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来自海洋,文明源于水滨。 考古学证明:长江与黄河、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恒河、尼罗河,是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它们无一例外地养育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如果推演一下,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黄河和长江的赠礼,印度和巴比伦亦然。  相似文献   

2.
《水利水电技术》2005,36(2):21-21
长江、黄河等全国七大流域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均已依据各河流发育特点和水资源状况提出了当好“河流代言人”的角色定位,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可持续发展水利,长江、黄河、松花江及辽河、淮河、海河、太湖、珠江等全国七大流域的水利委员会或管理局,根据各自河流发育特点不同、水资源问题不同,并结合新的治水形势和任务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起源和进化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发展的源泉。1 治水历史的简要回顾 我们的祖先逐水而居,华夏文明沿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而发展。然而,自然状态下的水,对人类而言,具有利害双重性。水少时容易引起旱灾,水多时又易发生水灾,为了生存与安居,就必须与自然抗争。例如,商代的井田沟洫灌  相似文献   

4.
<正>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同步开启。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是“加速变革”。结合黄河保护法将自今年4月1日起施行,我国纪念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是“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  相似文献   

5.
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王景治理黄河,勤劳智能的中华儿女一直在与肆虐的洪水做着抗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治水史。往昔一场大水民不聊生、一场大旱饿殍遍野的景象,已经绝迹。中国人的治水之策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正在建造世界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  相似文献   

6.
洪涝灾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王景治理黄河,勤劳智能的中华儿女一直在与肆虐的洪水做着抗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治水史.往昔一场大水民不聊生、一场大旱饿殍遍野的景象,已经绝迹.中国人的治水之策又翻开了新的一页:中国正在建造世界最大的水电站长江三峡,正实施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并已成为世界第一的水利发电大国.  相似文献   

7.
正善治国者必先治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就我国水安全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为新时代治水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对黄河  相似文献   

8.
<正>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治水兴水始终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2017年,在水利部的大力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以保障发展水安全为核心,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牵引,奋发有为,开放治水,实干兴水,各项水利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利支撑。加强资源水利建设,水资源利用管理保护日益强化。  相似文献   

9.
水是生命之源,民族之源,文明之源。黄河、长江、珠江、岷江、辽河等诸大流域及一切有水的地方,共同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和华夏文明,并形成了一种水文化母体。在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取向,行业规范,企业文化中,无不蕴藏着丰富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10.
林则徐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治水专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视并努力举办水利事业,兴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林则徐治水注重深入实际,事必躬亲,同时还重视赈灾济贫,这些都是其“重民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指社会发展的状态,是相对蒙昧和野蛮时期而言的社会状态。人类文明的发祥与发展与水密不可分。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是诞生在大江大河。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诞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催生了古印度文明,黄河与长江哺育了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治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推进生态治水工作的方略,即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顶层设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设计、江河湖泊保护与生态修复、生态治水工作长效机制建设。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以美丽河湖为底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推进长江大保护、石羊河流域系统治理、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治理。  相似文献   

13.
赵宏 《人民黄河》2022,(3):171-172
<正>黄河流域自古以来都是我国社会发展、文明延续的重点区域。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黄河流域治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但仍然面临着产业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此,如何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打造黄河文化名片并助力乡村振兴,成为当前推进黄河流域治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一书立足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黄河文明的起源出发,系统梳理了黄河文明形成、发展、转移的历史进程,清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文明在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当前研究黄河文化与乡村振兴内在关联提供了理论支撑。《生态环境与黄河文明》全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基于文明溯源视角,深入探究了黄河文明形成的历史根源,揭示了黄土与黄河、炎黄传说、治水文明等历史文化在黄河流域文明演化中发挥的奠基作用。第二章按照历史发展脉络,系统分析了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文明中心的确立过程,并且延伸叙述了陶寺文化与黄河文明中心的关系。第三章结合早期社会历史背景,梳理了黄河文明中心最初的迁移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其中,从晋南到豫西迁移中形成了二里头文化,从洛阳到安阳的迁移产生了殷墟文化...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治理工作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大事,一部黄河治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在介绍黄河流域基本概况及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黄河治理中存在的难点问题;理清了黄河治水的基本历史脉络,总结了黄河治水思想的演变过程及其代表性观点;分别以治理思想和治理目标为主线,系统梳理了黄河现代治水的相关研究进展。结合新时代特点及其对黄河治水的需求,提出了面向新时代需求的黄河现代治水方略,包括治水思想、治水战略和治水布局三方面,并对黄河现代治水研究作了展望。研究成果可为黄河流域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中段南岸的黄陵庙,是为纪念大禹开峡治水的功绩而建。从黄陵庙沿江上溯约3公里,就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坝址──中堡岛。站在耸立于中堡岛畔的三峡工程右岸混凝土纵向围堰上,隐约可以望到黄陵庙富丽堂皇的琉璃瓦。几千年过去了,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们依然在此为治理长江而不懈努力。三峡工程建成以后,下游的江汉平原将告别水患连绵的岁月,但上游几百平方公里的沿江地带却将淹于水下。这就意味着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巴蜀文明的大三峡土地连同它千百年的历史遗迹和不计其数的珍贵文物将面临一个新的命运。一项为拯救三峡…  相似文献   

16.
古代民族、国家和文明的形成,总是和江河、湖泊相联,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的生活、生产取决于水源,解决生活用水,便于从事渔猎和农田灌溉,所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中国、巴比伦的出现,与尼罗河、印度河(恒河)、黄河和长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联系在一起.我国幅员辽阔,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56个民族,这些民族的形成与水息息相关.汉族是我国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以黄河、长江中下游为中心(或者说以中原为中心,广义上的中原包括陕西关中),不断吸收少数民族文化,融和少数…  相似文献   

17.
河南地处中原,跨淮河、黄河、海河、长江四大流域,水旱灾害频繁,治水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南经济文化的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8.
面朝青海     
<正>青海,一片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高地。这个在中国地理面积列于第四位的省份,因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和青海湖一样,众多的湖泊使这里成为亚洲水塔。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的三江之源,更使这里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这里,也是一片真正意义上的远地。偏远的地理位置和高海拔地  相似文献   

19.
黄河长江经济开发比较研究本书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区域经济、流域经济、网络经济、市场经济、比较经济等理论,并联系和结合我国生产力布局原则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全方位、立体化地对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开发进行了系统化比较研究,着重探讨了许多关系两大流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如重新科学地界定黄河、长江的全新价值,大胆地利用各种经济成分大跨度发展流域生产力等,提出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两条横向基轴,黄河流域丰富的资源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周馥首先奉命考察研究黄河水性,制定详尽的治水方案;1902年升任山东巡抚后,又不遗余力地治理水患,从而使得山东黄河大堤防洪御险能力大大增强。他治水纾百姓疾苦、护百姓之利益,重视调查研究,讲求科学,善于学习前人的治水经验,做到“古法今制互相为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治水方法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治理黄河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