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钱敏 《治淮》2006,(11):3-4
经过五年精心建设,千里淮河又矗立起一座治淮丰碑——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了!从此改变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昭示着沿淮人民的夙愿和几代治淮人的“世纪梦想”变成现实。这为当前如火如荼的治淮高潮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我们加快治淮建设增添了必胜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千里淮河一眼收”,这是首都人民最近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观看“千里淮河摄影展览”后的题词,也是对183幅展览作品的中肯的评价。从祖国腹地流径的长江、黄河、淮河和贯穿南北大动脉的运河,已经有《话说长江》、《话说运河》、《黄河》等电视连续片向我国和世界人民播映了,人们从电视片可真实地看  相似文献   

3.
1992年4月26日,碧空万里,春色宜人,在蚌埠淮河公路大桥与京沪线淮河铁路大桥之间,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早已久违了的“战争之神”又一次挟风裹电,隆隆降临;在淮河以南地区遭“我军”重创后的某“敌军”第15军团残部,正沿固镇、宿县、怀远、陈集等地向北溃逃,以汇入敌16军团固守徐州。为保障敌主力北逃,其610步兵旅及537步兵旅残部正龟缩在淮河北岸炸桥断路,陈雷设障,企图依托淮河水流迟滞我大军乘胜追击。时间就是胜利!我某集团军参谋长季崇武  相似文献   

4.
大禹魂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大禹治水推崇倍至,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赞不绝口。然而,在淮河流域的这块土地上,无数普通的治淮人以他们的一腔热血,一片深情。写下了无数个当今“大禹”的故事。这里,笔者撷取治淮长河中的几朵浪花,献给为治理淮河作出奉献的人们。一个没有留姓名的治淮人 50年代初,江苏沿淮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数十万水利大军奔赴淮河,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5.
段红东 《治淮》1999,(12):3-4
淮河历史渊源悠久,3000多年前,在 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出现 了“淮”字。历史上的淮河与长江、黄河、 济水齐名并称“四读”,河槽深广,海潮可 达江苏盱眙县,独流入海。“走千走万, 不如淮河两岸”是当时淮河流域社会安 定、生活富足的真实总结。但黄河夺淮 后,打乱了淮河水系,彻底淤废了淮河入 海尾闾,洪涝旱灾害日趋频繁,尽管历史 上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过不少治理主 张,但淮河仍然千疮百孔,景状依旧。直 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使得淮河逐渐 旧貌变新颜。然而,洪泽湖及其下游的 防洪能力偏低,仍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及 环境发展的要求,开辟入海水道就显得  相似文献   

6.
千里淮河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然而,历史上淮河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50年,淮河洪水泛滥,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举,毅然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毛泽东主席豪迈写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第一次治淮高潮取得了巨大成就。1991年大水一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和关怀下,掀起了第二次治淮高潮。作为治淮重点项目  相似文献   

7.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清清的淮河水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文明,滋润原野,孕育丰收。淮河以她博大的胸怀和母亲般的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淮河儿女。为了使淮河更好地造福人类,新中国成立后,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淮河流域人民经过40多年的艰苦治理,已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防洪、排涝、灌溉、航运、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然而就在淮河水利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人类在文明社会进程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使清清的淮河水  相似文献   

8.
一、流域概况 淮河,在黄河和长江之间,是一条源远流长的古老河流,它的尾闾经江苏盱眙、淮阴、涟水,到云梯关独流入海。自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带来了淮河水系的巨大变化,致使河道淤浅,水系紊乱,洪水排泄不畅,出海口淤废,把千里淮河“挤”得只能向长江求援。从此,一条本来有自己单独入海口的河流,变成了长江的支流。其流域亦一分为二,成为今日的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相似文献   

9.
院长致词     
《治淮》2011,(8):F0002-F0002
千里淮河,滚滚东去。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高强  周健  王立海 《治淮》2002,(8):29-30
地处豫鄂边区、桐柏山腹地的河南省桐柏县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是千里淮河的发源地。自然特点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境内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近年来,该县坚持“预防为主,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综合防治,注重效益”的水保工作方针和“宜粮则  相似文献   

11.
美哉,洪泽湖     
在我国辽阔的苏北黄淮冲积平原上,有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泊,她的形状好似一只昂首欲翔的天鹅,这就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洪泽湖面积约2,590平方公里,它上接浩荡东流的淮河,下连万里长江,东注黄海之滨。洪泽湖原系淮河故道所经之地。古时,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由于长江、淮河和黄河这三条奔腾不息,一泄千里的巨川大江所挟带的大量泥沙和海岸推移,这里便逐渐形成了一个内陆浅湖,也叫“泻湖”。历经沧桑的淮河不断向东伸展,经过凹凸程度不同的地面,又形成了破釜涧、  相似文献   

12.
一谈到防汛,人们脑海里马上会出现一幅惊涛骇浪、人声鼎沸、异常紧张的场面。然而,在淮河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公室见到的却是一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场面。 在汛期,每当淮河流域出现暴雨,流域各地的雨量站、水位站、水文站向各省发出的报汛电报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淮河防汛信息传输系统”源源不断地进入淮委防汛办公室,同时“淮河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各地的遥测站探  相似文献   

13.
高强  张莎 《治淮》2002,(5):41-42
地处千里淮河源头的河南省桐柏县,把发展和培育水保庄园作为加快“四荒”治理、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的一项战略措施常抓不懈,既盘  相似文献   

14.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每当想起这句民间对淮河的赞誉,亲身经历今年淮河防汛抗洪的江苏水利人,心里总是充满着一种冲动:抓住机遇,以新思路科学筹划好新一轮治淮,勾画江苏治淮新蓝图。 洪水犹如一面镜子,是一次人水关系的真实反映。人们在无数次尝到洪水对人的威胁之后,总在认识洪水发生的新规律,寻找对付洪水的新办  相似文献   

15.
黄祖玮  王戈军 《治淮》1989,(4):11-13
南湾水库是治淮初期河南省兴建的大型水库工程,座落在信阳市西郊淮河支流浉河上。34年来,在防洪、灌溉、发电、养鱼、航运和城市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是镶嵌在淮河上游、中州大地上一颗绚丽的明珠。艰苦创业的“南湾人”  相似文献   

16.
千里淮河发源于中原,是一条古老的河流,它与秦岭携手构成我国南北气候的分水岭。淮河流域如一只巨掌,托起江淮中原这片沃土。“江淮熟,天下足”,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大,人口密度高,人水争地矛盾历来突出,在历史的不断发展演进中,淮河的命运始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历史上由于黄河的多次侵泗夺淮,淮河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使淮河成为我国水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河流。1938年,民国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在河南花园口炸开黄河大堤,致使黄河再度南泛,淮北平原又遭受巨大灾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首先面临着治淮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17.
汪斌  汪安南 《治淮》1996,(10):6-8
1991年江淮大水后,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决定》,掀起了建国后第二次治理淮河的高潮。“八五”期间,中央、地方加大了治淮投入,治淮水利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淮河治理取得历史性的重大进展,完成了国务院确定的“八五”初见成效的目标。 一、“八五”治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相似文献   

18.
根治淮河的关键是──让淮河直流入海入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0年7月,毛泽东主席作出根治淮河的指示后,从参与最高决策的共和国总理到淮河流域四省领导,从有深厚造诣的大学教授到颇有建树的工程师,经过几十次的研讨、论证,确定了“蓄地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方针。40多年来,人们按照“蓄泄兼筹”的原则,投入巨资,建成了一个包括上淤水库,中游行、蓄洪区,下游人江入海河道的防洪工程体系。但是淮河水灾仍然没有得到根治.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务院决定在今后5年,投资61亿元,完成18项重要骨干工程,以减轻淮河灾难。但这一规划中,治标工程多,治本工程无,对根治淮河作用有限.我…  相似文献   

19.
淮河在霍邱县周集区境内横跨五个乡、二十四个村,长46公里。在沿淮行蓄洪区生活的7万多人,过去受尽了淮河水害之苦。前年十月,赵紫阳总理视察行蓄洪区,提出“弃秋夺午”指示后,周集区和各乡政府立即带领群众改革生产结构。从1985年开始,他们利用淮河河床里大量黄沙资源,办起了五个黄沙厂,组织了30多人,向城乡和工矿区推销黄沙。打捞黄沙一可以增加沿淮人民收入。因为这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户户都能干得起的副业。这里的居民除去汛期和农忙,每年可以捞沙六个月以上。每人每天可以捞沙一方半,收入3元左右。据统计,临水乡有三个村去年捞沙收入达9万多元。全区5个乡年捞沙纯收入16万多  相似文献   

20.
悠悠淮水,挟大山的灵气,裹泥土的馥香,集天地的甘露,滔滔东来,荡涤了千里尘埃,养育了两岸能歌善舞的儿女。凤阳花鼓、怀远花鼓灯、淮北拉魂腔等民间艺术,揉和着凄凉哀婉的小调,在淮河两岸流传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如今的淮河,一展绰约的风姿,她多么需要一首自己的歌。长天淮水迎客来正是榴花火红,杨柳依依的五月,中国音协赴淮河采风组一行6人,从北京、天津、江苏风尘仆仆赶到淮河,开始了为期9天的采风、创作。淮河,这条硕大的五线谱,便缀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