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州建设》2014,(11):60-61
当中国城市的规模达到450万人、人口密度达到约8000人/平方公里时,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面影响不再显现,“城市中国计划”称之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拐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而与此相较,上述拐点并没有出现在国际案例的发展路径上。国际领先城市在利用高人口密度带来的经济优势的同时,仍能维持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及高效的资源分配利用。  相似文献   

2.
陶杰 《住宅科技》1998,(7):40-41
曾几何时,“郊区化运动”只是教科书中一个描述遥远地域城市变迁的专业词汇,而现在在中国的部分地区,“郊区化现象”已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中国经济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的改善,城市建设的规模举世瞩目。本文旨在分析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郊区化现象”的社会背景,并结合欧美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分析“郊区化现象”在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势。豆“郊区化现象”的社会背景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居民对理想…  相似文献   

3.
罗争光 《中州建设》2011,(20):61-61
日前,上海常住人口超过2220万的消息广受关注。与上海类似,北京常住人口规模2010年已接近2000万,广州实际人口也已超过1400万。不断攀升的人口规模带来的城市承载压力,让治理“城市病”受到普遍关注。部分院士专家指出,以扩大规模来应对城市化进程的简单做法已经被证明不可行,要建设宜居城市需学会从“摊大饼”向“分小饼”转变,使城市发展走向“中心减压、分散集聚”的生态规划之路。  相似文献   

4.
《中州建设》2012,(6):54-55
中国正在进行全世界最大规模人口的城市化,但是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被商业逐利价值观左右,出现大量“城市病”。“睡城模式”植入到中国的城市化中,实际上是一种“反城市化”,变成了全面“郊区化”。  相似文献   

5.
随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人口和产业迅速向城市聚集,城市的规模和数量持续扩大。当城市管理的发展速度与这种扩大不相符时.将导致若干社会问题。本文针对中国特色的城市管理问题,分别从城市规划科学化,内部政府治理结构合理化、外部法制保障明确化.市民参与制度化以及建设“特色型”城市持续化等方面,梳理出中国城市管理的问题及其可行性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模与“城市病”思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由外来流动人口膨胀导致的大城市规模扩张不是引致城市犯罪率上升的本质原因;城市失业率的空间分布与城市规模呈逆相关关系;城市交通问题与城市规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固定不变的因果联系;郊区小城镇及农村小城镇的环境污染程度已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因此,要客观分析“城市病”产生的深层原因,不能单纯地归咎于城市规模过大。  相似文献   

7.
刘冰  张扬 《建筑与环境》2009,3(6):46-48
在中国城市化急速发展,城市面临规模激增、环境恶化、特色消退、这种危机的时刻,一系列强调生态、环境、文化的新概念被引进城市,像“生态城市”、“风土城市”等等,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城市发展解开了新的篇章。风水理论在摒弃了迷信色彩的成分后,对于当代城市设计呈现给我们的是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人居环境建设亟待全面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提出了“控制大城市,多搞小城镇”;“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等一系列城镇发展方针。这些发展方针从维护中国社会稳定和改善人居环境的良好愿望提出的,对我国小城镇的发展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用兴利”、“惠而不费”的思想是中华文明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档次越提越高,问题也就随之出现在我们眼前:黑夜里五彩斑斓的霓虹灯经常跟太阳较上劲了;外国的草到中国便成稀世珍宝了;偌大的广场都可以跑马拉松了……人均资源严重紧缺的中国,能否承受住这样奢糜的铺张?“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战略国策如何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现在,城市的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经严峻、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了。  相似文献   

10.
合作博弈:入世后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逐渐成为利益主体,城市之间必然形成竞争机制结构。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区域”到“城市区域”,是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无论中国还是世界都是如此。伴随着这一巨变的是城市之间竞争结构与博弈模式的巨变;从城市之间的城市竞争阶段到合作博异的“城市区域竞合”阶段、“城市区域一体化”阶段,显示着“城市竞合区域”的形成以及城市在合作博异中分享区域利益的趋势。城市经营阶段的推进,是中国城市发展的结构性因素,历经中国城市发展乃至中国现代化关键时期的60年。  相似文献   

11.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日新月异,已形成规模庞大、错综复杂的地下自来水给水管网。北京市自来水集团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城市供水行业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数字供水”工程,作为“数字供水”工程的一部分,我们于2002年开始筹备建立《北京市市区配水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已于2005年11月验收通过,现已正式运行,在管网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新造城运动”。神州城镇,不论大小,无一例外。地球上任何城市的改变,原本都是一种线性的渐变。除非经历了战争的浩劫。但战争迫使城市变化的规模总还有限。决不像中国当今的“新造城运动”这样的普遍、坚决、彻底,铺天盖地。因而,这是中国城市史,乃至世界城市史上空前而浩瀚的一次堪称奇迹的变革。中国城市人的生活因此全面的更新。 这场“新造城运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伴随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作为城市公害的生活垃圾的发生量也在加大。“垃圾大军”一步步地包围着城市,“垃圾之困”成为一种流行的“城市病”。现实中,人人都在制造垃圾,人人又都不例外地讨厌垃圾。处理好城市生活垃圾、避免由其带来的污染,巳成为每座城市都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伴随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发展以及人防工程平战结合的构想,大都市建造广场下地下建筑日趋见多,“地下一条街”、“地下超市”、“地下购物广场”等等应运而生,地下建筑的规模亦越来越大。由于广场地下建筑没有地上建筑,层数少而占地面积大,其主体结构施工必然与一般建筑施工有所不同。笔者就大连某广场地下商城项目为例,对广场地下建筑施工的特点谈几点体会,以供同行在同类工程施工中借鉴。  相似文献   

15.
来不及感慨,来不及回味,我们已置身这个急剧变迁的时代。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城市化和大规模城市建设如大潮涌动,涤荡着原本根深蒂固的社会和地域结构。人类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造城运动”遽然登场。  相似文献   

16.
高继德  张萍 《城市煤气》2011,(12):40-40
2011年10月26日,由中国昆仑能源公司投资、青海油田公司建设运营管理的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昆仑能源西藏城市燃气工程投产典礼在美丽的“日光城”拉萨举行。  相似文献   

17.
3月留声     
《城乡建设》2005,(4):59-59
曾培炎:继续整顿违规开发区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园林学会副理事长刘秀晨:警惕盲目扩大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谭庆琏:营造普通老百姓居住乐园,以“安全、耐用、经济、适用、美观”以及“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来指导当前中国的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厨卫》2005,(1):96-97
2002年前,全中国城市居民每100人中知道“雅鼎”的一个没有;2004年,全中国城市居民每100人中至少有50个人以上知道“雅鼎”。2001年7月18日以50万元借款创办的雅鼎,短短三年,资产规模急剧增长100多倍,并且负债为零,这在传统卫浴制造行业里可谓奇迹。那么,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呢?日前,记者再次走访了雅鼎。  相似文献   

19.
张帆  江慧 《中州建设》2005,(9):56-56
山水城市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1990年提出来的。他曾谈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钱学森主张的“山水城市”并不是园林城市,他不同意以修园林的方式来替代“山水城市”的提法,而是提倡将自然、建筑和城市协调、自然地结合起来。钱学森的“山水城市”概念体现着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有极大的包容性,是对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未来5年,中国国资体系将面临大洗牌。中央级国企可能从159家缩减至30~50家,地方级国企总数也将不超过1000家。”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在2008年5月18日开幕的“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上透露了这一消息。国家资本大量投放是中国国企运行的最大特点,“不愁资金来源”的优势令很多国企陷入了“拿得多、给得少”的尴尬局面,不少高能耗、低效益的国企单位更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后进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