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质":本质,指内容. "文":文采,指形式. 本质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胜过质地就会显得浮华虚夸.质地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孔子的这一段关于"文"与"质"的论述,原意是指君子人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仪表应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豕"指野猪,"彘"指被饲养用来祭祀的野猪,"猪"指饲养而供食用的家猪."猪"字,从豕者声.从"者"声的字往往有"止"义.猪所以得名为"猪",是因为驯养的家猪爱睡不爱动.由于偏旁"豕"和"犭"可以互换,"猪"就逐渐被"猪"取代.  相似文献   

3.
"房"最早是一个处所名词,<说文户部>:"房,室在旁也.""房"在文献中最早出现时也是表示"室"和房屋,唐时"房"已有"家族的分支"之义,这时的"房"已经在本义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义项,不仅指物,还可以指人,词义有了初步的虚化,而义项的增加过程其实也是不断虚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七年级评议课本中选有<论语>六则,其中有一则这样的: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本人多次教学,其中对"敏而好学"的解释均是参照教学用书和其他辅导资料上的翻译教给学生:"敏,聪慧","敏而好学"即"聪慧而又爱好学习".  相似文献   

5.
早在五十年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创始者们就开始在戏曲舞蹈中探寻、摸索着从内涵到外延都真正符合舞蹈艺术本体概念的中国古典舞真迹."身韵"为中国古典舞剧目提供了丰富的动作语汇,它的出现成就了中国古典舞剧目的高度发展.随着"身韵"的不断完善,出现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古典舞剧目,逐渐拓宽了古典舞的发展空间,使得古典舞在舞蹈史上画下了精彩的一笔.本文以"身韵"为主线,论述了古典舞中"身韵"元素的起源和发展,他对古典舞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有其独具特色的占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和时代塑造的含蓄、幽深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朗读是第一位"的理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占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7.
鉴于大量期刊论文的发表带来了相应责任归属的问题,总结了作者及编辑对"文贵自负"的理解误区及"文责自负"观点带来的社会影响,阐述了对"文责自负"的理解,以及作者和编辑各自在文章发表中应尽的责任及义务.  相似文献   

8.
<老子>一书,体道高妙,历来为前贤所称颂;<老子>一书,状道亦高妙,前贤却鲜有提及.孔子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为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论道之作,<老子>言之有文,可谓信而有征.因此,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发掘<老子>"言之有文"的文章学价值,必然会促进我们对<老子>文学史意义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举证梦窗词中对北宋诸名家特别是苏轼作品"今典"的隐括,这种独特的同时代文学的互文性关系,颠覆了读者欣赏的思维惯性,也因此成为理解梦窗词的特别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从早期的"巴彻斯特小说系列"到中后期的"帕里赛小说系列",作为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的特罗洛普小说中的人物尽管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有着同样的获得他者认可的人生目标."获得他者认可"正是心理学家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中个体的欲望之所指,"他者"代指的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制度.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社会有两大最重要的"他者",其一是男性必须具有的"新绅士精神",另一个是女性必须承担的"家中的天使"的职责.纵观特罗洛普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们,他们的欲望实现方式正是由这一"他者"所决定.可以说特罗洛普作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社会性,通过人物塑造,他的小说世界成为一幅展现维多利亚时期社会与文化方方面面的广阔画卷.  相似文献   

11.
公示语翻译中的"中式英语"现象较普遍.究其原因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内因指的是译者的语言文化修养,它是形成"中式英语"的直接原因.外部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疏于管理、不重视此项翻译工作、投入少等方面.为了保证对外宣传的良好效果,我们有必要厘清"中式英语"产生的这诸多原因,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来克服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本体例、艺术特色、审美追求、思想旨趣、情感表达、精神品质等方面比较赏析徐霞客<游黄山日记前、后>与钱谦益<黄山游记九篇>.二家之文实各得千秋气象,难言轩轾.然若以境界观之,盖牧斋之文,借山水以寄情,托林木而言志也,其文之林石草木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也;而霞客之文,以自为之笔,状自然之貌,写自得之见,抒自由之情,成自在之趣,无我之境也.  相似文献   

13.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是老子思想的精髓.老子所倡导的自然无为、柔弱无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一书中.老子的"无为"是指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万事万物自由地发展,最后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目前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人的居地,并非夏后代之居;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有夏之居就是夏后代之居.本文认为,从<逸周书·度邑篇>的文法和考古资料视之,<逸周书·度邑篇>中的"有夏之居"都应该指夏人之居,而非周人的自称.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动词名化"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认为汉语中的动词名化有"自指"和"转指"之分,其中动词转指名词有"有标记和无标记"两种情况。对构词层面的动词名化进行深入考察,并对其标记问题重新梳理。在现代汉语动词名化的系统中,动词转指名词是有标记的,可分为"形式标记"和"结构标记","自指"才是真正的无标记。  相似文献   

16.
家训文化在中国具有漫长而悠久的历史.严格地讲,家训有古今两个层面上的定义:今人所说的家训泛指家庭(族)中长辈对晚辈的教诲,具有多种表现形式,直接起源于家庭产生后亲人之间的口耳相授生产、生活技能的实践;古代的"家训",是家长以"训"这一文体形式来教育子弟,文字是其唯一的形式,直接起源于周代文王训子的<保训>.以现代意义的家训定义而言,宋代的确是中国家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时期.从家训的文体表现形式看,有韵的家训是以诗、词、歌、赋等形式来教育子弟;无韵的家训是以"训"、"铭"、"箴"、"戒"、"规"等散文体形式来训诫子弟.从宋代家训的文体形式中我们可以更完整地把握家训这一文化现象,厘清"家训"的起源.  相似文献   

17.
条件句的概率进路是指人们把条件句的概率看作相应的条件概率,学界通常把这种思想称为"亚当斯论题".学界对这个预设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围绕着"平凡结果"和"亚当斯论题"展开了激烈地论争.其实,这种条件句预设是存在问题的,对其进行进一步精致分析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韩愈文集中时常出现"传曰"、"经曰"式样的引文标识.盖韩氏称"经"者如<书>、<易>、<春秋)、<仪礼>等皆先秦之原典,这与韩愈复古崇经有关系.唐代官方列<左传>等<春秋>三传入经,务实而已,<春秋>之书若无三传配之,不可晓明,经传合一自汉代就如此,故<春秋>三传称经不甚奇怪.  相似文献   

19.
唇音字"开合混切"解释的困难,是研究反切行为和反切规律的最主要障碍之一.问题得不到解释,反切的研究就会多出很多"例外".为此,本文以宋跋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反切为材料,从三个角度观察、检测唇音字的开合,得知:唇音字在属性上实有开合之分,以目前的标准衡量,唇音字与其切下字开合一致的约占87%;牙喉舌齿音与其唇音切下字开合一致的占77.2%;唇音切上字,被切字合一定用合,被切字开则可开可合,但用开口最多的是三等字,最少的是一等字,用字开合受洪细轻重的影响.唇音字开合"混切"的原因:一是反切时代到韵图时代开合存在演变,有的反切本来一致的,以韵图标准衡量却不一致;二是反切时代主要元音为圆唇元音的韵,其唇牙喉音做切上字,具有合口的作用,其唇音具有合口的属性,切合口字本来和谐;而在韵图时代这些韵有的被列入开口,以至认为反切开合"混切",或是后人归诸"独韵",不论开合.上述两条都不是反切行为的问题,不能成为唇音不分开合的理由.按上述标准,唇音字与其切下字开合一致的,占97%.三是在二三等韵中唇音开口与牙喉音合口具有规律性的对应,原因有:牙喉音切上字的合口或圆唇元音会"顺同化"唇音开口切下字;二等韵介音容易消减唇牙喉合口成分.切上字也与被切字的开合有关;除了开合属性,洪细、轻重也对切上字有不同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上海小校场年画区别于其他地区年画的一大特色,就是对于晚清这个裂变时代移风易俗的忠实反映,尤其是对那些晚近出现的新奇事物的细腻描摹,让人有大开眼界之感.上海小校场"文仪斋"出品的这幅<西国车利尼大马戏空中悬绳大战>,便是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