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饭碗,盛饭的碗;菜碗,盛菜的碗;碗菜,以碗代替炊具制作的菜;碗芡,在碗里调制的芡汁……  相似文献   

2.
单守庆 《中国烹饪》2010,(7):112-114
饭碗,盛饭的碗;菜碗,盛菜的碗;碗菜,以碗代替炊具制作的菜;碗芡,在碗里调制的芡汁……  相似文献   

3.
我的老家在安徽农村,那里吃家宴最为流行的当数“十大碗”。下面我给大家说的柿汁扣肉,便是“十大碗”中的一款。这柿汁扣肉与我们平常见到的扣肉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用柿子汁上色的,而不像专业厨师做扣肉是用糖色或酱油上色。这柿汁扣肉色泽红亮,口感细嫩,入口即化,吃起来一点儿也不油腻,反倒是增加了一股醇香味。  相似文献   

4.
巧做色拉     
墨西哥饭店都有免费的色拉,几种生菜切丁混合而成,还有免费的三角形油炸玉米片,喷香松脆,蘸色拉吃,称之开胃菜。中国饭店里,客人坐下以后,送上一杯热茶或者一小碗热气腾腾的酸辣汤,与西餐馆送刚出炉的面包和黄油,都是差不多的意思。色拉种类很多,只要能够生吃的蔬菜和水果切切碎都可用来做色拉。有的色拉切得很细,像酱料一样,  相似文献   

5.
我曾在报上读到过一则题为《一匙羹米粥香》的小故事:一位六旬老妇对其母亲精心照料,十年如一日。有一天,她死在前往医院给母亲送餐的路上……其母含泪向旁人讲述着与女儿生活的蹉跎岁月——平淡到每顿只有一碗白米粥。没有了相依为命的女儿,母亲孤单度日,每日仍少不了一碗白粥。  相似文献   

6.
羹史趣话     
羹是今天人民群众喜爱的食品.在汤中以生粉着黏即成羹,稠薄相宜,滋味中和.豆腐羹、荠菜羹,是佐餐佳肴;水果羹、银耳  相似文献   

7.
刀鱼羹卤子面是扬州的传统风味,是由刀鱼汁面改制而成.它讲究宽汤,注意卤汁,“总以汤多卤重,在碗中不见(面条)为妙”,鱼肉与卤汁混合,味极鲜美而醇厚.  相似文献   

8.
谢小刚 《四川烹饪》2009,(11):30-31
不久前,我去了一趟盐城东台,见识了许多当地的特色美食。有一天,东台电影院对面的“留香饭店”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留香饭店”的店面虽不怎么起眼,但早上却食客盈门,一些没位子坐的顾客只能或蹲或站立地端着一碗面条吃,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面呢?一问才知,原来这家店卖的是吓油面条。  相似文献   

9.
汪宝树 《美食》2004,(5):6-7
传说,从前京城有一位名厨,擅长烹“羹”。博得南来北往食客的赞赏。后来,他收下一徒,传授了众多菜品做法,唯独没有教徒如何做羹。晚年,回乡之前。徒弟问:“做羹有何要领?”答曰:“料精、汁浓、味淡,切记一定要味淡!”  相似文献   

10.
食羹话古     
按现代《辞海》解释,羹是指用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古代,羹又称汪和汁,刘熙《释名》说:“羹,汪也,汁,汪郎也。”这里说的汪和汁也就是汤液。  相似文献   

11.
在我的家乡淮安,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六月六,吃口焦屑长块肉”。到了每年六月初六,家家户户都忙着吃焦屑过节,乡间街坊里洋溢着阵阵焦屑的清香。焦屑又叫炒面,是用新麦面粉炒制而成,因皮色焦黄、颗粒细小而得名。吃时,取半碗炒面,加上一勺老红糖,用开水一冲,筷子搅匀,立即变成一碗糊状的羹,吃一口,绵软细腻,同香悠长。可这个吃焦屑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  相似文献   

12.
清凉夏日     
西瓜夏天里如果没有了西瓜,那么我想,一定会像冬天里没有了雪,春节里没有了鞭炮一样寂寞。西瓜是夏季瓜果之王,没有哪种水果像它那样含有那么高比例的天然营养汁,而且瓜瓤、瓜皮、瓜籽都有一定的营养和药效,俗话说:“热天半块  相似文献   

13.
常见的米粉有炒粉和煮粉,很少听说有什么糊汤米粉。而我吃湖汤米粉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那是某一年的秋天,我到武汉出差,办完事后赶到车站准备乘车返回。看着离发车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就想先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再说。车站周围热闹非凡,各种卖小吃的摊子到处都是,锅碗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为了节省时间,我找了一个就近的摊子坐了下来。只见摊子的招牌上写着:“糊汤米粉,2.50元一碗。”平日在我工作的小县城里,小吃摊上也有米粉卖,但这糊汤米粉却从未见过。于是我出干好奇就要了一碗。吃完以后觉得味道还不错,确实与其它米粉有…  相似文献   

14.
闲话风味     
几年前,我去昆明出差,朋友盛情邀我品尝云南风味小吃过桥米线。车停在一所很平常的饭店前,朋友说,这家是正宗货。这是一处门市不大的平房,里面已座无虚席,等了好一阵子才有了座位。稍后,服务员端来一碗鸡汤,一碗米线,一碗蔬菜配料。朋友告诉我吃法,并讲了这小吃的来历。我试着品尝一口,呀!那又鲜又香的味道立刻充溢七窍,想不到这简单的几样东西竟能卖几元钱。从此,一想起过桥米线那独特的味道,就难免垂涎。  相似文献   

15.
多宝蛋羹     
《中外食品工业》2006,(6):13-13
爸爸有爸爸的康宁碗, 妈妈有妈妈的康宁碗, 看,这是我自己的康宁碗, 一点也不重,我端着可稳了。 闻一闻,香不香? 里面盛的可是妈妈特别给我做的蛋羹哦!  相似文献   

16.
妻的伏汁酒     
妻是农家女,一手土色土香的农家茶饭常常受到乡亲们的夸奖,特别是伏汁酒(醪糟)达到了专业水平。 她做的伏汁酒,清汤、清香、清甜、清爽,风味纯正。用手指轻轻一按,水气就直往上冒;再轻轻一旋,整盆伏汁酒就在盆里悠悠地打转;煮开后盛到碗里白花花的像一砣砣棉花糖漂在水上。 我爱吃,她爱做,因此我家常年都有伏汁酒吃,一般用作早餐当饮料,再配上她自己炸的萝卜饺子、苕  相似文献   

17.
吃相的困惑     
我打小在农村长大,靠着包谷洋芋和豆汤酸菜养活,肚子里随时都有一种凶为缺少油水而产生的饥饿感。这种饥饿感直接影响到我身体的感觉器官和味觉器官,从而造就了我面对美食时那一幅贪婪的吃相。儿时我不知脸皮是怎么回事,只知道要对得起自己的肚皮。那时我总喜欢端着偌大一个碗满寨子地转悠,闻到哪家飘出香味了,我便会钻进去。由于爹妈在寨子里人缘好,所以人家对我还算客气,只要有点好吃的菜,便会往我碗里夹上一些。只是那时大家都过得比较艰难,所渭的好菜,也不过是油炒洋芋丝、油渣煮萝卜之类的,只有运气好时,才能捞上几片肥肉吃。  相似文献   

18.
话说汤圆     
在古代,汤圆有不少叫法 ,其中之一便是浮圆子,这当然是因其 能在汤中浮起而得名。宋代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圆 子》诗 ;卓 德元 《百 物 源·元宵 》记有:“元宵形如月,……宋人因 其煮熟浮在水上。” 某 日 ,我 在 一 苏 (州 )帮 饭 店吃 早饭,见一食客 急于去上班而不 停地催促服务员端汤圆给他。这位食客以为,买碗 汤圆 是 “手 到 擒 来 ”,不 料饭 店 却是来一客煮一碗,结果食客脾气发作:“汤圆总是在锅里浮着的,哪像你们临时下锅才煮!这得等到何时才吃到?”当时我想,专营汤圆的饭店汤 圆肯定是浮着的,不 过这家饭店早上 供应多种小吃,万…  相似文献   

19.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名菜佳肴数不胜数,且色、香、味、形、器五美俱全。而汤、煲、羹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肴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家万户的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靓"点。汤、羹基本属于同一种烹调方法,区别在于汤大多不勾芡,而羹大多勾芡。古人的主要肉食是羊肉,所以用"羔""美"会意,表示肉的味道鲜美。用肉或菜调和五味做成的带汁的食物。《说文》:"五味和羹",按: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带汁的肉,而不是汤。"羹"表示汤的意思,是中古以后的事情。羹是比较古老的烹调法之一,是指切制成丁的食物用沸汤煮后,除除加入湿生粉,使汤水溜成糊状的烹调方法。比如羹汤、肉羹、鸡蛋羹。羹与汤的营养大同小异,两者都以煮、炖为主,使食物在水中经过较长时间的受热过程,将有效的营养成分大多数都溶解在水中。这样既有利于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又易于被人体吸收,具有滋补强身、养颜美容、治疗疾病等多种用途。羹与汤也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羹是在将食材熬煮成汤的基础上,借助淀粉在遇热糊化时具有吸水、粘附性的特点,将淀粉用少量水调成汁,淋入锅内,使汤汁变得浓稠起来,这样就能不同程度地改变汤汁的色泽和味道,使之具备润滑的特点。羹的原料以小丁为主,因为小丁有着芡均匀的优点。烧羹,通常以鱼、肉、蛋、奶或银耳、莲子、山药等为原料,加水后,采用煮、炖、煨、熬等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加热制作而成。所用的原料,多须细切,如切作细丁、细丝、碎粒等。动物性原料在制羹前应剔去骨、刺,果品原料当先去皮并剔去果核。制羹中配用中药,如可直接食用者,系细粒的像苡仁、枸杞子、芡实等,可直接放入烹制;如鲜百合、鲜山药等形大的原植物,应洗净切作细粒,然后放入烧制。如属于不宜直接食用的,可先煎煮取汁,再在烧羹的过程中倒入;也可用洁净纱布包襄,放入烧制,至羹将成,取出布包,放碗内,用适量开水冲洗一下,取洗下的水冲入羹内一并烧制。以动物类为原料烹制的羹,在冷却后会凝结成胶体;植物性原料烹制的羹,在烧好起锅前可用湿淀粉勾芡,以使汤汁稠浓。  相似文献   

20.
我喜欢吃米粉,儿子也喜欢,每天早上都吃。有时他妈妈为了把冰箱里昨天留下的剩菜剩饭处理干净,不让他上街吃米粉,他便翘起嘴巴不高兴,那副可怜巴巴的委屈相,我一看就忍不住笑。小时候我比儿子怪,有一回我生了病,厌食拒饮,父亲便花一个铜板端一碗素粉给我吃。米粉一到,满屋喷香,我顿时精神振奋。胡椒香,开胃;葱花香,提神;汁甜,生津;汤热,发汗。一碗入肚,烧退鼻通,小小的感冒,不治而愈。此后我便找到一个秘而不宣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