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诗歌体裁,与传统自然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诗歌从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全面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精神生态,其主题特征表现为强调生态整体观、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批判和生态预警,以及对人类家园意识或位置感等精神状况的深层关注.为此,梳理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以期把握当代生态诗歌的思想脉络和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2.
从古希腊至20世纪初,西方意识形态一直是由逻各斯中心主义以及由此派生的二元对立存在论所主导.人们习惯于用二元对立存在的思维模式和心理常态来看待世界,规范社会,因而使得"主-客"二元对立观念无处不在.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福克纳透过<八月之光>的光谱照显出了美国旧南方社会机体里一切弊病的深层病灶及其"病原体"--逻各斯中心主义及其衍生而来的白人至上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在社会成员之间所形成的不同形态的"主-客"群体结构对峙,动摇了逻各斯中心主义千年堡垒的根基,为西方文坛和思想文化领域构筑起了一幢人文主义的宏伟大厦.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北美并迅速向世界扩展的批判浪潮.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重新审视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树立自然在文学中的地位.尤瑟纳尔是20世纪70年代后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她的大气、沧桑感、丰厚的历史知识和深邃的思想境界,对永恒价值的不懈追求和对艺术的真诚推崇使她备受法国、欧洲和北关读者的喜爱.以往的对她作品的分析大多是从她的历史观、时空观、没落感、怀疑主义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着手,而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这位有着深厚生态意识的作家的作品进行解读:对工业文明社会的批判、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向往、从生态伦理的角度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和对生存体的尊重充斥着小说的字里行间.让我们看到了这位对人类终极命运关怀的作家,还具有对自然生灵的平等观念和对它们价值肯定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成为自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社会生活中最为响亮的主题词之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和迫切要求.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积极扬弃和超越,它要求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实现"人一一自然一一社会"的和谐共生.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形成及其内涵分析入手,试图从加强生态明意识、完善环境法制、发展生态产业和加强全民参与等方面,来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入手,提出作品<指环王>在战争与生态危机,以至导致环境恶化的主题下,剖析人类中心主义的恶本源,嗔怪人类忘本,践踏了土地这个地球家园,遗忘了对土地的爱惜和尊敬.违背这个根本,人类的文化行为就可能使人类自身失去安身立命的家园.该作品中的"生态位"即:人类如果不及时思考自身的存在和行为,就会遭遇并自己承担双重的毁灭性的后果.这个主题与同时代的生态批评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的思想走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经典小说<蝇王>,重新阐释戈尔丁的海岛文学实验.有别于以往的海岛叙事,戈尔丁关注海岛的命运,传递了强烈的生态关怀.然而长期以来,小说中"在场"的海岛遭受忽略,或是被视为"荒岛",这无疑归咎为"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无意识"的作祟.借由海岛文学实验,小说<蝇王>以生态寓言的形式,清晰地呈现了澳视生态责任的危害,要求反思和重构人类自身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非洲中心主义的中心是:人类的文明起源于非洲,而并非来自于欧洲,非洲大陆并不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地方,而埃及文明则是属于非洲的,是黑色的.非洲中心主义的目的并不是反白人,反欧洲中心论,而是一种非洲意识,非洲人民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作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流派,动物解放论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中,提出了动物拥有和人一样的享有道德关怀的权利.动物解放论敲响了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大钟,但这个理论有其内在的缺陷,尽管如此,它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把道德关怀范围从人类道德规范扩展到生命和生物圈乃至整个自然界,它以崭新的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为拓展人类的伦理思维视野、推进伦理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生态文明的构建有着很好的启示和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林业是指依据生态工程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林业系统.生态林业建设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林业生态建设的概念、林业生态工程的适用方法与措施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林业生态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韦努蒂及后殖民翻译理论,将归化翻译等同于民族中心主义,但这样的观念并未得到中西伊斯兰翻译史的普遍支持.中西伊斯兰翻译的实践说明,只有在单一而又狭隘的文化认同的支配下,归化翻译才会导致民族中心主义,而双重文化认同则不会.所以,在对归化翻译的认识上,要注意避免将归化翻译的实质与归化翻译的效用相混淆,对于前者应从翻译方法的角度来看,而对于后者则应联系现实的文化关系来看.  相似文献   

12.
"生态设计"是包括生态规划、生态景观、生态建筑、生态能源利用等范围内的工程技术设计实施概念.从广义上说,是生态学思想和工程设计的结合,它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本文主要对单体建筑设计中的生态设计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对相关设计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和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了中国目前由城市化带来的城乡景观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乡村景观生态问题突出自然、半自然景观的退化造成生态平衡失调,景观格局混乱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新旧景观不协调造成乡土特色消失,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及污染严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城市景观生态问题强调区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得生态功能下降、具有重要价值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遭到破坏、城市绿色空间不断减少造成景观破碎度增加、城市布局缺乏规划引发空间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出乡村景观生态问题的解决应注重景观生态规划、调整布局,以整体性原则协调区域综合发展,有效协调各种矛盾,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力度,开展生态网络建设;城市景观生态优化应着重于合理规划景观结构比例,建立合理的景观格局,并有效地建设城市绿地,调控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十八大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感动,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生态文明的含义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主义"为核心内容,研究低碳经济的生态伦理思想,培养人们的低碳经济意识,实现人类生存意义的重新定位,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形成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习惯和伦理规则;低碳经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本质要求,决定了其生态伦理思想必然以人性论和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的悄然兴起,预示着21世纪"生态时代"的到来.同时,它也给人类学习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视角.用整体、适应、多样的生态学习观来审视儿童的学习,给我们的教育实践带来了多方面的启示:关注儿童积极取向,提供经历学习的整体过程;回归儿童生活世界,创设弹性变化的问题情境;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建立合作对话的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普列姆昌德的深受印度传统文明的影响,其作品具有丰富的生态主义基因.他认为人与动物是朋友的关系,具有平等的地位:在构建"栖居的家因"时以浓厚的地方意识为支撑;同时恒河作为印度的母亲,成为了人与自然亲缘关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森林观是我国人民在认识、改造、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孕育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季节节律观,是对我国古代生态环境理念和传统森林观的高度概括与理论升华.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森林观对弘扬我国古代人民热爱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传统生态理念与生态价值观,推进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它是一种全新的文明观,在确认人类发展权利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自然环境的变化,保证自然界的长期、持续合理开发利用,实现生态系统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