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决土壤墒情监测数据通信能力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北斗卫星与GPRS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利用基于TDR的土壤水分传感器采集墒情数据,并以规定报文格式通过北斗卫星与GPRS传输至控制中心,北斗卫星为主信道,GPRS为备信道,实现主、备信道自动切换功能,进行多信道多协议土壤墒情监测传输、显示、查询,为抗旱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北斗通信技术在光照水电站水情测报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介绍了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简短通信技术。北斗卫星的简短通信功能允许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进行双向数据传输。针对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远程数据传输通道的特点,提供了应用北斗系统进行实时数据远程传输的设计方案,并在光照水电站水情测报系统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水雨情监测数据通信能力差的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双信道的水雨情监测系统.利用雷达水位计、雨量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采集水雨情数据并以规定报文格式通过北斗卫星与GPRS传输至中心站,北斗卫星为主信道,GPRS为备信道,实现主备信道自动切换功能,进行多信道多协议水雨情监测传输、显示、查询,为防汛减灾提供技术...  相似文献   

4.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我国重要的时空基础设施,建设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多个领域。智慧水利是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最显著标志和6条实施路径之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为智慧水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为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时空基准和高精度的位置及通信服务。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功能视角,选择水利工程变形监测、水利巡检、水文监测数据传输等典型应用场景,分析了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应用现状;同时,还讨论了北斗遥感技术在水位监测、土壤水分反演和大气水汽反演等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后,展望了北斗系统在水利领域的发展趋势,指出其应用场景和领域将持续拓展、应用规模将不断增长,以及与新技术融合应用将不断增强,随着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未来水利行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成为加快水利新质生产力、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5.
在三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中,应用IBM MQ通信中间件技术,通过广域网专线直接从北斗卫星地面网管中心采集水情遥测站发送的数据。详细说明了这种数据采集方式的网络架构及程序设计。将广域网接收的北斗卫星数据通过串口转发给内网的采集服务器,从而实现了外网和内网之间的安全隔离。  相似文献   

6.
正成果概况该技术成果源自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的2014年度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北斗卫星实时监测水库群坝体变形技术研究"。基于国产北斗卫星系统,实现大坝表面变形的全天候、自动化、实时在线监测。核心技术包括大坝监测专用北斗接收机、高精度北斗监测数据处理模型和算法、北斗实时变形监测与分析应用软件和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集成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水环境遥感监测示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基于环境一号卫星(HJ-1)CCD影像的湖北省水环境遥感监测示范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该示范系统以环境一号卫星CCD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面实测数据,以东湖、梁子湖等10个湖泊为示范研究区,开展中小型湖泊湖网系统水环境遥感监测研究与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实现水环境指标提取、水环境评价以及专题产品制作等功能,可为湖北省水环境监测提供遥感产品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对溪洛渡水电站库区周围滑坡体形变的连续性自动化监测,建立了基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的自动化监测系统,使用自动化形变监测解算软件HCMonitor对监测点数据进行解算处理。增加北斗后的三星组合可以大大增加卫星的可用性和定位的可靠性,特别是对于观测环境较为恶劣的观测点,其效果更为明显,保障了系统的稳定、数据的可靠,拓宽了北斗导航定位技术在水电站库区边坡监测中的应用,同时对类似高精度自动化形变监测系统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系统简介 广西柳州市洪水预警预报系统是柳江在柳州市以上的洪水自动测报系统,流域面积45413平方公里,全系统由1个中心、l个分中心、5个卫星中继站(其中4个为卫星中继热备份)、5个超短波中继站、32座地面雨量水位卫星遥测站、30座雨量水位超短波遥测站组成。同时由卫星转发麻石电厂已有的短波系统中的9个站点数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北斗卫星通讯点对点确认方式延时过大导致遥测站电源功耗增大、费用高等问题,为北斗卫星通信组网的水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数据编码方法和通信时序控制流程。利用北斗指挥型终端包含的通播功能,在一条北斗卫星通播报文中实现了中心站对系统中所有遥测站自报数据的确认,提高了系统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也节省了通信费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论述山美水库基于北斗卫星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及功能、大坝断面监测点7个月连续观测数据与精密水准仪和经纬仪观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以及误差原因分析,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卫星实时降雨产品的出现为开展大范围干旱监测提供了可能。然而,卫星遥感降雨通常存在误差大、数据序列短等问题,限制了卫星降雨自身在干旱监测诊断方面的应用。本文通过误差矫正,将TMPA-RT卫星降雨数据无缝"拼接"具有长期历史序列(1961—2016年)的地面观测产品(CN05.1),以弥补卫星遥感数据序列短的不足。借助上述"拼接"的实时降雨序列,通过估算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标准化降雨指数(SPI)来实现干旱的实时监测诊断。以干旱频发的辽宁省为研究区,对比评估了矫正前后TMPA-RT产品在干旱识别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在辽宁省近半数地区,TMPA-RT原始数据与CN05.1地面观测两者存在明显的降雨误差(10 mm/月);经过误差矫正,TMPA-RT数据能够重现同期地面观测的降雨量及年际变化。基于3个典型干旱月的评估结果表明,基于TMPA-RT矫正数据与CN05.1"拼接"得到的序列能够重现观测的干/湿空间分布,准确监测辽西地区的干旱状况;而原始的TMPA-RT数据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干旱信息。将上述框架实际应用于2011—2016年干旱监测,评估发现该框架不仅能合理地重现辽宁省干旱情况,还能提供不同等级干旱的面积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13.
智慧流域为传统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行业注入了新功能,同时也对安全监测信息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推动安全监测专业供给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升级,首先需要加快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时间序列In SAR、无人机低空遥感、地基In SAR、多波束测深系统等空间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着力形成涵盖航天、低空、水面、水下、地面、地下的"陆水空天"多平台安全监测数据获取技术体系,进而构建智慧监测专题服务系统,为智慧流域建设与运行提供高效、协调、智慧的安全监测服务。  相似文献   

14.
刘尧成  华小军  韩友平 《人民长江》2007,38(10):120-121
从2002年起,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利用北斗卫星传输水情信息的试验研究,并陆续建设了多个北斗卫星水文遥测系统,到2006年已有800多个水文测站使用北斗卫星系统.介绍了北斗卫星系统、通信工作方式、通信技术指标、北斗卫星通信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组成,以及目前国内北斗卫星在水文遥测系统中的应用情况.金沙江梯级水电站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偏远地区大部分没有公网,水文数据传输主要采用北斗卫星方式,目前北斗卫星水利上仅采用短报文协议来进行水文数据的传输,对于视频图像视频传输无能为力。为此采用水利卫星通信的技术手段解决通信问题,尝试将水利卫星小站与水文自动测报终端互联、实现信道自由切换,构建一套基于卫星通信的水情遥测通信系统,以解决偏远地区的水文数据以及视频图像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16.
海河流域在重点蓄滞洪区、主要河道和大型水利工程枢纽采用地面数字微波、租用光纤及水利卫星等方式建成流域水利通信专网。本设计是在充分利用现有通信电路、计算机网络和防汛会商系统的基础上,将洪水现场的图像、声音、数据等信息实时传输到上级指挥部门,为领导准确、科学做出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常规水库大坝表面变形观测方法无法实现自动观测,精度易受通视和气候条件等影响,且一般采集频率低,仅能进行静力变形监测。通过光学方法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表面变形监测技术的比较分析,结合某水库大坝实际工程,开展了水库大坝表面静力、动力变形监测的可行性研究。工程应用表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实现毫米级大坝表面静力变形的监测,同时能进行地震作用下1 Hz采集频率的大坝表面动力变形观测,且大坝表面变形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观测值与人工观测结果一致,精度可靠,满足规范要求。这为实现地震活跃区水库大坝的静动力变形统一监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案,可用于震后大坝安全评估或应急处置。  相似文献   

18.
<正>1北斗卫星在水利系统的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和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欧盟的GALILEO组成了全球卫星定位体系,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认定的供应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定位、通信和授时服务,并具有短报文通信功能,目前,已经在个人位置服务、气象、交通、海运等领域得到应用。由于水利工作主要在野外山区,位置偏僻,信号差,因此选用北斗星卫星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河南省特殊的地质条件和降雨分布特征,利用北斗卫星系统有效提高山洪灾害地区监测和预警能力,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为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  相似文献   

20.
林广洪 《红水河》2004,23(2):8-13,22
天生桥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控制流域面积50194km2,“系统”通信方式为国际移动卫星组织提供Inmarat-C卫星组网方式与VHF组网方式进行混合组网。将36个遥测站的水文数据通过卫星、VHF、微波、光纤等通信方式传送到中心站,同时还通过VSAT卫星通信将鲁布革水电站水情数据接入本系统。从而实现了电厂控制流域水文数据的采集及处理、数据库的管理及维护、洪水预报、洪水调度及发电调度、网络管理等功能,满足了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防洪度汛和优化调度的需要。为天生桥一、二级电站的最大效益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