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中国城市未来发展以碳中和理念为引领,城市减排不仅在于降低城市碳排放、提倡清洁能源、加大绿色建筑比例等,还涉及到城市空间结构是否合理,职住是否平衡,亟需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中权衡考虑碳中和因素。文章指出碳中和视角下优化土地空间布局的措施与建议,提出了完善绿地低碳规划建设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城市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建立碳中和绿色技术碳排放评估体系,从城市规划过程中更多融入碳中和的理念,对未来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筑创作》2003,(3):90-95
可持续发展至未来的城市环境需要建立一套生态型的城市体系。本规划采用“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出能降低地球环境负荷的最先端的城市环境,同时又使“绿色、科技、人文三大奥运主题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得以具体体现。“生态城市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新型城市空间,它象征地球,并将“自然、生态系统”具体化。因此,在奥林匹克公园中不但规划有充满绿色、水和光的自然环境,而且通过导入高科技的生态系统,形成由人控制的舒适的城市空间,达到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许多城郊地区普遍面临着环境恶化、管理发展混乱、景观衰退等问题,作为城市人类聚居环境背景与核心相互交接的过渡过带,这些地区担负着诸如城市绿色隔离空间、城市的门户、城市未来发展用地等功能,其战略地位相当重要。文章以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为指导,以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生态整治规划为例,探讨了城市郊区景观生态整治的方法及其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4.
世博规划中关于"和谐城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8000多年的城市历史,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一部站在自然对立面的人类建设史,如果前工业社会和工业化社会还能维持这样的城市发展的话,面对全球城市化超过50%之后,站在自然对立面的城市不得不被终结,这个星球无法承担更多的人口向这种自然对立面的城市集结,人类未来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城市化停止于现在的状态。要么另辟蹊径,创造“更好的城市”来满足“更好的生活”。上海2010年世博会,作为150年来首次采用“城市”主题的世博会,其园区规划基于对“和谐城市”的哲学思考,紧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历史与未来”三大和谐主题,作为未来“和谐城市”的预演,展现对于人类城市发展未来“和谐城市”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随着“双碳”政策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低碳发展模式。园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单元,其整体的能源规划对实现绿色低碳的能源生产、供应和利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西安“院士谷”园区能源规划项目为例,基于园区内特定用户的负荷需求,通过能源体系的优化集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探索绿色低碳的园区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为园区类的能源规划提供相关的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6.
健康城市是城市的理想模型和重要发展范式之一。界定了“健康城市科学”和“健康城市规划”的概念及其关键科学问题,建立了“健康风险-资源-行为”空间干预梯度理论模型,明确健康融入多尺度多类型空间规划的路径与核心要点,提出“诊断—编制—评估”的健康城市规划循证实践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认知扇面“与”干预扇面“互促提升的健康城市科学未来框架,明确两个扇面的深化方向。最后,提出应大力推进以规划为核心的跨学科融合创新、以健康为焦点的多类型前沿实践、以学科交叉为导向的全链条人才培养;建立可持续的“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产学研联动体系,迈向人类和星球更健康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规划理念 可持续发展至未来的城市环境需要建立一套生态型的城市体系。本规划采用“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出能降低地球环境负荷的最先端的城市环境,同时又使“绿色、科技、人文”三大奥运主题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得以具体体现。“生态城市”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新型城市空间,它象征地球,并将“自然、生态系统”具体化。因此,在奥林匹克公园中不但规划有充满绿色水和光的自然环境,而且通过导入高科技的生态系统,形成由人控制的舒适的城市空间,达到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低碳城市建设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目前国内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还处于孕育阶段,理论与方法都亟待充实和完善.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及低碳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对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针对存在的问题,对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进行了展望,从碳源—碳流—碳汇角度提出了能源、产业、交通、建筑、碳汇等重点领域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思路.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引导低碳城市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人创造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整个生物圈,它形成效32×108年前,在漫长的年代中,环境只是按照自然规律而变化,大约300O万以前,当时由环境是自然,人类本身也是自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同一关系。后来人类逐步变成了非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体,而环境则变成人的对象,于是人与环境的同一性关系发展为对象性关系。二、环境也创造人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活动,有一种积累的效果,环境变得越来越美好,美好的环境反过来又对一代代的人起作用,促使人类的审美意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古代有“钟灵流秀”之说。钟,聚集;硫,孕育。只有…  相似文献   

10.
《建筑创作》2003,(4):90-95
可持续发展至未来的城市环境需要建立一套生态型的城市体系。本规划采用“生态城市”的规划理念.创造出能降低地球环境负荷的最先端的城市环境.同时又使“绿色、科技.人文”三大奥运主题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得以具体体现。“生态城市”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新型城市空间.它象征地球.并将“自然.生态系统”具体化。因此.在奥林匹克公园中不但规划有充满绿色.水和光的自然环境.而且通过导入高科技的生态系统.形成由人控制的舒适的城市空间.达到与自然相融合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都市桃花源湖南馆 上海世博会湖南馆名为“桃花源里(Xanadu)”,展示主题为“都市桃花源”,取“桃花源记”之意境.意在用人类的智慧和理性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城市的完美融合。展示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实验区为背景,演绎未来自然、生态新型都市的构想,通过“师法自然”来实现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和谐自然的中国未来城市生活意境。蔡伦造纸、隆平水稻、白石艺术、毛泽东故事等湖湘人文形象都贯穿整个展览。  相似文献   

12.
曹磊 《福建建筑》2012,(5):37-39
自从工业革命的爆发,人类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城市与自然的隔离,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及与自然的对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已成为破坏大自然的"暴力推土机";另一方面,由于人类这种疯狂式的发展,地球资源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了,生态环境也濒临崩溃的边缘。既然工业文明是一条不可持续的道路,人类社会必然要转向生态文明,真正的生态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与利用能源。作为世界"耗能大户"的建筑行业,目前在中国等发展国家中还缺乏相应完善的建筑能源规划,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希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些许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与未来“传统与未来”这一学术主题是人类文化艺术发展中永恒性的主题之一 ,我们城市建设中的中心任务是保护传统的优秀城市文化艺术和创造未来的崭新城市文化艺术 ,这是人类城市建设的规划决策的明智共识。当然 ,目前在我们国家学术界对“传统与未来”也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 :“继承传统 ,创新未来”、“反传统要叛逆”等等。传统与未来 ,重点是未来。而对未来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发展的看法 ,主张不一 ,这种正常的学术争论、探索、实践是很有价值的 ,这两种对立的学术主张在世界各国的城市建设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一些失败的教训。“传…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碳源和碳汇出发,以碳收支计算为基础,结合巨野北部低碳生态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采取碳容量调控和固碳速率调控相结合的综合调控模式,提出“减少碳排、增加碳汇”的生态规划措施。一方面,“减少碳排”着重从碳源着手,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再生资源、大力减少私人机动车的使用等,切实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增加碳汇”则包括调整绿化种植结构、增加城市立体绿化。在此基础上,探讨生态控制指标内容的修订,为规划实施管理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对我国的城市发展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年来却面临定位模糊、作用削弱的困境,本文从中央要求和地方诉求两方面论证城市规划未来的专业追求,尝试回答“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城市规划的使命担当”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城市规划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稳步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协作的国家规划体系,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按照“研究真问题、回应真需求、创造真价值、保障真落地”的要求回归城市规划本质,改进规划的制度与方法。规划师不仅要“正确的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要直面当前城市普遍面临的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模式待转型、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弱、公共卫生与健康问题、老化增高运行风险、分化带来差异化挑战等问题,着力提高城市安全韧性,着力谋划城市发展动力,着力从破解制度障碍、更好发挥城市设计作用等视角推动城市更新,着力从全龄友好、文化特色、绿色低碳、智慧赋能等方面营建城市未来。新时期的规划师,应当以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为己任。  相似文献   

16.
作为自然遗产的原始风景及其规划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姚亦锋 《中国园林》2002,18(1):68-71
人类在征服大自然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原始自然风景的价值;美国黄石公园的建立,标志着这一认识进入了新阶段。原始风景的价值在于自然历史考古、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全球自然变化、自然审美、艺术创伤灵感源泉等方面;现在中国“旅游开发”以赚钱为目的,常常使风景区面目全非。原始风景区域的景观游览规划,应该将保护作为规划认识的基本观念尺度、进行规划的手段方法以及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7.
徐昉 《风景园林》2022,29(5):52-58
能源转型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但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也会造成土地利用冲突、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质量下降等问题。中国的景观规划中对风能发展的负面影响考虑不足,评估相关风险的方法缺少系统分析。以德国为例,系统分析了德国景观规划中风能利用的相关策略方法。研究发现德国景观规划在实现法定目标能源量要求的同时,能够兼顾自然保护和景观维护目标。首先采用情景假设方法,结合空间分析确定潜在利用区域;其次利用AIGILaP模型、问卷调查、眼动追踪等方法评估风能利用和景观规划目标的潜在冲突,得出自然保护导向下风力涡轮机空间布局的最优方案。德国景观规划经验为中国提供了新思路:1)在规划到实施的全生命周期中贯彻景观保护理念;2)从未来情景假设中反思当下发展困境;3)结合公众认知完善空间模型,让景观规划在解决风能发展问题的同时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Exposition 2000, Hannover)以“人类-自然-技术”为主题,除了传统的国家展馆外,还有11个主题馆分别以“充满想像力的星球”“人类”“环境、风景、气候”“营养”“健康的未来”“知识、信息、通信”“工作的未来”“迁移”“能量”“基本需求”和“21世纪”等形式将德国汉诺威2000年世博会主题加以全方面的诠释,向人们展示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相处,激励人们在新世纪探索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9.
张浪 《园林》2023,(11):2-3
<正>《亚洲绿色城市——正在崛起的绿色力量》(2019)一书中,讲述了亚洲多个典型国家,在可再生能源城市、生物区碳中和城市、分布式城市、生态高效城市等方面的成功实践,对中国城市未来绿色发展提供了模板和范本。绿色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城市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其旨在通过生物多样性、城市绿道、都市农业等方式,创造低碳减耗的生态友好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城市已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  相似文献   

20.
传统的城市工业化进程以人类征服自然为目标.肆意扩张带来的后果,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尖锐,由此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人口激增、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呼吁人类从高速增长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可持续发展模式,积极探索一条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道路.能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而城市能源规划,对于协调能源供求关系,合理使用资源,解决城市发展和环保约束之间的矛盾等重大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能源规划工作者,我们见证了首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值此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年院庆之际,我们梳理思路,回顾北京20多年来能源规划的嬗变,以此作为明日规划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