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城市更新经历了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型。在这一转型中,涌现出以综合发展、楼宇翻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社区营造为代表的四种更新模式。研究也发现我国城市更新的新趋势,即不仅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回归“以人为本”,强调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并充分发挥治理网络在更新中的作用,以城市更新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城乡规划编制的本质是从城乡的空间范畴统筹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其目的是平衡城市的各利益群体诉求,尤其是关注城市弱势群体的需求.而城乡住房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更是突出的体现出城乡规划的这一本质特征.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后,政府已逐渐摸索出一套服务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体的较为成熟的住房保障工作经验,并通过政策法规制定、规划编制、资金和土地投入、行政管理等手段不断给予落实.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从"增量扩张"向"存量规划"转变.文章以合肥市老市政府片区城市更新为例,通过实践案例介绍,分析并总结了当前大城市存量规划过程与中心区更新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探讨整体设计策略,希望为其他老城中心区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城市更新与活力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对北京、长沙、昆明三个案例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实地调查与综合分析为基础,指出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中存在边缘选址、集中规模化布局、设施配套不足等特征与问题。进而基于空间选址是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城市空间资源的主要配置方式这一认识,将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过程划分为规划布局、建设选址两个阶段,提出正是由于城市规划在这两个阶段的"属性缺失"导致相关选址问题的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则表明这种"缺失"源于当前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中存在的"政府选址"、"空间寻址"、"应急选址"等典型特征。最后,结合英、美等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选址经验,提出加强规划调控、加快法制建设、创新保障方式和建设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已进入大量建设时期时代呼唤高质量的保障性住房规划。保障性住房规划编制方法研究迫在眉睫。以南京六合区“三房”建设规划为例,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和矛盾,在调查、选址布局等方面探讨了与空间决策相关联的规划方法创新。  相似文献   

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目前在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时指出,将坚持住房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总结和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十二五”时期的保障性住房将寻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姜伟新表示,今年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00万套的目标,截至9月底,已开工986万套,占年度计划的98%,预计11月底前可全部开工。下一步将从实际出发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完善保障性住房公平分配和运行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李健  陆伟  刘代云 《华中建筑》2013,(1):123-126
针对目前大城市纷纷在边缘地区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实际情况,以大连市边缘地区泉水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建设为例,借鉴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一书中关于生发城市多样性的观点,该文提出在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大城市边缘地区内创造城市多样性的规划策略,包括增加首要功能,确保人流的存在;设计短街段,提供功能混合机会;保留老建筑,产生多种建筑样式;保证人流密度,生发城市的活力等内容,既要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最基本的"住"的问题,又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氛围及更多的提升机会。  相似文献   

8.
存量规划时代,各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供给不足,以及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项目难以落实等问题。通过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属性及空间构成进行分析,提出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并进一步探讨城市更新中公共开放空间营造的动力机制、目标导向、政策及实施机制,为存量规划时代增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供给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北京城市建设面临从"增量扩张"到"减量提质"的城市发展阶段,城乡规划已由"增量规划"转变为"存量规划",在"增量规划"中考虑较少的既有权益与成本在"存量规划"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大量既有权益与成本在规划实施中会发生巨大变化。为提高城乡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全市要求在乡镇层面编制规划实施方案。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百善镇规划实施方案为例,从现状与规划两个层面"两规合一"的技术协调更新方法、实施任务与剩余资源的统筹梳理分析、规划实施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可行性研究、多情景的规划实施路研判及实施配套政策研究等方面,探讨"存量规划"背景下乡镇层面的规划实施方案编制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运用"空间失配"这一空间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回顾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实施历程,着重从就业机会的提供、就业的可达性和服务设施的配套等三个角度对规划选址要素进行分析,揭示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要对象的上海保障性住房规划选址由"空间失配"逐步走向"空间适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发展概况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具体包括两限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以及廉租房。保障性住房旨在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现状外紧内松,职住失衡,自2017年落户政策执行以来人口激增,保障性住房需求量随之猛增。文章通过对现有理论及实践的总结,明确保障性住房的合理配置可与城市更新改造相结合,链接城中村、老旧社区和城市中心区商业进行实体改造;以城中村改造为例,提出三种典型区位类型的改造模式,并以铁炉庙村更新改造为例,展示保障性住房在城中村改造中的置入方式。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对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以及“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其次通过计量模型分析预测“十二五”时期末及后“十二五”时期住房保障比例,得出“十二五”时期保障性住房20%覆盖率规划目标并不能满足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依然艰巨的结论;针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土地供应、资金、建设管理以及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策略建议,为后“十二五”时期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晓强 《住宅产业》2012,(11):65-66
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推动科学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十二五"时期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标任务为3600万套,各地对这一民生工程非常重视,都以超常规的措施推进建设,为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但是,在推进建设和分配管理的同时,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浮现,如果不加以解决,势必事与愿违,给"住有所居"目标的实现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城乡建设》2010,(11):26-27
10月15日,《青岛市住房保障发展规划(2011-2013年)》出台。根据规划,青岛市将在3年内改善6万户家庭和1.2万名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16.
《城乡建设》2022,(16):44-45
一、项目基本情况安居·乐筑(亿润店)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西路81号,总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是西安市首个面向社会公开租赁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该项目由西安市安居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社会存量闲置房屋改建而成,共520套,户型面积(平方米)有35、45、55、75等4个类型,户内家具家电配套齐全,周边生活配套完善,满足各类型新市民、青年人的品质化住房需求。  相似文献   

17.
“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任务3600万套,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的约束性指标。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规模大、分布广、项目多、工期紧,工程质量要求高、管理任务重。创新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管理思路和工作方法,提高管理效能,是全面提升工程质量和品质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张益峰 《华中建筑》2010,28(3):116-117
城市规划在操作层面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在实施过程中基于名利,给城市规划与公共利益带来巨大危害。针对以上问题,该文在借鉴控规技术手段基础上,拟提出"捆绑式"规划调控方法,将不同收益回报与功能的开发建设项目配对捆绑,以实现城市规划从宏观到微观的平衡,取得地方政府、开发商、市民的共赢。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认识、问题研判、社区分类与特征识别、分类指导与分期实施四个方面对《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规划(2018-2035年)》编制进行了梳理,重点阐释了市级层面社区发展规划三方面的理论探索:①社区发展规划延续了“五大社区”战略目标,通过8种“发展要素”的提取,将上位规划与平行规划的要求纳入社区分类和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这一全新的规划类型与现存规划体系的关系;②通过“社区发展群”的划分、特征识别和十大行动引导,市级社区发展规划将顶层设计(五大社区)层层传导至区县和街道镇的社区治理行动中,建立了“从宏观战略到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传导机制;③通过“八大社区发展群”及其分类指导,规划彰显了成都城乡社区的多元特征,同时也为区县和街道镇层级的社区规划留出操作空间。可以说《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规划(2018-2035年)》提供了一个从宏观视角研究和引导基层社区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谢瑞武 《城市规划》2023,(3):22-27+37
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乡村地区是与城市差异而等值的战略性空间,如何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近几年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系统梳理了近年来成都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实践,将成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工作总结为对“人城”“人地”“人景”“人治”“人居”“人产”六大关系的处理,同时结合成都的实践探索,按照公园城市的场景营造理念,提出超大、特大城市乡村区域应营造“自然生态场景”“现代产业场景”“和美人文场景”“品质生活场景”“大美乡居场景”“社区治理场景”六大场景,推动乡村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