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向东 《山西建筑》2007,33(14):1-2
就山西省科学技术发展计划基金项目——“山西寺观祠庙传统建筑研究”的科研课题展开讨论,认为寺观祠庙建筑遗存的文化渊源、价值体现、地域特色等是该课题所应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同时对该课题上述内容的研究方法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田波  李成 《四川建筑》2010,30(4):91-92,94
文章对辽西山地寺观建筑中的洞窟利用形态进行了认真分析,探讨了辽西山地天然洞窟与山地建筑之间的关系,归纳出辽西山地寺观处理洞窟与建筑关系的几种典型形式,为山地景观建筑设计提供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3.
粤西南地区是广东广府文化的一个亚区域,民居建筑呈现广府文化特色,但是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章通过对粤西南一些代表性的祠庙建筑进行平面特色的研究总结,主要发现粤西南祠庙普遍使用拜亭连接空间,加强室内空间的连续性、祭拜空间的舒适性,从而深化粤西南祠庙建筑特色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喻学才 《华中建筑》2008,26(2):26-30
中国历史上见诸官方记载的国家级遗产保护活动,当始于周朝初年。其标志为《祭法》和《谥法》的问世,距今有3100多年的历史;由国家推动对历史名人的陵墓进行保护则始于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初,距今约2200年;而最早的关于建筑遗产保护范围划定的“国家标准”制定实施则始于495年。将名山大川的保护和历史名人的保护结合进行、重视对社会精英的文化基因和生物基因的一体化传承保护、重视建筑物和建筑环境的协同保护,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的三大传统。  相似文献   

5.
乡村祠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在村落空间和公共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位于贵州安顺地区的部分典型屯堡村落祠庙建筑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依托地方志等文献资料以及实地测量考察方法,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与建筑学的理论方法,对祠庙建筑的类型形态、功能等方面进行案例研究和类型化分析.文章认为祠庙建筑是屯堡建筑的重要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不但历史悠久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直接影响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一带,在世界建筑和文化史上与埃及、两和流域、印度并列为世界4个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和文明)的发源地。直到20世纪西方近代建筑的许多“先驱者”还从我们的文化遗产中吸取了许多有启发性的概念和手段,突破了欧洲学院派的束缚。例如中国建筑的构架体系和由此形成的空间关系和艺术形式与西方  相似文献   

7.
钟行明 《华中建筑》2009,27(3):186-188
在建筑遗产保护中存在着忽视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问题,而传统建筑工艺技术在整个建筑遗产保护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文从建筑遗产保护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技术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关于其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崇祀的民间神祇系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格神”,他们所象征的优秀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引领着社会风尚,促进了群众的行为规范。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湖北地区,其丰厚的历史底蕴、独一无二的枢纽位置,以及“敢为天下先”的集体人格,为人格神祠庙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湖北地区遗存的人格神祠庙多为明清时期建设,本文从地方志的角度探讨了明清湖北人格神祠庙建筑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原因,以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继承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季斌 《山西建筑》2010,36(25):242-243
以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及常家大院为例,对山西晋商大院传统建筑的装饰风格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具体阐述了晋商院落中祠堂、大门、厅堂等部分的装饰手法,并对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指导当代建筑装饰。  相似文献   

10.
11.
桑振群 《山西建筑》2007,33(30):51-52
结合重庆地区的山地地形特征,详细地阐述了重庆地区传统建筑的接地形态,以促进重庆地区山地建筑接地形态的研究,达到在顺应山地环境方面体现出设计灵活性的目的,以更好地将人居和环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维政  朱寅 《山西建筑》2005,31(8):11-12
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在民族文化的濡染和影响下,经历了自然演变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创造了无数优秀作品,铸造了独具东方魅力的“大地文化”。  相似文献   

13.
阆中古城传统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美宁  刘怡 《山西建筑》2009,35(19):3-4
通过对阆中古城传统民居在造型风格、布局和建造使用过程等多方面所体现的与自然环境的良好适应性加以分析,指出阆中民居将传统建筑成熟且成功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手法与现代建筑技术手段相结合,能够创造出具有适应地域气候特点的节能建筑。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的优点,对建筑物体型、选材与结点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对传统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了阐述,以促进古建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崇恩 《山西建筑》2007,33(15):19-20
介绍了山西传统民居外墙高、单坡顶、四合院、规模大的建筑特点,阐述了其设计理念,并为发展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弘扬山西地方特色的建筑传统,创造出具有山西特色的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16.
黄玺 《山西建筑》2007,33(11):36-37
从历史这条线索入手,通过揭示重庆市南滨路地区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化的历史过程,深刻发掘其多元化的价值内涵,提出一系列具体的保护策略与方法,进而有效而科学地开发遗产资源,以讨论出解决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之间矛盾的行而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7.
指出山西传统民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对中国民居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建筑特征、总体布局、建筑造型、建筑装饰艺术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山西民居的创作手法及其内涵,以更好地吸收民居建筑中的技术、艺术、文化等来完善现代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18.
岭南指五岭以南地区,包括两广南部。广义的岭南,还应包括闽南及台湾岛,大致与华南地区相同。从古建筑的角度分析,岭南古建筑有两大体系,即粤江流域系和闽南系,其中粤东潮汕地区及台湾受闽南影响较大,均属闽南系。两系虽有其差异,但在古代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同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又具有其共性。与北方古建筑相比,首先是脊饰的巨大差异。岭南古建筑中最突出的即是脊饰,其装饰题材与风格,流露出显著的地方特色:基调豪放、内容丰富、精雕细刻、装饰华丽、色彩鲜艳,使砖雕、石雕、嵌瓷与陶塑、灰塑熔于一炉,成为南国古建筑的一支奇葩,为世人所称道,有“可代天工”之誉。岭南古建筑脊饰的发展也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包括影响脊饰内容的文化因素、生活方式与风俗、文化圈特征和地理经济因素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