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钙是食物中重要的矿物质。食物中钙含量的测定,主要有高锰酸钾法、原子吸收法和EDTA法。由于食物同时存在镁、铁、锌等离子,用高锰酸钾法测定钙,测定结果容易偏离,而且测定过程较为繁锁;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高,但样品需经灰化而且需要价格昂贵的专用设备...  相似文献   

2.
超滤技术澄清酱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引言酱油是常用的调味品之一,传统的酱油灭菌澄清技术多采用巴氏消毒法辅之板框过滤澄清,使用该法生产的酱油往往达不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指标且浊度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常有大量的沉淀物产生。有人采用微滤技术澄清酱油,该方法要求有严格的预处理过程,指标可以达到国家标准,但不能解决沉淀问题。利用超滤技术可直接澄清来自发酵罐的酱油并使之达到卫生标准而且在长期存放过程中不会有沉淀物质产生。国内外已报道了采用超滤技术澄清、米醋、饮料、果汁等的应用,但在澄清酱油方面国内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针对股的污染问题,对不同材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孔径的无机陶瓷膜处理酱油,膜通量与过滤温度、过滤时间、操作压力及流速的关系,确定选用200nm的陶瓷膜、操作温度在30℃左右、操作压力为0.20 MPa过滤酱油可以解决酱油的二次沉淀现象,并可获得较高的膜通量。  相似文献   

4.
超滤膜澄清酱油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酱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一种调味品,为提高酱油品质,减少杂质和细菌,选用聚砜、磺化聚砜、聚丙烯腈、聚醚砜等多种材料和不同切割分子量(MWCO)的平板膜对酱油进行了超滤实验,并对被污染的膜进行清洗实验,从而确定了适用于超滤澄清酱油的膜材料和清洗剂浓度。  相似文献   

5.
该文阐述了酱油、食醋保持澄清的重要性 ,分析了浑浊的原因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6.
谭佩毅 《食品科技》2007,32(4):127-130
采用孔径为200nm、450nm、800nm的无机陶瓷膜过滤酱油,除去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及菌体,以澄清酱油消除二次沉淀现象。研究了不同孔径的无机陶瓷膜处理酱油,膜通量与过滤温度、过滤时间、操作压力及流速的关系,确定了选用200nm的陶瓷膜、操作温度在30℃、操作压力为0.20MPa过滤酱油可以解决酱油的二次沉淀现象,并可获得较高的膜通量。  相似文献   

7.
无机陶瓷膜超滤澄清酱油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10、50、100nm孔径的无机陶瓷膜超滤酱油以除去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澄清酱油以消除二次沉淀的现象。研究了不同孔径无机陶瓷膜超滤酱油,膜通量与超滤温度和超滤时间关系。选择用50nm孔径无机陶瓷膜管,在40℃左右超滤澄清酱油,可以解决酱油二次沉淀问题,并且稳定的超滤膜通量超过了100L/m2.h。碱液可以很好的清洗无机陶瓷膜管,恢复其超滤能力。  相似文献   

8.
利用国内研制的陶瓷微滤膜替代传统加热除菌工艺,系统考察膜孔径、膜材质、过程操作参数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30±5)℃,△P=0.1 MPa,v=0.60 m·s-1下,采用孔径为200 am的α-Al2O3陶瓷膜澄清生酱油,可使渗透液,感观、理化和卫生均达到酿造酱油国家标准,且经过避光存放稳定性考察,发现陶瓷膜澄清方法得到的酱油稳定性要明显优于传统加热灭菌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硅胶对酿造酱油的澄清效果,结果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澄清效果,较佳的处理条件为:采用硅胶A添加量为0.10%(W/V)在65℃下处理1天,经过SDS-PAGE电泳分析得知可能是因为硅胶吸附了酱油中分子量为44.3~66.4kDa和29.0kDa蛋白质而使得酱油的澄清度增加,并且通过硅含量检测结果表明硅胶不会残留在酱油中。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无机陶瓷膜超滤酱油以除去其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消除二次沉淀的应用。首套无机陶瓷膜过滤酱油工艺是2005年投产的,处理能力为7 t/h。近五年来,装置运行状况正常。经过无机陶瓷膜超滤的酱油,其全氮、氨基酸态氮、无盐固形物、还原料糖、色素等的保持率在98%以上,体态清澈,透光率因色素不同最高能达到70%左右,其菌落总数100个/mL。  相似文献   

11.
广式酱油和日式酱油在原料、微生物和工艺均有极大的差异。通过比较研究,广式酱油酱香、豉香浓郁,而日式酱油醇香、酯香和甜味更加突出。在氨基酸分析中,广式酱油的总游离氨基酸为5.220 g/100 mL,而日式酱油则为5.903 g/100 mL,但两者氨基酸种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鉴定出挥发性化合物134种,其中广式酱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为酯类(25.39%)、醇类(25.23%)、酸类(13.51%)、酮类(4.24%)、醛类(2.57%)、酚类(0.31%)和烷烃类(28.75%),而日式酱油主要为酯类(56.02%)、醇类(21.11%)、酸类(5.92%)、酮类(3.42%)、醛类(0.69%)、酚类(0.15%)和烷烃类(12.69%),酱油挥发性化合物的种类、含量及比例构成是引起两种酱油风味独特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研究建立了四种不同品牌酱油的配制酱油电子指纹库,建立的指纹库能够正确识别原酿酱油、配制酱油和劣质酱油.在市场上任意选取两种不知名酱油去验证建立的指纹库,这四种指纹库均判别一种为原酿酱油,一种为配制酱油,其中老才臣和龙菲黄豆酱油配制酱油指纹库还能准确判定此两种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制定酿造酱油食醋和配制酱油食醋统一完善的标准的必要性。阐述了酱油类通过氨基酸态氮与全氮的比值比较法和食醋类通过总酸、不挥发酸等成分百分比比较法确定酿造、配制酱油、食醋的依据及具体制定方法,对新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酱油中的氨基甲酸乙酯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采用SLE(固相支持液/液萃取)结合GC-MS法测定酱油中的氨基甲酸乙酯,方法检出限0.005 mg/L,加标回收率71.0%~90.5%,相对标准偏差RSD%4.45%~5.53%,满足分析方法的实验要求。  相似文献   

15.
苏媛媛  郭慧 《中国酿造》2019,38(11):125
探讨甜油和酱油中两种关键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还原糖的含量差异,分析原料不同、工艺相近的两种调味品特征指标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甜油和酱油存在的优势和缺点。结果表明,甜油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谷氨酸低于酱油,甜油和酱油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5.86~23.21 mmol/L和31.69~46.04 mmol/L,其中谷氨酸含量分别为2.94~7.54 mmol/L和20.62~35.34 mmol/L;但每类氨基酸含量差距不大,比较协调;甜油中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49.41%,酱油中的鲜味氨基酸比例较大,为71.19%;甜油中还原糖含量(14.24~27.53 g/L)高于酱油(4.80~8.26 g/L)。因此,酱油因高氨基酸和谷氨酸含量鲜味明显、口感厚重,适合烧制菜肴,而甜油口感协调、丰满,适合炒菜和凉拌菜;另外,甜油中高含量的还原糖含量能够改善菜肴质量、色泽和口感。  相似文献   

16.
绍兴母子酱油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介绍了绍兴母子酱油工艺,并作出改进。  相似文献   

17.
采用无溶剂萃取检测,结合主成分分析(PCA)法,研究中日酱油在模拟蘸料和炒菜条件下挥发性呈香物质的差异,确定出典型呈香物质,为快速区分中日酱油的风味提供参考。结果显示:在模拟蘸料条件(25 ℃)下,检测到日本酱油呈香酯类物质居多,其含量约是中国酱油的2倍;中国酱油呈香吡嗪类物质居多,是日本酱油的1.6倍。在模拟炒菜条件(95 ℃)下,日本酱油呈香物质种类增加35%,中国酱油增加59%,约是日本酱油的1.7倍。日本酱油中醇类、酯类和醛类物质表现突出,乙醇为日本酱油的典型呈香物质,赋予其浓厚醇香;中国酱油中吡嗪类、酯类和酮类物质占比较大,赋予其浓郁酱香,苯乙醇为中国酱油的典型呈香物质,赋予一定的花香和果香。  相似文献   

18.
日本白酱油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彩英  张瑾 《中国调味品》2004,(2):22-23,25
主要从原料及其处理、发酵、后处理几方面介绍了日本白酱油的生产工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日本酱油最初的酿造工艺是从古代中国传入,在日本发展出很多独特的工艺,酿造出最常见的浓味酱油、淡味酱油、溜酱油、二次酿造酱油和白酱油5种日本式酱油.在酿造过程中的制曲、装料、发酵管理、压榨、沉淀等工艺过程跟国内的多数酱油酿造工艺相似.因原料和工艺的差别,酿造出如二次酿造酱油及白酱油等独特的产品.  相似文献   

20.
血糖仪是测定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仪器,操作方便。其原理是葡萄糖与含有葡萄糖酶及铁氰化物的试纸接触后,可以产生一个很小的电流,电流通过血糖仪测得。该文介绍了使用血糖仪测定酱油中的葡萄糖含量的方法,可以提高检测速度,适合于样品间的比较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