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内相稠油油包水乳状液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形成的高内相W/O乳状液,其流动性对生产有很大影响,研究表明W/O乳状液流动特征可以用幂律模式描述,具有剪切稀释性,粘度与温度服从指数关系.随着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乳状液粘度会出现一个最大值,此时的内相体积浓就是乳状液的转相点.在内相体积浓度小于转相点时,粘度随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粘度增大;在内相体积浓度大于转相点时,粘度随着内相体积浓度的增大粘度下降.在内相体积浓度大于转相点后,乳状液会由W/O型转变为O/W型,转相有一个过程.同时随着内相体积的增大、剪切速率的增大和温度的升高乳状液稳定性下降.高内相乳状液已经具有了粘弹流体的某些特征.本次研究在稠油生产中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渤海稠油乳状液制备条件的确定及表观粘度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绸油乳状液为油包水乳状液.通过对比室内制备出的油包水(W/O)乳状液的粘度与现场取样粘度,找到室内制备渤海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制备含水10%~50%的渤海稠油乳状液,测得30、40、50、60和70℃各区纯油粘度及其各区乳状液表观粘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渤海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的半经验半理论关系式,并对该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计算渤海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究稠油乳化降黏剂的降黏增油机理,针对渤海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在完成降黏剂筛选及相关性能评价后,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稠油乳化剂降黏增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3种降黏剂通过与原油作用形成水包油乳状液,进而降低原油黏度,其中降黏剂2乳化降黏效果最好。随乳状液中水含量减小,油水乳状液乳化类型逐渐从水包油型(O/W)转变为油包水型(W/O),油水乳化液黏度增加,最终超过原油黏度。随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即窜流程度增加,降黏剂增油效果变好。随原油黏度增大,降黏剂增油效果变差,在使用类似降黏剂前可对储层原油进行降黏预处理,从而增大原油采收率增幅。  相似文献   

4.
稠油O/W乳状液中多重乳滴对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胜利油田新滩区块稠油乳化降粘研究结果表明:稠油在乳化降粘配制O/W乳状液时,会形成部分W/O/W多重乳滴,这种多重乳滴的多少和性质与配制O/W乳状液的方法有关.当用纯稠油与活性水配制时,形成的多重乳滴少,其主要是中间油相与外水相油水界面膜的破坏.它的破坏对整个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小.而利用高内相W/O乳状液用转相法配制O/W乳状液时,会形成较多的W/O/W多重乳滴.这种乳滴的破坏对乳状液稳定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探究稠油乳化降黏剂的降黏增油机理, 针对渤海油藏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 在完成降黏剂 筛选及相关性能评价后, 以黏度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 开展了稠油乳化剂降黏增油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 果表明, 3种降黏剂通过与原油作用形成水包油乳状液, 进而降低原油黏度, 其中降黏剂2乳化降黏效果最好。随乳 状液中水含量减小, 油水乳状液乳化类型逐渐从水包油型( O /W) 转变为油包水型( W/ O) , 油水乳化液黏度增加, 最 终超过原油黏度。随稠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即窜流程度增加, 降黏剂增油效果变好。随原油黏度增大, 降黏剂增油 效果变差, 在使用类似降黏剂前可对储层原油进行降黏预处理, 从而增大原油采收率增幅。  相似文献   

6.
渤海绸油乳状液为油包水乳状液。通过对比室内制备出的油包水(W/O)乳状液的粘度与现场取样粘度,找到室内制备渤海稠油乳状液的制备条件,并在该条件下制备含水10%~50%的渤海稠油乳状液,测得30、40、50、60和70℃各区纯油粘度及其各区乳状液表观粘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渤海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的半经验半理论关系式,并对该数学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计算渤海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利用PVT装置模拟高温高压下热采稠油乳状液的形成过程,并通过RS600流变仪及光学显微镜,测定了渤海脱水原油与模拟水在不同条件下所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的黏度及微观特性,考察了影响热采稠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随实验温度、搅拌速率以及防膨剂浓度的增加,稠油与模拟水乳化所形成的原油乳状液黏度增加,水滴数量增加、粒径减小,所形成的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增强,而多元热流体的加入使得原油乳状液黏度降低,但水相颗粒以更小的粒径分布得更均匀。这主要与温度增加及多元热流体的作用有关,稠油黏度降低,再加上剪切速率增加及稠油中的天然乳化剂共同作用,使得稠油容易与模拟水乳化,形成稳定的W/O型乳状液。  相似文献   

8.
水相存在于含蜡原油体系中时,随着温降过程的发生,非牛顿型油水乳化体系的胶凝行为在具备含蜡原油属性的同时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针对油包水型(W/O)含蜡原油乳状液,考虑乳化水质量分数的影响,基于流变测量方法,识别并表征了不同乳化环境下W/O型含蜡原油乳状液体系的胶凝温度界限及胶凝结构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乳化水含量的...  相似文献   

9.
胜利新滩油田的油包水(W/O)型稠油的常温粘度高、流动性差、集输能耗大,必须对其进行降粘处理,否则难以集输.基于新滩W/O型稠油加剂后的降粘效果与稳定性,采用复配技术研制其反相降粘剂VRKD18.该剂为两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合体系,其使用与储存方便,对新滩W/O型稠油的降粘效果显著,可使其50℃51 s-1下的表观粘度由7 000~11 000 mpa·s降到100mpa·s以下.采用影像分析技术,观测与分析新滩W/O型稠油的加剂反相过程、微观结构及液滴粒径分布,进而探讨其降粘机理.结果表明,新滩W/O型稠油在VRKD18剂作用下可自发反相,其粘度降低主要是由于VRKD18剂改变了其内外相结构、分散液滴相互作用的大小及方式,这为其集输工艺的更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采用灰熵关联分析法研究了胜利稠油W/O乳状液增黏倍数与稠油组成(极性四组分含量、有机杂原子含量和过渡金属含量)和油品性质(稠油极性组分的分子质量和偶极矩)的关联。结果表明,在稠油组成中,沥青质和胶质的含量、O含量及Ni含量是影响W/O乳状液增黏倍数的重要因素;在稠油性质中,沥青质的性质是影响W/O乳状液的增黏倍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验研究了机油、常压重柴油、减压重柴油和回炼油作原料生产白油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机油、常压重柴油及它们与减压重柴油的混合物均可生产出合格的产品,可以作为生产白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对西江、阿曼、萨里尔、陆丰4种原油的360~540℃馏份段进行实沸点蒸馏切割试验,得到各原油的减压馏份,并每20℃收集一段馏份,然后以各馏份油为原料在实验室进行酮苯脱蜡、溶剂精制试验进一步得到精制油.通过试验分析,考察了这4种原油不同馏份段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能特点,研究了不同原油性质与基础油质量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归纳了西江、阿曼、萨里尔、陆丰原油生产基础油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原油性质与基础油性能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植物油作为一种可再生的绿色生物基资源,以其产量巨大、可储存和碳循环等优点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本课题采用菜籽油在一定条件下先后与甘油(glycerin)和马来酸酐(MA)反应生成菜籽油基单甘油酯马来酸单酯(ROMG-MA),然后与苯乙烯发生共聚合反应,转化为热固性树脂。讨论分析了各个反应条件对产物总转化率的影响,得出ROMG-MA与苯乙烯共聚合反应的适宜条件为:ROMG-MA质量分数50%、BPO的质量分数5%、苯乙烯的质量分数45%、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1.0h。  相似文献   

14.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乳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河油田曙一区超稠油属于劣质石油资源。用超稠油乳化制备乳化燃料油 ,是一条有效的利用途径。本研究制备了适合曙一区超稠油乳化的复合乳化剂 ,考察了温度 ,含水 ,乳化剂加入量 ,搅拌强度对乳化油性能的影响 ,并与其它的乳化剂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该乳化剂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5.
阐述的油藏工程软件系统以五种油藏工程动态方法研究井点剩余油分布。通过分层系及分小层计算单井和单元的剩余油饱和度、剩余油可采储量等指标,实现分小层的井点及平面上剩余油分布研究。通过层内划分韵律段,计算各韵律段的剩余油可采储量,实现层内剩余油分布研究。软件系统简便易行、计算结果可靠,特别适宜于矿场操作,能较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聚合物驱后宏观和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物理模拟、数值模拟、测井解释、检查井取心分析等方法,对多层非均质砂岩油田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宏观和微观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中等渗透率厚油层是聚合物驱后剩余油主要潜力所在。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提出了继续挖潜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油油管电加热技术在高凝油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利用油管和套管作为发热体直接加热油管内原油的方法.电能由三相配电变压器经AC DC AC逆变电路输出传送到油管,经油管下部的油套管接触器连接到套管,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利用油管做热源体,将电能转化成热能直接加热井筒内的液体.该方法可以有效解决电网扰动和高凝油开采油管结蜡问题.  相似文献   

18.
船用燃料油的调和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渣油、乙烯焦油、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调和制备船用燃料油。考察了调和比、温度、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调和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渣油)/m(乙烯焦油) =1∶1.25和m(渣油)/m(页岩油)=1∶1.00时,得到的调和油不但黏度指标达到180#船舶燃料油产品要求,而且闪点和稳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当添加HLB值为12且以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时,调和油的黏度显著降低。复配表面活性剂添加质量分数为0.3%时, 黏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9.
安徽某变电站#1主变储油柜油位指针偏高,通过分析金属波纹式储油柜进行体积补偿的工作原理,找出故障原因并及时排除故障,确保主变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20.
海上溢油数学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上溢油,对海洋环境影响很大,通过对油膜扩散理论的研究,提出了考虑油膜蒸发、油膜乳化影响的油膜扩展、扩散、迁移和衰减的海上溢油模式,结合水动力数学模型,建立了在潮汐、风浪作用下油膜运动的海上溢油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对大亚湾海区油码头瞬时溢油事故后的影响范围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溢油后油膜运动的几种基本情况,比较了工程控制措施前后溢油的影响范围,给出了溢油污染区域的几个主要特征量,在大亚湾水域的海上溢油模拟中得到室内实验和示踪物扩散实测资料的验证,为应付海上突发溢油事故对海湾的污染治理和环境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