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绿心"已成为当今城市中心重要的功能组成部分,"绿心"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城市绿地从单一的公园概念向城市功能系统思维的转变。深圳光明新城中央公园的规划充分考虑公园和新城的关系、城市未来生活方式等问题,成为展示光明新区独特城市魅力以及提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先锋性的城市开放空间。通过对城市"绿心"历史溯源与实践研究,总结城市"绿心"的重要功能与特征,并以光明中央公园为例深入解读"绿心"的规划思想与规划探索。  相似文献   

2.
乐山市是我国最早提出"绿心"规划结构的城市之一,如今已发展成为"绿心生态城市"这样一种城市模式,被国内诸多城市效仿.作者结合从事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亲身体验,通过对乐山市城市"绿心"规划实践的介绍与剖析,对"绿心"规划的思路和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3.
如今大部分"城市绿心"更多是承担城市的生态保育功能,以保护为主,严控开发,其空间较为封闭,功能相对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城市对"城市绿心"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本文针对北海"城市绿心"面临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及价值最大化的问题,从生态环境保护、空间结构布局优化、集约化土地开发、节能减排、发展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可持续运营机制等方面,提出保护性开发的相关规划理念策略,根据实际发展条件提出个性化的策划项目,使北海"城市绿心"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使其各种价值实现最大化体系。  相似文献   

4.
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对中央公园式和壮丽风格式这2种类型城市绿心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回顾。由此,提出规划良好的城市绿心应具备连通性和多功能性等若干特性。连通性包含了空间上的开放性、行为上的可达性以及水流、营养流的自由流动;多功能性源于绿心和周围城市区域的多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连通性和多功能性在绿心与城市、绿心内部山地与水域交接地带中的突出表现。通过连通性梳理和多重功能叠加,以及交接地带的处理,能够创造一个与周边用地相呼应的动态开放的城市绿色空间体系。  相似文献   

5.
海岛型城市凭借良好的生态、美丽的海湾、优美的沙滩等而独具特色,同时又具有生态系统的脆弱性等弱点。其绿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构建在于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提高绿心的数量和质量,加强绿轴的连接度,维护绿环的永久生态性,形成完善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文章在剖析东山岛绿地、环境及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岛屿、景观渗透、系统规划、以人为本"的结构规划理念,构建了岛屿(县域)和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结构,给出了落实空间布局的配套生态工程和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6.
"城市双修"是治理城市病、提高城市环境品质的重要手段。将"城市双修"理念引入与城市建成区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绿心中,进行城市绿心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该实践有别于常规的生态修复规划,针对生态条件优越的场地提出了生态修复与优化提升策略。通过学习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心的建设经验,探索城市绿心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的基本思路与技术策略,并以武汉市东湖绿心为例,提出前期评估、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网络构建与规划绩效测算的具体技术方法,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阶段,如何让城市与生态环境共生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城市绿心的作用与地位逐渐凸显。研究从城市绿心规模、发展模式、空间结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出发,对全球15个城市绿心景观生态规划进行比较,最后结合国内城市绿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国内城市绿心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提出了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8.
1 绿心地块一概述 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简称绿心)位于通州区,东六环以东,毗邻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占地面积11.2 km2,是北京城市副中心面积最大的一处集生态修复、市民休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公园,也是城市副中心生态建设最核心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对城市发展和城 市生活的提高有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国情,在 分析当前绿色空间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误区的基 础上,借鉴传统城市“绿心”的思想内涵,针 对旧城绿色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旧城“绿 心”的建设思路,并从规模等级、空间分布、 土地利用、交通建设4个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并以江西省鹰潭市旧城“绿心”规划为例,以 期为对我国旧城优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阐述了在湛江市霞湖片区城市绿心规划案例中,分析城市文脉,延续城市文明,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对一个重要区域的城市景观进行改造,明晰各种政策,协调各方利益,逐步达到规划期许目标。  相似文献   

11.
《景观设计》2006,(F04):50-52
台州市中心大道位于城市中心,是连接开发区与城市绿心的主要生活性景观大道,规划定位为城市形象展示廊道,旨在创造丰富繁荣的科贸活动,体现台州的城市魅力。  相似文献   

12.
"绿心"是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谷型城市特殊的自然地理、水文土壤、气候特征,其"绿心"建设对"和谐宜居"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首先分析城市"绿心"的内涵特性和黄土高原河谷型城市"绿心"营造的特殊性。以神木中央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从自然山水格局、空间开放可达、景观功能构成、生态策略、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城市"绿心"的营造策略,以期为同类型城市公园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韩真  汪伊芬  万敏 《华中建筑》2022,(10):111-116
绿网城市理论是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创新型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其提出后尚未在高铁新城进行过规划设计运用尝试。首先对高铁新城与绿网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回顾,针对信阳高铁新城的立地环境提出“高势探路、低势设绿、纵横组网”的绿网城市构建思路,并探讨了其理论实现途径;阐述了由此生成的“感应自然、水润指掌”“南北天街、顺应东鸡,东西大道、跨越山水”的绿路两网布局特色,总结了实验呈现出的人车分流、人本主义、绿量精明、科学智慧等与绿网城市适宜之特点,同时展示了该高铁新城具有的绿网城市特色的城市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高密度集聚建设往往导致最为激烈的城市问题,面临来自环境污染、公共健康和社会分异等多重矛盾的叠加。绿心作为一种大规模绿色开敞空间,能否成为应对挑战的一种城市设计空间策略?通过分析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心实践及相关研究,认识到绿心的植入能为高密度的城市环境提供显著的外部正效应。就中国绿心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尚缺少以绿心作为应对高集聚挑战的空间类型的理论认识,在城市设计维度亦缺少相关技术探讨。在辨析绿心定义、探讨其"规模"界定,以及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绿心对于高密度建成区结构健康化的效用,进而提出绿心本体、绿心边缘和绿心触角3项绿心城市设计构成要素,以及区域关系、生态主导、边缘激活、路径连通和功能复合5个维度的绿心城市设计分析框架,再以广州海珠湿地为例说明具体理论与实践的应用情况,为绿心类型的城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城市风貌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概述 城市风貌规划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对城市环境、生态的日趋重视,在一些经济发达城市的带动下,广泛开展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形象建设、城市美化工程,拓路、添绿、治水、建广场,在中国大地掀起的城市美化运动,方兴未艾。为了使这一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和规范化,许多城市开展了更具内涵的城市风貌规划。 目前,国内开展的城市风貌规划有以下几种方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属总规划的专项规划,如深圳总规划中包括“特区城市设计引导”专项规划;也有将其作为独立的规划项目;有的城市设立了相应的科研课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20 06—2011年重庆主 城区的城市绿地演变,评估了绿地规划实施 效果及其对城市空间扩展的约束作用。研究 发现:重庆独特的山水格局及其山体绿线控 制政策奠定了其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 构;城市建设不断侵占原有绿地尤其是组团 隔离绿地,致使原有绿地不断破碎化和孤立 化,降低了绿地规划的约束作用;城郊公园 和广场绿地有所增加,这些绿地主要是由农 用地转换而来。本文揭示了快速城市化发展 与绿地规划管制之间的深刻矛盾,对城市绿 地保护和空间格局优化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志红 《风景园林》2021,28(2):34-38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一带一轴交汇处,一处彰显东方智慧和展示生态文明的市民活力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以下简称绿心)已于2020年9月底正式开园亮相。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园林院)和戴水道景观设计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园林绿化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国际征集"中名列前茅,北京园林院成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总体设计及项目实施的总控单位,还负责其中若干重要地块的详细设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绿美城市的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首先回顾了绿美城市的背景和绿美城市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原则;其次分析了绿美城市建设的方法步骤和管理模式;最后,讨论了未来绿美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挑战,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19.
田健  曾穗平  曾坚 《城市规划》2017,(11):80-88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绿心地区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乡村社会生态系统重构、农民迁移和再就业等问题,传统绿心地区规划建设实践忽视了社会生态问题和人的发展诉求等内容。研究基于社会生态学视角,根据绿心地区社会生态特征重置其发展目标,即实现社会生态系统平衡和多方共赢,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新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绿心地区城乡居民点发展、非农就业引导、土地流转模式选择及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策略,并结合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昭山示范区规划进行了实践探索,为绿心地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当今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的现实出发,追溯和分析了田园城市的理论要点和它广泛、深远的影响,以及对我们的教益与启迪。为缓解城市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者通过对乐山城市总体规划的具体实践,并认真吸取包括田园城市、有机疏散、系统协调等先进的规划思想,提出了乐山绿心环形城市布局结构的新构想。目的旨在把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结合起来,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质量与改进城市总体布局结构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城市处于几重自然生态圈的包围之中,从而创造了更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大环境。为了追求现代城市更高发展阶段的环境质量要求,应努力实现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文章对生态城市的含义与基本要求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并强调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正确树立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效益统一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