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揭示石油羧酸盐与烷基苯磺酸盐复配体系的性能特征,考察了石油羧酸盐和烷基苯磺酸盐形成的混合胶束(超分子结构)对复配体系界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的差别使石油羧酸盐分子和烷基苯磺酸盐分子在油水界面上插入深度不同,由于距离拉开而减少了极性基团间的斥力,因而混合胶束排列得较紧密,界面吸附增加,界面活性比单剂好。此结构特点对复配体系界面活性的影响体现在:复配体系能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浓度及矿化度范围产生超低界面张力;在0.6%数1.2%弱碱(Na2CO3)下有优良的界面活性,避免了强碱(Na OH)对地层的伤害;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所需表面活性剂浓度较低,可以降低驱油剂成本;在和油粒接触后可较快达到超低界面张力,对驱油过程有利。复配体系在强碱、弱碱、无碱情况下的界面活性均较好。和石油羧酸盐有良好协同效应的烷基苯磺酸盐应是直链分子结构,才能形成较紧密的混合胶束,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  相似文献   

2.
石油羧酸盐和多种烷基苯磺酸盐均表现出良好的协同效应,复配体系产生超低界面张力的表活剂浓度及碱范围比仅用烷基苯磺酸盐的体系大为拓宽.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复配体系可以较快地达到初始超低界面张力,对驱油有利;石油羧酸盐和烷基笨磺酸盐复配体系可在弱碱或无碱条件下和大庆原油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由于石油羧酸盐价廉且原料易得,复配体系中石油羧酸盐商品占主要重量分数,因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求石油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后产生协同效应的机理,选出直链和支链的石油磺酸盐与石油羟酸盐复配,并测定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研究复配后的界面活性。发现直链的石油磺酸盐复体系要优于支链的碘酸盐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由此讨论了复配效果和石油磺酸盐,石油羧酸盐分子结构及亲水亲油差异的关系。结果表明,直链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表面出很好的复配效应,而支链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
醚羧酸盐及其与石油磺酸盐和碱的复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业飞  赵福麟 《油田化学》1998,15(4):340-343
本文报道醚羧酸盐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研究结果。在考察这种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耐温、耐盐、耐钙能力及界面张力基础上,主要研究了它与石油磺酸盐和碱的复配性能。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表面活性剂与石油磺酸盐复配不仅能大大改善石油磺酸盐的耐盐性能,而且不需添加低分子量的醇即能使复配体系与癸烷的界面张力达到超低,可用于高矿化度地层驱油。加入碱可进一步增强醚羧酸盐/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复配表面活性剂对三元复合体系界面张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石油羧酸盐与不同磺酸盐的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测定了复配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量。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优于单一的磺酸盐体系。将少量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可使体系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碱度范围拓宽,初始界面张力变低。复配表面活性荆吸附过程中羧酸盐起到了牺牲剂作用,降低了磺酸盐的吸附损失,复配体系的这些特点对提高驱油效率很有利。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石油羧酸盐界面活性的结构成因,深入研究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的复配规律,选取了平均碳数分别为23.16、26.01、28.70的大庆原油馏分作原料制备石油羧酸盐,优选了一种平均碳数和油酸钠碳数相近的石油羧酸盐并将其界面活性与油酸钠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外,针对矿化度较高(矿化度11948.4 mg/L)、石油羧酸盐可以在低碱甚至无碱条件下单独达到超低界面张力的红岗油田,考察了石油羧酸盐和石油磺酸盐形成的混合胶束对复配体系界面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平均碳数和油酸钠碳数相近的石油羧酸盐的界面活性远优于油酸钠,其原因是石油羧酸盐由不同碳链长度的分子组成,由于亲水亲油性(HLB值)的差别,长链分子和短链分子在油水界面上插入深度不同,混合胶束的极性基团之间的斥力较单一分子组成的油酸钠极性基团间斥力小,分子间排列较紧密,界面吸附量较大。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的复配体系在矿化度较高的红岗油田具有很好的复配效果,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比单剂好,达到初始界面张力的时间明显比单剂的短。石油羧酸盐单剂体系及复配体系中的混合胶束均使界面活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石油羧酸盐与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该复配体系在较宽的表面活性剂和弱碱浓度范围内均能形成超低的界面张力,重烷基苯磺酸盐与石油羧酸盐复配比例一般在3~4∶1。石油磺酸盐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表面活性剂,在与重烷基苯磺酸盐复配中,一般复配比例为重烷基苯磺酸盐∶石油磺酸盐=1∶1或2∶1。由东北石油大学研制合成的甜菜碱型表活剂在弱碱和无碱情况下都能达到超低界面张力。  相似文献   

8.
石油羧酸盐和磺酸盐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研究了用石油馏分液相氧化产物制得的石油羧酸盐与不同磺酸盐(ORS-41、B-100、MS-45等)的复配体系的界面活性。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界面生优于单一的石油羧酸或磺酸盐体系。复配体系的这些特点对提高驱油效率很有利。  相似文献   

9.
石油羧酸盐的研制及其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以大庆原油馏分油为原料,采用液相氧化法生产石油羧酸盐的合成工艺。根据石油羧酸盐与烷基苯磺酸盐的协同效应,研究了两种国产表面活性剂的复配体系与大庆原油间的界面性能。室内研究结果表明,该复配体系能与大庆原油形成10^-3mN/m以下的超低界面张力,三元复合体系驱油效率比水驱提高20%(OOIP)左右。该项成果的应用可使三元复合驱成本降低30%以上。该项研究实现了配方的中试国产化,为在大庆油田大面积推广三元复合驱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石油磺酸盐产品性能,提高产品活性物含量,提供高质量石油磺酸产品,需要在原料上进一步优化,在反应原料方面加入富含芳烃组分的辅助原料,通过原料筛选,以氯磺酸为磺化剂,对现有原料中加入不同辅助原料,原料中要加入的第3组物料,其芳烃含量明显高于目前使用的原料,用釜式磺化反应器合成了石油磺酸盐产品,并对用混合原料反应得到的石油磺酸盐产品产物进行性能检测,与现有的石油磺酸盐产品性能进行对比,加入15%辅剂C与D混时产品活性组分含量增加17.4%,添加30%辅剂C与D混时产品活性组分含量增加21.5%;界面张力稳定性可稳定90 d;经过原料复配生产的石油磺酸盐产品乳化效果比现有石油磺酸盐产品好、析水率低;复配原料生产的磺酸盐产品的驱油效果好于的现有的石油磺酸盐产品,化学驱部分采收率比原来提高5.61%。  相似文献   

11.
从国内市场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从九个方面提出建立和完善中国石油储备体系的建议:建立和健全石油储备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国情的石油储备模式;循序渐进确保石油储备规模;促进石油储备品种多样化;培育多元化的石油储备主体;科学规划石油储备基地;建立多层次的石油储备筹资模式;因地制宜选择经济、安全的储备方式;积极参与石油储备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油公司跨国油气勘探的若干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总结我国油公司10年跨国经营的基础上,参照国际大油公司跨国勘探的经验,提出了我国油公司今后跨国勘探的一些战略问题,包括跨国油气勘探的战略布局和战略选区、有效获取项目的战略、项目类型多样化战略、项目技术评估战略和项目组织灵活性战略等。这些战略方针对指导我国油公司今后的跨国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中叶以来,油气勘探的思路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第一次突破,从油苗到背斜理论;第二次突破,从背斜理论到圈闭理论;第三次突破,从圈闭理论到含油气系统。找油思路的变化促进油气勘探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Petroleum consumption and petroleum security in China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his article briefs the conditions in world's developed countries with respect to oil consumption and strategic oil reserve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quick increase in China's oil consumption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increase the oil resources along with consumption reduction and avoidance of risks in order to safeguard China's oil supplies.  相似文献   

15.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从盆地形成演化、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 对烃源岩的生烃史、储集层特征和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焉耆盆地主要有2 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博湖坳陷, 平面上可划分为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和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 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原生型含油气系统和古近-新近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6.
渤海湾冀中廊固凹陷具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多物源的沉积特点,形成了凹陷内两大含油气系统,其中柳泉中央背斜带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12×10~4t,东部的河西务构造带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907×10~4t。这两个主要的含油气系统受凹陷的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的影响,其含油气系统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成藏的规律,成藏的关键时期也不同,有早晚之分。柳泉构造带构成了下生上储的成藏组合,河西务构造带构成了自生自储的成藏组合。这两个重要的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油气分布规律在油气勘探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沙三段油气藏的勘探一般集中在凹陷的中部,沙四段油气藏的勘探集中在凹陷的东部。  相似文献   

17.
在总结合油气系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比了“含油气系统”和我国学者提出的“成油系统”概念的区别。并针对我国广泛发育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的特点,系统介绍“复合含油气系统”的概念及研究方法,从而丰富和完善了含油气系统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各跨国石油公司竞相进行战略调整,力求提高公司的竞争能力。面临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和我国已成为石油进口国的情况,中国石油天然报总公司应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有选择性地进行海外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为我国的石油进口建立稳定的海外供应基地;通过石油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和“一揽子资源”输出,有选择性地进入国际油气资源市场,专业技术与劳务市场,油气产品市场;积极利用国内外资金,开展对外直  相似文献   

19.
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及指标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含油气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有效生烃灶的确定、关键时刻的确定、油气运移路径的确定、运聚单元边界的确定、资源潜量的确定及目标潜力与级别的确定等6个方面,通过对上述6个方面研究的论述,阐述了油气地球化学手段在含油气系统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认为:油气地球化学方法贯穿于含油气系统研究的始终,应该重视油气地球化学测试技术及分析手段与含油气系统研究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对油气运聚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一次沉降的生烃盆地中, 油气的运聚作用是一个具有幕式特征的、连续的分异过程, 该过程可以在(20~40)×106 a 中完成。达西流和扩散流在泥岩中的速率分别为3~15 m/106 a 和4~18 m/106 a, 它们可以同时存在且相互转换。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和优势通道方向, 在概念上有所不同, 前者受岩石组构控制, 后者受沉积相和构造形态控制。初步研究显示约有70%以上的油气田位于优势运移通道方向上。圈闭的封盖强度与闭合度是决定地下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 可将它们的组合划分为3 种类型。砂岩透镜体成藏是多种动力相互作用、多种相态转换的结果, 并与泥质源岩的质量和厚度以及砂体物性和产状密切相关。成藏期主要是指油气向圈闭中充注和在圈闭中不断富集直到充满为止的这一时间段, 可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直方图是否呈连续分布来划分成藏期。全球石油储量与大油田的中值年龄分别为29×106 a 和35×106 a, 平均生存年龄分别约为41×106 a 和55×106 a. 大中型油田和气田的平均自然年龄分别约为120×106 a 和70×106 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