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食用油掺伪餐饮业废油脂鉴别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乐  胡健华 《中国油脂》2007,32(9):75-77
综述了食用油掺伪餐饮业废油脂的鉴别检测方法。通过对油脂的常规理化指标、金属离子含量、电导率、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黄曲霉毒素、挥发性物质、脂肪酸组成、胆固醇、红外及紫外特征吸收等指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以鉴别食用油是否掺伪。  相似文献   

2.
建立荧光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快速测定废弃食用油脂中示踪剂罗丹明B的方法。将添加了示踪剂罗丹明B的油样用无水乙醇提取后,分别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检测时,罗丹明B在0.5μg/L~30μg/L浓度范围内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均为1μg/kg;在10、50、100μg/kg添加水平时,均能有效测定出示踪剂含量,两种方法均适用于食用油中非法添加废弃食用油脂的确证。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示踪技术的废弃食用油脂快速检测手段和方法,可有效防止废弃食用油脂回流餐桌,确保我国食用油的安全使用,同时也为废弃食用油脂的监管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3.
向油脂中添加合成抗氧化剂是防止食用油脂在使用过程中发生氧化酸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国家规定油脂中合成抗氧化剂添加的最大限量标准为200 mg/kg,因此建立准确、快速和高效的分析方法检测食用油脂中合成抗氧化剂的含量保证油脂以及含油食品的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食用油脂中抗氧化剂的检测方法较多,最常用的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等。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食用油脂中合成抗氧化剂检测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4.
张卫兵 《美食》2006,(5):10-10
为防止废弃食用油脂流入消费市场,2006年3月至7月,南通市卫生监督所稽查人员会同该市环保局固废中心在市区开展了餐饮业废弃油脂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收运处置废弃油脂行为,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5.
食用油脂中缩水甘油酯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对缩水甘油酯(GE)的深入研究和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在大多数食用油脂中发现了缩水甘油酯的存在。缩水甘油酯作为一种食用油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对人体可能存在着致癌性。目前存在对GE的检测有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2种,直接方法主要是对油样处理后LC-MS检测;间接方法为缩水甘油酯与苯硼酸衍生化后GC-MS检测。本文对缩水甘油酯的来源、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介绍,并对检测方法的标准物质、样品处理过程、仪器条件、结果等加以比较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今年.一项关于地沟油回流餐桌的调查,备受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为了防止废弃食用油脂回流餐桌.作者参与了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为期1个月的废弃食用油脂现状调查活动.重点调查了市城区餐饮企业、食品生产企业、地沟油掏挖户、潲水油收购户,总结分析了废弃食用油脂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提出了强化排放监管、强化流向监管、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和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规范意见.力求对废弃食用油脂的有效监管产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11年给消费者带来最震撼的食品安全事件莫过于"地沟油"事件.在公安部统一指挥部署下,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首次全环节破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共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捣毁生产销售"黑工厂""黑窝点”6个,抓获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由此,一条集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等6个...  相似文献   

8.
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具有快速、准确的优点,在转基因食品检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油脂转基因、掺假检测也成为研究热点。利用不同油料作物所含有的独特核酸序列,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可简单、高效、快速地检测出油脂中所含的特定核酸成分,从而判定油脂原料的构成,为打击食用油脂掺假造假提供判定依据。植物油的加工过程中都经过多个步骤的处理,其中的核酸降解严重,含量极低,所以从植物油中提取出较高质量的DNA是对油脂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鉴定的关键。本文主要对油脂DNA提取方法及存在的难点、引物设计特点和结果分析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今后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进一步推广与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油脂是仪器业重要的原料之一,也是食物烹调中的重要的介质,它的健康化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所谓油脂的健康化,一方面要求油脂原料绿色化,生产精制化,另一方面,油脂本身的成分组成利于某些疾病的防治,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食用油脂的健康化要求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进步,食用油脂及其制品产品的分类越来越细化。市场上的食品都是先归入某一食品类别,然后才能按照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为了适应分类变化,食品添加剂在各类别中使用规定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本文将针对国际及国内食品添加剂在食品油脂及其制品中的使用规定进行梳理调查,并对我国食用油脂及其制品中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提出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地沟油识别与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沟油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最为关注话题之一;该文介绍地沟油产生及其危害,并对现有地沟油鉴别和检测方法进行论述,提出开展相关研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保障食用植物油的质量安全,基于分子生物学理论建立的分析方法以其准确、快速、操作简单和灵敏度高的特点广泛应用于食用植物油的转基因成分和掺假检测。从DNA含量极少且完整度较低的食用植物油中提取到高质量DNA是影响基因检测成败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食用植物油中DNA的不同提取方法和基因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该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葛亮  胡泽 《中国油脂》2014,39(3):39-41
食用油在加工过程中一般不会混有金属离子,可通过电导率实现对食用油掺杂地沟油进行检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食用油掺杂地沟油快速检测系统。该系统以ARM为核心,利用数据采集技术,完成了食用油掺杂地沟油检测系统的软硬件设计。系统测试实验证明,该系统能够准确测定食用油的电导率信息,从而获知食用油中是否掺杂地沟油,以及分析食用油中掺杂地沟油含量的信息。该检测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功耗低、价格低廉和便携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辣椒油的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辣椒油是一种传统的调味油,辣椒油的品质除受到辣椒本身的品质影响外,同时还受辣椒油加工工艺的影响,对大众化的辣椒油制品的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研究了浸提温度、浸提时间以及辣椒和油的比例等因素对辣椒油品质的影响,得出辣椒油制作的最优加工条件为煎制油温为180℃、煎制时间55s、辣椒和油的比例为1∶6。  相似文献   

15.
对餐饮废油脂在亚临界水中的水解反应及其动力学进行试验研究,探讨了水油体积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水解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油体积比3∶1、反应温度250℃、反应时间3 h条件下,餐饮废油脂水解为脂肪酸的转化率高达98. 3%。根据二级动力学方程对本试验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得出餐饮废油脂在亚临界水中的反应活化能为35. 47 kJ/mol。  相似文献   

16.
吕瑞 《中国油脂》2021,46(9):77-8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之后,食用油的食品安全管理也逐步得到了规范和保障,对于具有规模型的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企业而言,为确保食用植物油从原料到生产制程再到成品灌包都能得到可靠的安全保障,需要借助更加科学、合理、适用的管理工具。探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食用植物油脂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以ISO 22000:2018管理体系为基础,分析了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影响要素、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前提方案,并以大豆油精炼过程食品安全危害实践为例,围绕HACCP的7大原理和12个步骤进行大豆油精炼过程中的产品描述及预期用途识别、工艺流程分析、食品安全危害识别评估,OPRP行动准则和关键控制点确认,相应的监控措施、纠偏和验证方法的制定等,以降低来自生物、物理、化学的风险,提高食用植物油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质疑,近期"地沟油"事件再次出现,暴露了其中监管乏力、检测无方和综合利用不足等诸多遗憾。对"地沟油"检测鉴定和回收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能为相关人员和机构的研究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叶雅真 《中国油脂》2022,47(2):91-95
依据食药监办科\[2017\]43号《食品快速检测方法评价技术规范》和KJ 201708《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检测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制定评价方案,对目前福建省内应用较广的4种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胶体金试剂盒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 4个品牌产品中,只有2个品牌产品符合要求,不同品牌产品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效果存在差异。为确保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快检监管效果,结合试剂盒评价结果和市场调研情况,建议快检试剂盒产品须经质量评价合格再投入使用,并不定期对产品进行跟踪评价。  相似文献   

19.
加工助剂对食用油脂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食用油脂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民健康的重大问题。通过对油脂加工过程中各种助剂使用情况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助剂使用中可能存在的危害食用油脂安全因素,提出进一步统一助剂使用规范,避免因助剂使用不当造成的食用油脂安全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