏度(50℃)由1964mPa·s 降至35 mPa·s。图6 表3 参11 相似文献
5.
高凝稠油乳化降凝降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性降凝剂对华北1号高凝稠油的降凝效果较差,不能满足常温开采和输送的要求。针对高凝稠油存在高凝、高黏的双高特性,用乳化的方法改善该稠油的流动性。70℃下,研究了乳化剂与碱的种类和加量、无机盐对乳液稳定性或转相时间的影响以及油水质量比对乳化降凝降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乳化剂为油酸钠与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混合物(质量比7:3),添加剂优化配方为:复配乳化剂0.5%、多聚磷酸钠0.15%,NaOH0.05%,聚丙烯酰胺0.15%。最佳油水质量比为6:4。乳化后原油的凝点由47℃降至29℃,凝点降幅为18℃;50℃黏度从223.2mPa·s降至29.5mPa·s,降黏率为86.8%,降凝、降黏效果较好。且乳液具有一定的静态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在高凝稠油开采和输送的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6.
稠油乳化降黏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结合稠油乳化降黏剂的作用机理,综述了近年来复配型、抗矿盐型、耐高/低温型、共/缩聚物型和易脱水型等典型乳化降黏剂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乳状液稳定性和降黏率的因素,并结合近年来研究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乳化降黏剂目前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针对稠油开发需要,通过室内配方筛选,确定乳化降黏体系为:0.4%表面活性剂CD-1+0.2% NaOH+0.07% 聚合物HPAM,在油水体积比为7:3下形成的乳状液黏度为189.3 mPa·s,稠油降黏率达96.1%,稳定时间达48 h。将化学吞吐的方法与乳化降黏结合起来,可以取得很好的稠油开采效果,提高稠油采收率。本文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用室内物理模型模拟了稠油乳化降黏化学吞吐的过程,得到了相关吞吐工艺室内模拟参数(注入量16 mL,注入速度0.34 mL/min,焖井时间48 h,注入温度50℃),并对室内模拟吞吐效果进行分析,在水驱(采收率为8.25%)基础上经过两次吞吐总共提高采收率10.78%。 相似文献
8.
9.
针对轮古深层稠油井含水率不断上升,采用掺稀降黏时掺稀比和稀油用量不断攀升的的具情况,考察了乳化降黏技术对轮古深层稠油的适应性,以期寻找到高效的乳化降黏剂,通过乳化降黏技术来协助或替代当前的掺稀降黏技术,从而节约稀油资源。室内实验对现有的及新研制的20余种乳化剂进行了筛选,并对筛选出的可用于轮古深层稠油井的抗盐耐温型乳化剂进行了降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NPS、KS-1、DS三种乳化剂对轮古稠油的降黏效果欠佳,新研制的双子表面活性剂DC848在高矿化度的轮古地层水中,对轮古稠油具有较好的乳化降黏效果,建议进行现场实验。 相似文献
10.
本实验通过乳化降黏的方法,旨在找出能改善新疆稠油低温流动性能的水溶性乳化降黏剂。研究了温度、单一降黏剂和复配降黏剂对新疆稠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经筛选,单一降黏剂AEO、OP-10、AES对新疆稠油的降黏效果较好,在相同条件下的降黏效果: AEO>OP-10>AES。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复配降黏剂XJ-1的配方为:AEO用量0.3%、OP-10用量0.2%、AES用量0.1%、NaOH用量0.2%。在50℃、油水比为7:3的条件下,乳化降黏剂XJ-1可使新疆稠油的黏度降至40.56 mPa·s,降黏率达98%以上,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及破乳脱水性。 相似文献
11.
12.
稠油掺稀降粘举升环空摩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掺稀降粘可显著降低沿程摩阻,改善稠油流动性。为正确进行举升工艺设计和优化掺稀比,文章分析稠油环空流动态规律,得到了沿程摩阻梯度方程,利用龙格-库塔方法对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计算结果表明,稠油环空流的沿程摩阻损失主要由稠油的粘度引起的,流速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月东滩海油田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稠油举升方式、适用于海上稠油有杆泵举升的井斜角和狗腿度的界限、不同井筒降黏方法的经济性、应用效果对比研究.在冷采阶段可采用螺杆泵和有杆泵2种举升方式,均需辅以降黏措施,降黏方式有空心杆掺入降黏剂、油套环空掺降黏剂和电杆伴热3种.热采阶段采用有杆泵生产.最大井斜角小于25°、最大狗腿度小于3(°)/25 m的油井选用普通有杆泵或注汽-转抽一次管柱抽油泵生产;最大井斜角在25~45°、狗腿度在(3~4°)/25 m的油井选用大斜度井用泵或定向强闭式抽油泵生产;最大井斜角大于45°,狗腿度大于4(°)/25 m的油井选用无杆泵生产.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原油田濮深18块稠油油藏特点和稠油性质,进行了稠油掺稀降黏规律和流变性室内实验研究。采用4种类型稀油对PS18-1井超稠油进行定温条件下不同掺稀比的稠油降黏实验,并将实验测得的稠油掺稀黏度数据进行拟合后得到模型参数。实验结果表明:对于PS18-1超稠油,在同等条件下4种稀油中文一联稀油掺稀降黏的效果最佳;掺入的稀油量越大,混合油黏度越低,降黏效果越好;井口温度越高,需要掺入的稀油量越小。在无外加降黏剂或互溶剂时掺稀比1∶1.5时就无法实现稠稀互混。用文一联稀油对PS18-1超稠油在130℃条件下互混,掺稀比在1∶1.8以下时基本可实现完全互混,但温度下降后仍有少许块状物析出。当井口温度为40℃时,PS18-1超稠油与文一联稀油按掺稀比1∶2混合时,井口混合油黏度为249 m Pa·s,能满足生产要求。当井口温度为60℃时,PS18-1超稠油与文一联稀油按掺稀比1∶1.8混合,井口混合油黏度为356 m Pa·s,也能满足生产要求。此外,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稠油低温乳化降粘剂BL-1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乳化降粘剂BL-1的主剂是阴离子-非离子混合表面活性剂,在矿场应用时加入适量碱(NaOH),是针对大庆黑帝庙低温(15℃)稠油油藏的开采而研制的,以黑帝庙稠油(20℃密度0.918g/cm^3,15℃ 粘度2680mPa.s。酸值0.818mgKOH/g)为油相,混合表面活性剂在地层水(矿化度4456mg/L)中的5g/L溶液为水相,油水体积比70/30-50/50,研究了该混合表面活性剂15℃时的乳化降粘性能,根据不同静置时间的脱水率和稳定性评定测定结果,油水比70/30时形成相当稳定的O/W乳状液,其粘度比稠油粘度降低94%,油水比60/40和50/50时粘度降低率更高;该混合表面活性剂不影响破乳剂(SP-169和F-68)对稠油乳状液的破乳脱水效果,该混合表面活性剂也适用于新疆克拉玛依K1稠油(30℃)和胜利临盘S74-11井稠油(60℃),乳化降粘度为95.1%-99.8%,在现场应用时,该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碱水溶液连续地通过油套环空注水油井,使井内表面活性剂浓度不小于5g/L,油水体积比不小于70/30,在黑帝庙油田的一口处于注汽后采油后期的蒸汽吞吐稠油井进行了为期各15天的两轮乳化降粘剂BL-1注入试验,试验期间停止掺60-70℃的热水,生产正常进行,采出液含水率和抽油泵电机电流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针对胜利油田现河稠油,研究了7种油溶性降黏剂(Y-1~Y-7)及其复配体系的降黏性能,考察了降黏剂加量、原油含水率对降黏效果的影响,研究了降黏剂对蒸汽驱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溶性降黏剂质量分数小于5%时,原油降黏率随降黏剂加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大,之后增加缓慢,加量为15%时的降黏率可达90%以上(Y-4除外)。Y-3和Y-7按质量比1:1复配后的降黏效果最好,总加量5%、10%时的原油降黏率分别为76.1%和93.14%。不含降黏剂时,随原油含水率增加原油黏度先增加后降低,原油含水50%时的黏度是不含水原油的3.9倍,形成W/O型乳状液。不同含水率下,加入降黏剂后原油黏度大幅降低;随含水率增加,原油降黏率先降低后增加,含水率10%时达到最低(Y-1除外)。稠油蒸汽驱前注入0.009~0.027 PV油溶性降黏剂,采收率增幅为2.8%~6.0%。 相似文献
17.
王桂勋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10,11(1):14-16,19
介绍了稠油催化降粘机理,对胜坨油田催化降粘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稠油降粘催化剂以及催化剂助剂进行了筛选和研究,研制出适合胜坨油田稠油特点的催化剂和催化剂助剂,降粘效率达到60%以上,制定了催化降粘的选井条件及现场施工注入工艺,为胜坨油田稠油蒸汽吞吐采收率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8.
以大量实验为基础,研究了o/w型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筛选了2种适合草桥稠油乳化降粘的乳化剂,并在设计的实验环道上进行了纯稠油加热输送和乳化降粘输送实验。对比分析表明,稠油乳化降粘输送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稠油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塔河油田地层水矿化度高、井底温度高的特点,研究了适合塔河油田超稠油的乳化降黏剂。以一定链长的混合叔胺(RN(CH3)2)和二溴乙烷(Br(CH2)2)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代号为DFA-12的双季铵盐型表面活性剂,并对其反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的反应条件如下:反应物RN(CH3)2与Br(CH2)2摩尔比为2.602∶1,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24小时,产品纯度可达98.53%。稠油和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混合液(油水质量比7∶3)的乳化实验表明,DFA-12较其他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强的耐盐能力,在矿化度高达214739.9mg/L下仍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通过DFA-12和其他的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实验,优选出适合塔河油田超稠油乳化降黏的最佳配方为:0.25%DFA-12+0.25%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HES+0.1%聚合物DFP,该体系对塔河油田的超稠油乳化降黏指标达到最佳,在90℃下测定稠油和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混合液(油水质量比7∶3)的黏度,以稠油黏度为基准计算降黏率,可达98%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