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质":本质,指内容. "文":文采,指形式. 本质胜过文采就会显得粗俗野蛮;文采胜过质地就会显得浮华虚夸.质地和文采配合适当,这才是个君子. 孔子的这一段关于"文"与"质"的论述,原意是指君子人格的内在品质与外在仪表应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既是学校教育对象,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生干部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仁"是做人的基础,孔子"仁"的思想申提出了"恭、宽、信、敏、惠"五种做人的品德修养.那么重视在学生干部中加强对这五条行为准则的理解与实践,对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及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既是学校教育对象,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学生干部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仁"是做人的基础,孔子"仁"的思想申提出了"恭、宽、信、敏、惠"五种做人的品德修养.那么重视在学生干部中加强对这五条行为准则的理解与实践,对当代高校学生干部素质的培养及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乐-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5.
早读课前,学生丹丹到办公室找我,她说刚刚在班上捡到了钱,说着便将捡到的钱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低头一看,是两张五十元的.我心想:这好办,我去班里一问不就明白了.于是,我表扬了丹丹并让她先回教室,可是丹丹迟疑了一会儿,欲言又止.我奇怪了,问她:"还有事吗?"她告诉我刚捡到钱时,她已经在班上问过了."难道没人认领?"我更奇怪了."不是."她摇摇头,"是两个人都丢了一百块,而且都说是两个五十的,我一时没办法所以才上交的.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随着教育的深入发展,课堂活动的"生成性"和"随机性"使得课堂提问表现出很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因此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也就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李政道教授也说过:"我们学习知识,目的是要做'学问',学习,就是学习问问题,学习怎样问问题."两位科学家无疑想说明同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断地提出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基抽.从静态讲,"仁"是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从动态讲,"仁"就是怎样做人.具体讲,"仁"的含义可从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9.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云:"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现,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①寥寥数语,就十分简洁而又高度概括了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即"兴")、认识功能(即"观")、社会交往与心灵沟通的功能(即"群"与"怨").其实,词也具备这些功能,只是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所以笔者拟借苏轼词来阐释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本文将从分析语文教学中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论,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仁、智的精神赞美,是一种典型的山水比德观念.目前学术界习惯于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庄子的逍遥虚静思想作为山水艺术的思想根源,实际上除此之外,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也是中国山水艺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本文探讨孔子的山水比德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山水艺术及理论的影响.孔子的山水比德及仁知之乐思想和老庄的道法自然及天地大美思想共同组成了我国山水艺术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诗论思想散布在<文心雕龙>对诗体的各种论述当中.<明诗>篇对诗的含义进行了界定--"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这是刘勰诗论的核心内容.现在通行的观点把"持人情性"理解为讲诗的政治教化作用而非诗的含义,既没有把握<文心雕龙>文体论的独特论说方式,也没有将刘勰诗论和其"标自然为宗"的文学观相结合,因而造成了误读.刘勰不仅用诗"持人情性"的新观点重申了自己的"自然"文学观,还对孔子"思无邪"思想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秦、汉两代都是大一统的帝国,"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的主旋律."[1]有"汉代孔子"之称的董仲舒,提出以"六经"为行为准则,高举"崇儒更化"的旗帜,在<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此思想体系正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发展的要求."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天人感应的目的论,杂以阴阳五行说;以儒家宗法为中心,提出‘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2]本文就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春秋繁露>[3]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14.
当代<混沌学>里有个著名的理论:在非洲沙漠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一月后会在太平洋上空引发一场大风暴.<礼记>中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这意思是说:初始条件的丝毫差异,会带来以后的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一个人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是童年至青年间.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发现:"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蕴藏着某种才能的素质.这些素质如同火药,要有火花来点燃它们."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说:"回想自己的成长,就像大树的年轮一样,始终围绕着童年的圆心."有位哲人又说:"兴趣显示着最初出现的能力."这里,"兴趣"的发现显然至关重要."兴趣"就像是"蝴蝶扇动翅膀".  相似文献   

15.
走进周群的博客,随手一点,一个标题便在瞬间吸住了我的目光--<把日子过成童话>,里面写道:"那天,我读到梅子涵老师的一段话:‘童话,很像一个太阳,让整个人类都有了长大和生活的光亮.童话牵着日子的手,生活就很像童话了.'我清楚地知道,现实生活里没有南瓜车、水晶鞋,没有蜘蛛夏洛和小猪威尔伯,也没有小王子,可我很喜欢梅老师这两句话的意思,于是我就想,我应该把我的日子过成童话."  相似文献   

16.
"花为什么会开?"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阳."另一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谁最漂亮!"第四个学生说:"她想看看小朋友会不会把它摘走."第五个学生说:"她也长着耳朵,她想听听小朋友们唱歌."突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了句:"老师,您说呢?"我想了想说:"花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我原来准备的答案是:"花开了,是因为春天来了."可听到孩子们充满稚气的回答后,我放弃了准备好的答案.当时我想,这样处理有我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不惜放弃自己原来的"标准答案",而保护学生们充满个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七年级评议课本中选有<论语>六则,其中有一则这样的:子贡问日:"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本人多次教学,其中对"敏而好学"的解释均是参照教学用书和其他辅导资料上的翻译教给学生:"敏,聪慧","敏而好学"即"聪慧而又爱好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一) 班长向我报告:单元测验试卷发下来之后,孙言强同学一看成绩就哭了.孙言强是个学习成绩不错、自尊心强的孩子,这次考试有好几道题做错了,感觉大受挫折,伤心不已.班里好多同学都劝孙言强"想开一点",可是越劝孙言强越伤心.同学们都没了办法,只好请老师开导一下孙言强. 我把孙言强领到办公室,问:"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吗?" 孙言强抹了一把眼泪,哽咽着回答:"叫孙……言……言……强."  相似文献   

19.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基础 早在2500年前,孔子在教学实践中就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甚至"班级授课制"的创始人夸美纽斯也认为"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据<左传·襄公十五年>记载:"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这段话的意思是: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献给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我让懂玉的人看了,他说这是块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若是我收了你的这块玉,我就没宝了,你把玉送给我,你也没宝了,不如你我各自留着自己的宝.玉在传统文化中是重量级的宝物,子罕面对一块宝玉,却丝毫不动心,视"不贪"为"宝",难能可贵.从此不贪被视为一种美德而广为传诵.不贪为宝成了一句成语,在历史上时时被提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