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珠海市某水库水水质污染特征,采用聚硅酸铝铁(PSAF)作为混凝剂,通过小试试验和中试试验对其混凝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SAF对此水库水具有良好混凝沉淀效果,形成的絮体密实、沉降速度快、产生污泥体积小。对浊度的去除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铁(PAFC),且远远优于聚合硫酸铁(PFS)、聚合氯化铝(PAC)。中试试验装置中,PSAF的最佳投加量为7mg/L,在此投加量下,滤前浊度去除率达到70.8%,滤后出水对浊度去除率达到94.6%。  相似文献   

2.
珠海市A水厂水源为水库水,水质特点为低浊、高藻。水厂采用单一混凝剂处理效果差,面临混凝剂投加量大、生产运行管理难度大,出厂水水质下降等问题。本文以不增加新的工艺构筑物、不改变现有净水处理工艺为前提,通过搅拌试验和生产性试验,对比研究了含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的聚合产品HCA与活化硅酸分别作为助凝剂强化混凝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1)单一混凝剂分别联合HCA和活化硅酸的强化混凝均优于单独投加混凝剂的效果;(2)HCA的助凝效果优于活化硅酸,但活化硅酸有改善絮凝体比重,使絮凝体更易下沉,可减少搅拌池的冲洗次数,降低水损;投加"PAFC+HCA"时搅拌池冲洗间隔时间为1~3.5天,投加"PAFC+活化硅酸"时搅拌池冲洗间隔时间为3~5天;(3)原水p H对HCA的助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当原水pH范围为6.8~8.0时药剂投加量相对较少,处理效果较好;当原水pH大于8时增大药剂投加量,处理效果仍不理想。(4)HCA配置简单,操作简便,安全性优于活化硅酸。  相似文献   

3.
针对珠海市某水厂出厂水浊度偏高、原水水质高藻低浊和高色度水的特点结合水厂现有工艺流程,对水厂滤池进行了改造;采用"PAFC+HCA"联用、PSiAF、PAFC、PFS、PAC五种常用混凝剂,通过小试及生产性试验对除浊效果进行研究,考察了PSiAF在饮用水常规处理中的可行性。并考察了"预臭氧—砂滤—主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中试试验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这些措施有利于提高浊度和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混凝是降低雨水浊度的有效手段,通过研究改变混凝剂PAFC投加量、原水pH值、慢速搅拌时间对絮凝体分形维数及出水浊度的影响,得到了混凝过程中最佳混凝剂投加量、最佳原水pH值、最佳慢速搅拌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城市雨水混凝处理单元过程中混凝剂PAFC的最佳投加量为50 mg/L,最佳原水pH值为8,最佳慢速搅拌时为10 min。同时,正交实验表明,混凝剂PAFC投加量与原水pH值为影响混凝处理单元的主要因素,而慢速搅拌时间为次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高锰酸钾-水舍二氧化锰联用强化混凝微污染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锰酸钾与水合二氧化锰联用强化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微污染地表水的效果。结果表明:与PAC单独混凝相比,强化混凝可将浊度去除率提高约3%,TOC去除率提高约30%;在浊度去除率相同的情况下,强化混凝工艺可节省约36%的PAC用量;当进水pH值及腐殖酸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强化混凝工艺对浊度和TOC的去除效果优于相同投加量的PAC,具有较强的抗水质变化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秋季典型的北方高色高浊黄河水,选用两种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C)与聚合氯化铝铁(PAFC),进行了强化除色对比试验研究,用于处理集中式供水的高色度地表原水。以浊度和色度为主要指标,考察投药量,对混凝效果的影响。通过考察沉淀时间对浊度、色度去除效果的影响,结合试验现象,讨论两种絮凝剂生成矾花的大小和沉降性能。结果发现,PAFC在40mg/L的投药量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混凝效果,出水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PAFC生成的矾花体积较大,沉降性能较好,在实际应用中可缩短沉淀池的水力停留时间。从而得出PAFC可以更有效的解决色度超标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吴洁  程方 《供水技术》2008,2(5):25-29
通过考察强化混凝中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氧化性助凝剂种类及投加量、氧化时间、pH以及水力条件等因素对海水中Chl-a、CODMn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试验参数,并后续加入砂滤工艺考察其除藻效果.结果表明:在调节海水pH值为5~6,选用3 mg/L高锰酸钾预氧化30min后,投加混凝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对Chl-a和CODMn均有较佳的去除效果.强化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对Chl-a平均去除率可以达到80%以上,对CODMn去除率在50%左右,对浊度的去除率大干97%.  相似文献   

8.
强化混凝在低温低浊水处理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搅拌实验,考察了聚合铝铁(PAFC)以及其与三氯化铁、二甲基二烯丙基季胺盐(HCA-1)、黏土联合投加对低温低浊期的董铺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聚合铝铁(PAFC)与三氯化铁联用、同时投加;聚合铝铁(PAFC)与二甲基二烯丙基季胺盐(HCA-1)联用,HCA-1在絮凝5m_n时投加均有良好的处理效果,综合成本与对水质的影响,将聚合铝铁(PAFC)与三氯化铁联用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高锰酸钾与粉末炭联用处理微污染源水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烧杯试验和生产应用的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联用对低温低浊微污染源水具有明显的强化处理效果,能显著降低滤后水浊度和高锰酸盐指数。但高锰酸钾与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顺序对混凝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投加混凝剂快速搅拌末活性炭可取得很好的强化混凝效果。生产运行结果还表明,少量剩余高锰酸钾可被粉末活性炭还原,而后被混凝过程去除。  相似文献   

10.
以苏州护城河水为研究对象,比较了PAC、PAFC及PAC+PAM的组合投加方式对低温低浊水的处理效果。试验表明,PAC的试验效果略好与PAFC。当PAC的投加量为65mg/L时,水中浊度的去除率为71.71%。投加PAM可有效降低PAC的投药量,当PAC的投加量为33mg/L,PAM的投加量为0.5~1.0mg/L时,出水浊度稳定在2.50NTU左右。  相似文献   

11.
借助烧杯试验、中试和生产试验,从无机混凝剂投加量优化、高分子助凝剂强化混凝、二次微絮凝强化过滤等方面开展了常规净水工艺浊度控制技术研究,确定了其中的最佳工艺运行条件和技术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无机混凝剂投量,可改善絮体絮凝沉降性能;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作为助凝剂的最佳投量为0.10 mg/L.  相似文献   

12.
强化混凝处理高藻水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藻期原水的特点,采用复配混凝剂并进行烧杯试验对复配混凝荆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无论聚合氯化铝(PAC)与FeCl3复配还是聚合氯化铝铁(PAFC)与FeCl3复配,混凝反应后的沉淀出水浊度都明显低于单独投加FeCl3,并且pH值能稳定在7.5以上.在总投加量相同的情况下,先投PAFC或PAC再投FeCl3的投药顺序最优;PAFC和FeCl3复配投加的最佳质量比为3:1,PAC和FeCl3复配投加的最佳质量比为1:2;投加间隔时间为5~20 s.采用复配混凝剂的水处理成本至少低于单独投加三氯化铁30%.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高锰酸钾与水合二氧化锰联用强化聚合氯化铝(PAC)混凝微污染地表水的效果。结果表明:与PAC单独混凝相比,强化混凝可将浊度去除率提高约3%,TOC去除率提高约30%;在浊度去除率相同的情况下,强化混凝工艺可节省约36%的PAC用量;当进水pH值及腐殖酸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强化混凝工艺对浊度和TOC的去除效果优于相同投加量的PAC,具有较强的抗水质变化冲击能力。  相似文献   

14.
以采用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天津某水厂为对象,通过烧杯混凝试验,研究了预加氯量、消毒剂与混凝剂投加时间间隔对混凝沉淀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预加氯量的增加和投加间隔的延长,出水浊度降低,混凝效果明显改善。在预加氯量为1. 5 mg/L,投加时间间隔为10min时,混凝沉淀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处理低温、低浊宁波白溪水库水的混凝剂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烧杯试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及两者分别与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复配后对低温、低浊白溪水库水的除浊效果。结果表明:对温度〈10℃、浊度约为1.5NTU的原水,在试验确定的混凝搅拌条件下,PFS的处理效果最佳,在3mg/L的投量下可使剩余浊度〈0.2NTU;投加PAC时,能在2.5mg/L的投量下将剩余浊度降至最低,为0.8NTU。PDM与PFS复配后,最低能使剩余浊度降至0.4NTU左右,除浊效果比单独使用PFS时差;PDM与PAC复配后,没有明显的除浊效果。PFS可用于对低温、低浊白溪水库水的混凝处理,PDM不适宜作为其强化混凝的助凝剂。  相似文献   

16.
强化常规工艺处理滦河高藻原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滦河原水在夏季藻类繁殖严重,导致天津市大多数自来水厂的常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很难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为此,结合已有的中试系统开展了强化常规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投加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HCA)强化混凝和聚丙烯酰胺(PAM)强化过滤,均可明显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并且各强化组合工艺基本都可以满足出水浊度≤0.3 NTU、CODMn≤3.0 mg/L的要求,对藻类的去除率在90%以上,同时可使药剂费用比常规工艺降低0.003~0.01元/m3。  相似文献   

17.
通过投加高锰酸钾复合药剂预氧化、投加HCA助凝剂和气浮、沉淀对比试验,进行了常规工艺的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预氧化对浊度和CODMn去除率都有一定的提高,且在混凝剂投加量相同的情况下,高锰酸钾复合药剂投加量为0.8 mg/L时,浊度的去除效果最好。投加助凝剂后,出水浊度降低,CODMn去除率提高,但水头损失增加较快,过滤周期缩短。  相似文献   

18.
刘伟  程方  刘振耒  李晓殷 《供水技术》2012,6(6):20-22,26
采用聚合氯化铝铁(PAFC)对低温低浊海水进行混凝烧杯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水水温低于10℃、浊度低于50 NTU时,PAFC的最佳投药量为15 mg/L,此条件下浊度、CODMn及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57%,54.47%和32.56%。通过试验比较了PAFC和聚合氯化铝(PAC)对低温低浊海水的混凝效果,得出PAFC的混凝效果优于PAC。  相似文献   

19.
分别以氧化性聚硅铁(OPSF)和聚合氯化铝铁(PAFC)作为混凝剂处理黄河水。在混凝处理黄河水的中试中,OPSF出现絮体较早且尺寸较大,沉降性能优异,大幅降低了过滤反冲洗的次数;PAFC出现絮体所需的时间较长且絮体小而轻,沉降性能较差,出水时其絮体大部分仍为漂浮状态,给过滤带来很大负担。OPSF对浊度、CODMn的去除效果均优于PAFC,且细菌总数及残余氯化物浓度明显低于PAFC,而余氯值高于PAFC;OPSF沉后水的pH值为7.76,满足饮用水要求。中试结果证明,OPSF完全可以应用到黄河原水的处理中,并且具备较优异的混凝效果。  相似文献   

20.
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微污染水源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臭氧预氧化技术,对某水库水源水进行了强化混凝试验研究.对浊度、UV254、CODMn、TOC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臭氧预氧化强化混凝的最佳投加量为3 mg/L;与常规工艺相比,浊度、UV254、CODM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24%,35%和15%,臭氧的强化混凝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