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戴路  邹德侬 《新建筑》2003,(3):64-67
刘谞是一位有着特殊经历的新疆青年建筑师,他的建筑作品展现了他对自己所处环境相应的地域性建筑创作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任书斌 《新建筑》2003,(3):68-70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部分中国青年建筑师的创作特点,分析他们创作的得与失,希望引起建筑界对于青年建筑师创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2002年12月1日,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组织的“建筑创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参加论坛的嘉宾都是活跃在当今建筑设计界的著名青年建筑师。他们以北京中国银行总部大厦设计为中心话题同时就城市重要街区的主体建筑与城市街区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技术支撑和材料运用在建筑作品完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工程设计的运行方式、方法及其重要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论坛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邵韦平主持。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薛明介绍了北京中银大厦设计的基本情况之后,与会者纷纷发言。 现将论坛发言摘录如下(以发言先后为序):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为全面地读懂女建筑师,我们特意向国内一些建筑专家发出邀请,希望以一个类似于小型笔会的方式,由各位专家撰文,发表对女建筑师及其作品的观点和看法。当然,被邀请者绝大多数是男建筑师。远至百年以前,近及身边同仁,无论中国、外国,不管作品、理念乃至社会、环境、观念、传统等等各个方面,文章涉及了很多内容,也谈到了许多真实的想法。相信读者们阅读之后,会对女建筑师及其作品有新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卫勇 《安徽建筑》2002,9(6):30-30
世纪之交,又逢中国加入WTO,我国承诺5年内逐步对外资开放勘察设计市场,中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发展基地。面对即将涌入的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中国的建筑与中国的建筑师,尤其我们年轻一代的建筑师,应该怎么办?如何从建筑的地域特色入手,创作出真正本土的中国建  相似文献   

6.
再论建筑师的创造性人格靳炳勋拙作《试论建筑师的创造性人格》发表以后(《建筑学报》9103),收到同行朋友的来信或与之交谈,肯定鼓励,论议质疑者皆有。由此而引起我不断思索引申“试论”中言犹未尽,意尚不达之内容,忝作而论。简括之,有如下议问:创造性并非无...  相似文献   

7.
建筑学是一个为人类聚居创造适宜美好空间环境的服务性行业。在这跨向21世纪的年代,建筑学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21世纪的职业建筑师?……值得我们深思。笔者有如下浅见。  相似文献   

8.
《中州建设》2004,(2):28-29
时下,我们的建筑师向西方学习几成时尚,甚至大有全盘西化而不休的势头,所以才会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轮番演绎“KPF”风格、欧陆风等等。而历史上曾经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通过变法维新,虚心向西方学习而不忘却自己独特的大和文化,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成就了诸如前川国男、丹下健三、矶崎新和黑川纪章这样注重文化的大师。除了舶来的洋玩意儿,以及为了开发旅游而处处兴起的“明清一条街”,我们的建筑师何时才能独立思考,创作出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庄惟敏 《建筑创作》2006,(3):150-151
今年11月初,张钦楠先生经《建筑创作》杂志社寄来他的一本新著,名为《特色取胜——建筑理论的探讨》。翻开扉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一句“我们输在哪里?”为开场白的前言,开宗明义地提出问题,阐明观点,令人眼前一亮。张先生在书中对建筑学性质的深刻阐述,关于时代、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分析,文化资源的强调,中国特色的剖析,以及对中国特色建筑创作理论和方法的创造、建立与发展等问题的睿智的见解与论述,对处于国门洞开、各种思潮涌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的中国建筑界无疑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缘识 2003年10月,受曹亮功先生和吴国力先生的邀请,参加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筹备委员会会议,会议就在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别墅.正值周末,香山的人特别多,我们的车塞在半路上过不来,只好下车步行,气喘吁吁的爬上了香山别墅.穿过幽静走廊,推开会议门,一位慈眉善目、戴着金丝边框眼镜的中年人正聚精会神的念着,而我身边的同事这时却悄悄的碰碰我的手,吃惊地告诉我"那不是香港的著名的影星吗".  相似文献   

11.
崔海东(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设计是一个过程 建筑从创意到落成,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朵好花可能结出难看的果实,如果控制不好,建筑师也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眼睁睁地看着最终完成的建筑被各种消极因素影响破坏。这里不单单是一个设计水平问题,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贝聿铭大师这样的,对所有方面都能强有力地控制,如中银大厦;一种是个别  相似文献   

12.
建筑设计是一个过程 建筑从创意到落成,要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一朵好花可能结出难看的果实,如果控制不好,建筑师也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眼睁睁地看着最终完成的建筑被各种消极因素影响破坏.这里不单单是一个设计水平问题,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贝聿铭大师这样的,对所有方面都能强有力地控制,如中银大厦;一种是个别特殊的项目,时间也允许建筑师从头做到尾,比如一些会所,装修、景观、幕墙都是甲方再找人做(我们的那点设计费也肯定做不了、做不动),造成二次设计对原创设计面目全非的"改造".  相似文献   

13.
徐新军  任书斌 《山西建筑》2010,36(7):201-201,209
通过对中国市场经济转型的分析,研究了中国建筑师创作环境的变化,给合外国建筑师对中国建筑师的启示,探讨了中国建筑师的困境与出路,以保证中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王平 《山西建筑》2007,33(26):234-235
就如何培养当代青年建筑师的能力做一论述,对建筑师专业技术的要求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建筑师如何适应当今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并介绍了建筑院校毕业生步入工作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利于高素质建筑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岩土工程界》2003,6(12):3-3
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近日发文确定了建造师专业划分。现将有关情况摘要如下 :一、建造师名称建造师分为一级建造师和二级建造师。英文分别译为 :Constructor和AssociateConstructor。只有参加建造师考试合格者才能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须通过注册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建造师注册证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建造师注册证书》。建造师的专业类别在执业资格证书和注册证书内页中注明 ,不在证书的名称上标明。建造师的执业范围在注册证书内…  相似文献   

16.
从首届上海青年建筑师新秀奖“被大院建筑师囊括的事实.探索并论述大型建筑设计院在青年建筑师培养过程中具备的优势以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7月7日下午《建筑创作》杂志社与天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了《〈建筑创作〉精品集》首发式。出席首发式的嘉宾有建设部、中国建筑学会、北京勘察设计协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各大设计院、清华大学的专家领导40余人 新华社、《中国建设报》、《中华建筑根》等十余家新闻媒体也应邀出席。首发式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主持。《建筑创作》编委会副主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何玉如作主旨发言 表示《(建筑创作)精品集》的出版 不仅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理论的写照之一 更代表并反映了全国大院的设计水平。《建筑创作》杂志社将继续本着为全行业服务的办刊方针 为建筑师提供展示的舞台。《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李铭陶介绍了《〈建筑创作〉精品集》的编撰过程 并归纳其特点为新技术、实用性和指导性。以下为专家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8.
建财     
王颂 《建筑创作》2004,(1):15-15
2003年12月24日,国家体育场和国家游泳中心正式开工建设,同时标志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工程的全面启动。设计这两个工程的外国建筑师将度过一个快乐的圣诞夜,因为有上亿元人民币的设计费会落入他们的口袋。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奥运村、五棵松体育文化中心,这些重要的奥运项目都可以看到外国建筑师的身影,在分食北京奥运建筑市场这块大蛋糕中,外国建筑师将又一次赚得盘满钵满。  相似文献   

19.
With large capital projects, involving a group of contractors, the `alliance' is proving a popular way of creating a committed project team that is displacing the older forms of contracting in some industries. Spectacular successes have been achieved with projects that initially looked unattractive, but it may not be an arrangement that will suit all situations. This two-part article looks at the concept and practicalities of alliances, beginning with the risk and reward principle  相似文献   

20.
For pt.I see ibid., vol.9, no.4, p.193-200 (1999). With large capital projects, involving a group of contractors, the 'alliance' is proving a popular way of creating a committed project team that is displacing the older forms of contracting in some industrie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the basic risk and reward principles were described but, as overall improvements in performance are being sought, additional features are being embodied in the methodology. Spectacular successes have been achieved with projects such as BP's Andrew oilfield but they may not be so easy to repeat in the future. This part looks at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alliance for the members and discusses its prosp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