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柱塞式压榨试验装置对大豆进行压榨试验,探讨了大豆压榨的出油率与出油压力之间的关系,大豆的冷榨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2.
油菜籽及其脱皮冷榨应力应变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了单面渗流下油菜籽及其脱皮冷榨的应力、应变试验,研究了不同加载速率对应力、应变关系和出油量的影响,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应力、应变关系模拟模型,对油菜籽及其脱皮单面渗流一维冷态压榨下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压榨应力下,加载速率对其应变关系和出油量的影响均较大,应变和出油量均随加载速率的减小而增加;脱皮油菜籽的应变大于未脱皮油菜籽的应变.BP神经网络模拟油菜籽的应力、应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制直筒式液压加载试验装置系统,采集蓖麻籽冷态压榨制油过程中的应力与应变,得到了出油应力及出油应变与加载速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出油应力随着加载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出油应变几乎无变化,其平均出油应变为0.604。压榨效果由出油应变决定,无论加载速度多大,压榨过程必须保证榨筒中蓖麻籽达到平均出油应变以上,才能榨出蓖麻籽油并使其流出榨筒。  相似文献   

4.
菜籽及菜籽仁出油压力与出油率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晓  林国祥  尹芳  游燕 《粮油加工》2005,(10):51-53
利用可视化柱塞式压榨试验装置对菜籽和菜籽仁进行压榨试验,揭示了压榨取油的微观机制与过程,提出了出油压力、出油应变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菜籽的出油压力远大于菜籽仁的出油压力。试验探讨了菜籽和菜籽仁的出油率与出油压力的关系,并得到两者的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5.
利用可视化柱塞式压榨试验装置对菜籽和菜籽仁进行压榨试验,揭示了压榨取油的微观机制与过程,提出了出油压力、出油应变概念,并对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菜籽的出油压力远大于菜籽仁的出油压力。试验探讨了菜籽和菜籽仁的出油率与出油压力的关系,并得到两者的对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花生冷榨过程中的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冷榨过程中的基本特性及变化规律,冷榨下整粒花生仁和碎粒花生仁的出油压力与出油应变、出油率、应力-应变关系、实际压缩比等问题。建立了花生油料出油率与压榨压力的经验公式,应力-应变经验公式和实际压缩比理论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7.
对废白土中油脂的回收和废白土的再生利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废白土浸出、油脂的回收及废白土的焙烧、酸洗等再生工艺条件最优化,使油脂的回收率达到84%。结果表明,经脱色后的废白土,不宜放置时间过长,否则回收利用价值下降。废白土的最佳再生工艺条件为:焙烧时间60min、酸洗浓度7%、残油率4·31%。用再生白土和新白土对3种不同油脂进行脱色试验,再生白土的脱色力接近新白土,证明了再生白土作为吸附剂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为获取蓖麻籽低温高效压榨出油特性,探讨了压榨时间和压力对蓖麻籽饼粕残油率的影响,在分析压榨时间和压力对蓖麻籽饼粕残油影响规律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各影响因素与蓖麻籽饼粕残油率的经验公式。试验结果表明:压榨压力比压榨时间对残油率的影响要大,在临界压榨压力为80 MPa,最佳压榨时间为5 min,蓖麻籽饼粕残油率经验公式模拟计算值与试验值的最大误差为0.9%,为蓖麻籽低温压榨制油设备的研制和工艺改进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以油脂生产中的脱色废白土为原料,制备再生白土.通过对废白土中油脂回收,再对去油白土进行焙烧和酸洗.通过实验确定的最佳再生条件为:焙烧时间60min,硫酸酸化的浓度7%,水洗至pH 4.5.在此条件下再生白土脱色率最好,可达到98.2%.  相似文献   

10.
侧限单面渗流冷榨下的菜籽应力应变关系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单面渗流下菜籽及脱皮菜籽冷榨的应力、应变试验 ,研究了不同加载速率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 ,采用川北方程建立菜籽及脱皮菜籽的侧限单面排油压榨的应力、应变关系 ,运用改进模拟退火算法反求应力、应变关系参数。结果表明 :在相同压榨应力时 ,单面渗流下的应变小于双面渗流下的应变 ;加载速率对其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均较大 ,应变随加载速率的减小而增加 ;脱皮菜籽的应变大于未脱皮菜籽的应变 ;川北方程能较好地模拟菜籽及其脱皮菜籽的侧限单面排油压榨的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对红麻亚硫酸氢镁浆HMP三段漂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金城纸业常规的单段次氯酸盐漂白条件,当有效氯用量为2%时,白度可由46.2%ISO提高到53.2%ISO;采用H加P两段漂白,白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到72.4%ISO,但还未达到高白度80%ISO要求。在HP漂序中间添加M段预处理形成HMP三段漂白,在预处理条件为pH值3.0、浆浓8%、时间60min、温度40℃、M助剂用量为2%时,可以将红麻浆白度提高到80.97%ISO。实验表明,用HMP三段漂白红麻亚硫酸氢镁浆,在适宜的工艺条件下可以使浆料白度提高到80%ISO以上,满足高白度文化用纸的要求,并且大幅度降低单段次氯酸盐漂白带来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12.
混合条件对大豆蛋白塑料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高速混合机混合,捏合,研磨和粉碎机混合4种不同混合方式,及不同混合时间对大豆蛋白生物降解塑料机械特性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研磨混合方式大豆蛋白塑料具有最大拉伸强度、伸长率及最小吸水率,其值分别为4.50MPa、309%、145%和170%;研磨时间为25min时,大豆蛋白塑料拉伸强度最大,伸长率及吸水率最小,分别为5.30MPa、220%、143%和206%。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传统亚麻煮漂工序耗水耗能高、环境污染严重、经济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以超临界CO2流体为介质,以复配生物酶(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葡萄糖氧化酶)为煮漂剂对亚麻粗纱进行超临界CO2煮漂,研究超临界CO2流体中煮漂条件对亚麻粗纱白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生物酶质量分数3%、生物酶复配比1∶2∶1(纤维素酶∶木聚糖酶∶葡萄糖氧化酶)、温度50℃、压力15 MPa和时间90 min的条件下,亚麻粗纱白度可达42.5%。同时,初步探讨了超临界CO2生物酶体系下亚麻粗纱的煮漂机理。  相似文献   

14.
以亚氨基二乙酸(IDA)、硫酸铜、4-二甲氨基吡啶(4-DMAP)3种单体制备得到一种铜配合物催化剂,应用于棉针织物双氧水低温漂白工艺。采用紫外-可见光谱仪和高分辨离子淌度质谱等手段对该配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探讨了漂白温度、精练酶用量、双氧水用量、金属配合物用量、漂白时间对棉针织物漂白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桑色素的脱色实验,研究配合物对棉针织物的催化漂白机理。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优化的漂白工艺为:H 2O 28%(owf),精练酶4 g/L,配合物30μmol/L,渗透剂JFC 2.5 g/L,浴比1∶5,70℃下浸渍漂白60 min。经过该工艺处理后,棉针织物白度可达75.88%,毛效为12.30 cm,顶破强力保留率为93.77%。  相似文献   

15.
对大麻芯秆硫酸盐浆OHQP中浓少污染漂白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经氧脱木素处理,未漂浆的木素脱出率可达40.2%。随后的次氯酸盐漂白只需3%的有效氯就可以把浆料漂至71.1%ISO。再经酸性条件下EDTA预处理的中浓过氧化氢漂白,可以把浆料进一步漂至85%ISO以上白度。  相似文献   

16.
脱色废白土综合利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该文介绍植物油脂精炼产生废白土回收提油方法及废白土在农业、日化、化工、生物等方面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17.
孙增贵 《中华纸业》2011,32(10):73-76
介绍了高浓黑液提取机单机和机组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详细介绍了(四+四+四)串联洗浆机组,对浆料多次反复压榨、稀释、搅拌、打散,提取高浓黑液,洗涤浆料的过程。该机组是一个兼有挤压、扩散和置换作用的洗涤系统。检测证明,碱法麦草浆黑液提取率达到91.35%,COD去除率为91.82%。并详尽论述了滤网防护、置换水的平衡等。  相似文献   

18.
两段高温高压过氧化氢漂白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郭大亮  李新平 《中华纸业》2008,29(12):34-37
对硫酸盐竹浆两段高温高压H2O2漂白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硫酸盐竹浆两段高温高压H2O2漂白工艺在控制两段反应条件分别为:压力1.2MPa和0.8MPa,温度100℃和120℃,时间40min和60min,H2O2用量1%和3%,浆浓10%,H2O2/NaOH用量比1.3,MgSO4用量0.5%,Na2SiO3用量3%时,可使漂后浆料粘度维持在780ml/g的情况下,白度值达到84%ISO。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葡萄糖为原料合成法生产甘露醇的工艺条件,优化葡萄糖空间异构化、甘露糖氢化、甘露醇结晶以及甘露醇结晶母液中甘露醇和山梨醇色谱分离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葡萄糖浓度50%~60%,pH在3~3.5之间,钼酸铵加入量0.2~0.3%,温度100℃~110℃,反应时间1.5 h~2 h,甘露糖转化率可达到30%以上;pH在7~8之间,雷尼镍催化剂用量6%,反应温度120℃~140℃,氢气压力4.5~8 MPa,反应时间1.5 h,甘露醇总收率可达到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