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密集多径信道下IR—UWB信号同步捕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宽带(UWB)信号的快速同步捕获是UWB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分步同步捕获方法,首先采用两种次最优的最大似然估计算法进行粗搜索,然后在粗搜索获得的有限范围内利用最大值/阈值检测进行精估计.该方法提高了密集多径信道下极窄脉冲形式UWB信号(IR-UWB)的捕获性能,并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和处理时间.文中还根据IR-UWB信号接收特点,从捕获能量的角度定义了捕获概率.通过仿真评估了捕获能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对算法性能和参数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匡麟玲  陆建华  郑君里 《电子学报》2004,32(Z1):127-131
超宽带(UWB)信号的快速同步捕获是UWB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分步同步捕获方法,首先采用两种次最优的最大似然估计算法进行粗搜索,然后在粗搜索获得的有限范围内利用最大值阈值检测进行精估计.该方法提高了密集多径信道下极窄脉冲形式UWB信号(IRUWB)的捕获性能,并有效降低了计算复杂度和处理时间.文中还根据IRUWB信号接收特点,从捕获能量的角度定义了捕获概率.通过仿真评估了捕获能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对算法性能和参数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该文针对多径衰落信道的具体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无线衰落信道环境下的OFDM符号同步方法。此种方法利用前一帧估计的信道最大时延来调整相关窗长度,在最大程度上避开了多径的影响;并利用本帧信道估计得到的多径信息进一步完成符号精细同步。仿真证明,该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有较大的性能改善,比较适合多径衰落信道环境下的符号定时同步。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上分析了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对无线信道的影响,并分别从时域和频域给出了信号经历信道后的仿真图形,分析了典型时变多径衰落信道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抽头延迟线(TDL)的确定性仿真模型;仿真分析表明,通过改变时延功率谱和确定性模型的参数计算方法,此模型可以进一步扩展并用于多种传播环境下的小尺度衰落仿真。  相似文献   

5.
针对多径衰落信道下BOC(二进制偏移载波)信号的捕获问题,通过对多径衰落信道建模,运用目前较优越的捕获算法对各信道下的捕获性能进行比较。结合莱斯因子K、多径径数L以及多径延迟,分析了多径衰落信道对B OC信号捕获产生的影响。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K值越大,捕获函数峰值越大,捕获性能越好;L值越小,出现副峰越少,捕获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6.
针对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系统在多径衰落信道中容易受到同步误差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两种OFDM符号同步方法.该方法利用重复共轭对称的训练序列和改进的定时测度与判决方法完成符号定时;利用序列的一致性与频域差分编码进行频偏估计.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在多径衰落信道中与传统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具有更好的同步性能和较低的计算复杂度.  相似文献   

7.
多径衰落信道的典型特征分析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凯 《电子对抗》2010,(1):42-47
分析了多径衰落信道的时间选择性和频率选择性,并讨论比较了多径效应和多普勒效应对信道产生的影响,从时域和频域的角度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数据表明时不变多径衰落信道和时变多径衰落信道分别随着时域扩展和频域扩展的增加而使信号衰落加剧。  相似文献   

8.
多径衰落信道下MC-CDMA系统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C-CDMA方案,该方案取发射的符号周期为切普周期的整数倍,允许各子载波经历多径衰落信道,消除了原方案对切普周期和符号周期的限制,并在接收端可对多径信号进行分离。推导出了在多径衰落信道下改进方案的误码率(BER)表达式,并通过计算机仿真进行了验证。与典型的MC-CDMA方案相比,改进的方案不但又获得了多径分集增益,还使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刘晶  熊春林  魏急波 《通信技术》2015,48(4):386-391
符号定时和载波频率偏差将严重影响OFDM系统的性能。基于具有重复结构的CAZAC序列,提出了一种仅利用一个CAZAC符号实现符号定时、整数倍频偏与小数倍频偏估计的同步算法。这种算法在完成粗定时同步的同时得到整数倍频偏估计,然后根据整数倍频偏估计值对定时估计进行修正,最后完成小数倍频偏估计。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对经典算法,不但提高了传输效率,还显著改善了OFDM系统的定时与频偏估计性能,相比CAZAC序列算法,提升了多径信道下的同步性能。  相似文献   

10.
超宽带信号在室内环境中将经历密集多径传播,产生严重的时间弥敞。采用Rake接收是提高超宽带接收机性能的重要手段。该文针对采用BPSK调制的超宽带系统,推导出密集多径信道下Rake接收机的误码性能计算公式,揭示了Rake接收机性能与多径信道参数以及脉冲波形自相关系数之间的关系。针对典型信道模型和脉冲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1.
张永生  李道本 《通信学报》1997,18(10):70-74
本文研究了对多径衰落信道的Volterra自适应预测。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比较了Voltera滤波器和一般线性横向滤波器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采用Voltera滤波器能够有效地提高预测的精度。同时,研究了信道预测在功率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可分思想,利用Matlab提供的Simulink仿真工具箱,研究了COFDM(CODED OFDM)在多径衰落下的性能。仿真中将二进制数据流进行RS编码并映射为QPSK信号,经过IFFT变换,形成COFDM,利用随机训练序列对信道进行估计。仿真过程以图形建模为基础,以可视化的形式给出仿真结果。最后,将无信道估计和有信道估计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梁涛 《电信科学》1997,13(12):37-40
在移动卫星系统中,多径衰落是影响通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对目前在移动卫星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抗多径衰落技术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分析了四种的典型的抗衰落技术,最后给出了选择抗多径衰落技术方案的一般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MultipathFadingChannelSimulationforMobileSatelliteCommunicationSystemGanZhongmin;LiuQianlin;QuDexin(Communications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5.
超宽带信号在无线信道中传播会产生严重的衰落和多径干扰等问题,而在抗多径干扰方面采用Rake接收机的方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利用IEEE802.15.3a标准信道模型,采用TH-PPM调制方式对信道冲激响应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对标准信道模型下的A-Rake,P-Rake和S-Rake三种接收机模型在不同的支路下的BER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仿真结果可以得出A-Rake为理想接收机性能最佳,相同支路下S-Rake接收机的性能要优于P-Rake接收机,但是随着支路数的增加两者的性能差距也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6.
谢益溪  赵雄文 《通信学报》1997,18(10):43-46
本文依据实验和计算机随机模拟结果,分析了多径传播引起的平衰落深度与带内线性幅度色散(频率选择性衰落)等概率值之间的相关性,表明了两者之间存在极好的统计线性关系,这为用平衰落预测频率选择性衰落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平衰落的预测是成熟的。  相似文献   

17.
王淑红 《无线电工程》2010,40(10):35-37
多径效应是影响低仰角测控系统正常工作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多径效应产生的机理,建立了多径衰落的数学模型。无线电信号在收发天线间传播时,存在直射路径和多条反射路径,当直射信号和反射信号相互抵消时就会产生多径效应。依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多径衰落产生的条件和对系统影响的程度。多径衰落产生的位置由地面站天线高度、飞行器飞行高度和二者之间的距离决定,多径衰落深度主要由地面对电波的反射系数决定。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避免和减小多径衰落对系统影响的几种措施。  相似文献   

18.
孙锦华  石静静 《电子学报》2019,47(7):1506-1511
针对多径衰落信道下的载波同步问题,通过分析修正的经典估计器不能同时兼顾估计范围和估计精度的缺陷,提出了一种两步频偏估计算法.对于iNET系统采用的SOQPSK-TG信号,利用前导码的周期性,对多径衰落信道下的频偏估计进行了研究.首先在保持iNET帧结构导频开销不变的前提下,对前导码结构进行改进;然后基于改进Kay算法进行粗估计,再用L&R算法进行细估计;推导了改进前导码结构下的Kay估计子和L&R估计子.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同步方案的估计范围扩大了一倍,估计精度也可以达到克拉美罗界.  相似文献   

19.
利用信号的循环平稳特性可有效解决通信中的很多问题。在通信双方未知干扰信号先验知识时,信干噪比(SJNR, Signal-to-Jamming-Plus-Noise Ratio)可以描述人为有意干扰和噪声对通信信道的综合影响。分析典型人为音调干扰、加性高斯白噪声及多径衰落信号的循环平稳特性,得出结论:可利用通信信号、干扰及噪声三者不同的循环平稳特性进行SJNR估计,表征信道质量,为通信中的信道质量判决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