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武汉为例,结合问卷调查和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计算样本家庭日常交通出行碳排放量。然后分析交通设施便利度与家庭日常交通出行碳排放的关系,并分析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市层面,公交线路条数越多,交通出行碳排放越低;考虑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公交线路条数、道路交叉点越多,交通出行碳排放越低;反之亦然。考虑到武汉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分区层面交通设施便利度与碳排放呈现不同结果。最后提出低碳城市空间规划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何爱 《城乡建设》2014,(10):87-88
正一、国外低碳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一)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有利于减低碳排放。方伟坚(Fong,2007)等认为碳排放与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着一定关系,提倡紧凑城市的空间发展模式;格莱泽和卡恩(Glaeser,Kahn,2008)研究了碳排放量与土地利用的关系,认为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例如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5,(Z2)
低碳发展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调查问卷为基础,系统探讨武汉市居民日常出行特征与家庭出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庭成员的出行特征对其出行碳排放有显著影响。在出行特征与碳排放相关性方面,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出行距离与出行碳排放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据此,文章提出了对武汉市未来规划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经南  李玉岭  白琳 《规划师》2015,(1):274-279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体。城市家庭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家庭层面的碳排放研究并不多见,涉及家庭之间的居住分异与碳排放的关联研究更是相对空白。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武汉市居民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居住特征及家庭碳排放等数据,并利用空间插值、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表征居住空间分异的家庭收入、住房价格、房屋价值等因子与家庭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机制,以期能为城市家庭碳排放低量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5,(Z1)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体。城市家庭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家庭层面的碳排放研究并不多见,涉及家庭之间的居住分异与碳排放的关联研究更是相对空白。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武汉市居民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居住特征及家庭碳排放等数据,并利用空间插值、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表征居住空间分异的家庭收入、住房价格、房屋价值等因子与家庭碳排放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机制,以期能为城市家庭碳排放低量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居民出行模式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的映射。运用北京市出租车GPS定位的轨迹大数据,揭示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和城市空间结构特征。通过社区发现的方法,对短距离和中距离的出行网络进行分区研究,发现北京市"北强南弱不均衡"和"内强外弱圈层式"的出行特征。在每个出行社区内,大多数节点的出租车流量较低,出租车流量最大的节点在区域内部发挥了中枢的作用。此外,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居民出行区中心"土地利用类型更综合,出租车流量处于较高水平,而一些位于城市拓展区的"居民出行区中心"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单一,引发了职住分离、潮汐车流等问题。建议从城市规划导向和实施上进一步完善城市次中心功能,构建功能协调、优势互补的多中心城市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7.
居住区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基本单元,家庭碳排放成为低碳城市研究的焦点。为揭示居住区碳排放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分别计算家庭建筑和交通出行碳排放,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和居住区空间形态属性两方面与居民碳排放的关系,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方面提取家庭年收入、住房面积和节能意识3个因子,居住区空间环境方面提取开发强度、建筑与公共空间布局、道路网密度、功能混合度、公交和就业可达性5个因子,根据多元回归因子与碳排放量发现,高收入人群的社会经济属性与碳排放的相关性较大,住区的开发强度、建筑与公共空间布局直接影响了家庭生活碳排放,道路网密度、功能混合度、公交和就业可达性影响家庭出行碳排放,在此结论上提出低碳居住区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低碳城市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城市层面,社区、街区以及住家层面却很少涉及.本文以现状的武汉市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住户周边的土地混合度,研究其与居民日常交通出行碳排放量的关系,并分析社会经济属性的影响,最后提出低碳社区规划和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华中科技大学校园空间结构变化对教职员工交通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得出传统单位大院式街区空间结构为人们选择低碳的交通出行方式创造了必要的空间组织条件.进一步提出城市规划要摈弃单一功能的居住大盘、单一功能的工业区、单一功能的中心区,重组城市街区空间结构,建设功能混合的城市街区、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
从就业分布角度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国外城市规划和城市地理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对大都市区多中心结构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Harris--Ullman的多核心城市模型(1945年)。通过对二战以后欧美国家普遍出现的人口、经济活动和就业向郊区大规模扩散现象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学者们认为城市空间结构出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的单中心(CBD)模式向多中心模式的转化,其主要特征包括: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Brücke Wolke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