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甲苯、水和醇类组成微乳液。研究了醇分子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体系的吉布斯函数变化,以及温度对吉布斯函数的影响,并由此计算出体系熵和焓的变化。可以发现,上述热力学函数的变化,与醇的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这些关系式对讨论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正辛醇——水和芳烃类所组成的微乳液,研究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自由能变化,以及温度对它的影响。然后计算出熵和焓的变化。可以发现,这些热力学函数值的对数与芳烃的侧链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In(-△G_(s→i)~o)=-8.669+0.1175nIn△H_(s→i)~o=12.04-0.604nIn△S(s→i)~o=6.32-0.55n这些关系我们还不能从微观上进行讨论,但对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的讨论是重要的。本文还对各种异构体对微乳液影响也进行了实验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 AEO9/己醇 /庚烷 /水 (或盐水 )微乳液体系的相区和电导率 ,研究了盐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盐能一定程度地促进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的形成 ,盐离子借助于 AEO9亲水基周围的水分子的作用而渗入界面膜内部 ,促使 W/O型微乳液导电能力增大。微乳液的水相体积分数越大 ,界面膜越疏松 ,盐离子越易渗入界面膜内部 ,导电的活化能越低。  相似文献   

4.
用合成的五种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以及不同链长的醇类(助剂),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的各种油的增溶作用.从各种条件得到对水最大增溶作用,验证了从微观结构出发所得理论结果.同时,对水最大增溶的各种条件是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在实际应用中,十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十六烷/正己醇/AEO9与水混和形成微乳液过程的热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本体系中水可有三种状态:结合水、自由水和束缚水。热焓值远低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且束缚水范围较宽。在异常流变性区域内,体系相变热焓与负触变性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所组成的微乳液是由水,甲苯,正已醇和聚氧乙烯苯醚所构成,用加溶作用法求醇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的吉布斯函数的变化,以及温度对它的影响.从而可得出该过程的熵和焓的变化.这些热力学性质与表面活性剂的氧乙烯基团数n呈以下关系:△G_(s-i)~0=31300+396n-T·exp(4.85+0.0076n)(J·mol~(-1))△H_(s-i)~0=31300+396n(J·mol~(-1))ln(△S_(s-)~0=4.85+0.0076n  相似文献   

7.
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醚磷酸酯钾盐和助剂正戊醇,对石蜡微乳液的制备进行了研究。选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对表面活性剂的配比进行设计与调优,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乳化剂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OP-4(82.47%),MOA-3PK(11.11%),正戊醇(6.42%)。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固含量为25%,搅拌速度600~800r/min,乳化时间为40min时,可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石蜡微乳液。  相似文献   

8.
对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正庚烷/正已醇/水体系w/o型微乳液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酸、碱、盐、、温度对体系电导行为的影响,求得了体系的表观活化能,对该体系导电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柴油微乳液的配制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以油酸、亚油酸为主表面活性剂,使用各种醇作助剂,制备了柴油微乳液,并对其增溶水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氨水、醇及无机盐均对增溶水量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氨水对油酸有一最佳中和值,在此值增溶水量最大。碳链长度适中的醇增溶水量较大,正丁醇是各种助剂中效果最好的。加入适量无机盐能大幅度提高增溶水量。复配表面活性剂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达到最佳效果。从理论上分析了氨和醇在微乳液形成中的作用机理,无机盐对微乳液增溶水的促进作用机理,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机理。通过实验配制出了微乳柴油浓缩液,并且探讨了进行工业应用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11.
盐类及pH值对微乳液变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AEO9/煤油/正己醇/水(盐水)体系在不同盐类及pH值条件下的电导率进行了测定,比较详细地研究了盐类浓度、种类、体系的pH值对微乳液的电导率及变型的影响。结果得到了体系的导电机理:由水内核中的电解质离子来承担电荷的传输体,活性剂分子不导电。  相似文献   

12.
用红外光谱研究由烷基聚氧乙烯醚(AEO9)/正十六烷/水所组成的微乳液内核的微观结构。根据水分子的O-H键特征峰,靠高斯分布面积得出不同结构的水含量。研究表明只有少量水与表面活性剂相结合,另有部分水束缚于聚氧乙烯链段之间,这些水与水相中的水呈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微乳液增敏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梯恩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双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增敏流动注射光度法测定梯恩梯的新方法.当微乳液组成为氯代十六烷基吡啶(CPC)∶乳化剂OP∶C6H14∶C5H11OH=8.5∶7.0∶2.3∶1.2时,考察了各试剂,流路参数对测定的影响.该法比之以Na2SO3-CPC流动注射法测定梯恩梯,灵敏度提高13.9%,在梯恩梯为0.05~20μg/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相对标准偏差0.37%,采样频率180样*h-1.该法应用于土壤样品及合成水样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不同盐含量对癸烷/SDS/正戊醇/水微乳体系形成及增溶自由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无机盐的加入能明显改变其热力学性质,在质量比为m(SDS)∶m(正戊醇)∶m(癸烷)∶m(水)=9∶10∶11∶70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中,随着NaCl含量的增加,该体系ΔG形成和ΔG增溶均呈现出类似于正弦波的波动,并且在同一条件下ΔG形成总是远远大于ΔG增溶,改变癸烷和水的配比,该体系能形成液晶。  相似文献   

15.
微乳液法制备ZnS纳米颗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了微乳液法制备ZnS纳米颗粒.该微乳液是以Span80-Tween60为复合表面活性剂,正丁醇为助表面活性剂,120#汽油为分散介质,乙酸锌水溶液为水相的反相微乳液体系.发现该微乳液的优化配比为22g汽油,4g复合表面活性剂(Span80-Tween60配比为1.11),正丁醇1.5mL,乙酸锌水溶液(1.2mol/L)的最大增溶量为6.3mL,在此微乳液中,逐滴加入适量Na2S水溶液并搅拌,于室温下反应30min后,对反应体系进行破乳、洗涤、分离,最后将产物浸泡在无水乙醇中,并对该产物的乙醇溶胶进行超临界干燥,得到白色疏松的纳米粉.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产物的组成、大小、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主要为立方晶体结构的ZnS,粒子大小均匀,粒径为10~20nm,且分散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氟硼二吡咯亚甲基(BODIPY)黄绿色荧光染料,使用ESI-MS、1H NMR和13C NMR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试了其在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荧光光谱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MTAB)对染料有显著的荧光增敏效应,这主要归因于BODIPY分子进入MTAB胶束中.BODIPY荧光强度和MTAB浓度在0-2.1×10-3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56×10-6mol/L.  相似文献   

17.
表面活性剂结构与乳液稳定性之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AEO、TX、EL、SPan—Tween系列非离子活性剂为乳化剂,白油和癸二酸二辛酯(DOS)为分散相,实验考察了各乳液体系的抗聚并稳定特性。根据乳液稳定性理论分析,认为非离子活性剂分子亲油基团的结构及其与油相分子的相似度对乳液油水界面粘性及相应乳液抗聚并稳定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烷基多糖苷(APG)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钠(AES)复配体系胶束形成过程中热力学函数变化的研究,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混合胶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自发性的过程,形成的混合胶束是稳定的,为进一步研究混合表现活性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醇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所形成微乳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醇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及庚烷体系中对其形成的微乳液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非离子活性剂乳液稳定性HLB规则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TX系列乳化剂白油乳液体系稳定特性随HLB值变化规律,测定了活性剂界面吸附层数,通过建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界面吸附拔河模型,分析了界面活性剂吸附层的结构和组成(HLB值)与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说明了HLB规则的内在作用机制.实验还发现随着活性剂用量的增加,乳液粒径变小,体系的最佳HLB值升高,并根据界面吸附拔河模型对此现象给予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