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河方略》是继明代潘季驯所著《河防一览》一书之后,又一部研究治黄的重要文献。清初靳辅(1633~1692年)编著。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任(黄河)河道总督时,正是黄、淮交敝、漕运梗阻之时。经他10余年的治理,黄、淮故道次第修复,漕运大通,治绩卓著。康熙二十年(1681年)冬,玄烨皇帝南巡阅工时,念其治河有功,曾面谕靳辅:俟河道告成之日,纂述治河书,以垂永久。靳辅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完成《治河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治河奏绩  相似文献   

2.
靳辅(1633~1692),清代著名治河大臣,祖籍辽阳(今属辽宁),字紫垣,汉军镶黄旗人。清顺治时为内中书,康熙初自郎中迁内阁学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抚。从十六年(1677年)至二十六年(1687年)间连续10年任河道总督,主持治理黄河、淮河、运河。 明末清初,社会动乱,黄河失控,淮、运俱病,水灾严重。尤其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并涨,奔腾四溃,淹了淮、扬七州县。黄河河道在江苏  相似文献   

3.
正高斌(1683-1755年),字右文,号东轩、高佳氏,满州镶黄旗人,乾隆皇帝慧贤皇贵妃之父。雍正六年(1728年)授广东省布政使,九年迁副河南山东河道总督。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三任江南河道总督,授大学士。高斌对靳辅的治河思想和治河方略有所继承,并进一步完善"分黄助清"的防洪措施。乾隆元年(1736年),河  相似文献   

4.
靳辅(1633~1692),字紫垣,辽阳人。他在清康熙年间任河道总督时,能虚心求教,勤于实践,成为清代治河名臣。在消除河患、改善漕运等方面做出了成就,在发展治河理论、革新治河技术等方面也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5.
靳辅(1633—1692年),字紫垣,辽阳人,隶汉军镶黄旗。他在担任河道总督期间,由于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勤于实践,成为清代杰出的治河名臣。他不仅在消除河患,改善漕运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而且对发展治河理论,革新治河技术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少贡献。一靳辅生活在明末清初,此时黄河已南徙,在苏北清口与淮水、运河交汇,经云梯关流入东大洋。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原因,黄河中下游多次决口,河患异常  相似文献   

6.
<正>陈潢(1637-1688年),字天一(一作天裔),号省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又说为秀水(今嘉兴)人,清代著名的治黄专家。青年时期即关心黄河问题,注重调查研究,曾沿黄河查勘至宁夏地区。他知识渊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怀才不遇。直至康熙十年(1671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与靳辅相识,成为知己,被靳辅聘为幕僚。此后跟随靳辅治理黄河,筹划了一系列的重大工程,成为靳辅治河的得力助手和主要的工程技术专家。其主要著作《河防摘要》、《河防述言》都收在靳辅《治河方略》一书中。  相似文献   

7.
正丁万河水利风景区位于素有"五省通衢"之美誉的徐州,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丁万河西起丁楼与故黄河相通,东至万寨与京杭大运河相连,流域面积达27.5平方公里,是故黄河重要分洪道,承担市区上游废黄河分洪任务,保障着市区的防洪安全。丁万河前身为清朝水线河,康熙十八年,时任河道总督靳辅奉旨主持在大孤山至苏家山建减水石坝,坝下开水线河(今丁万  相似文献   

8.
<正>齐苏勒(?-1729年),字笃之,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清代水利专家。曾主持黄河、运河的治理工作,疏浚河道,修筑堤防,下令严禁占地围垦,鼓励种植苇柳,收到良好效果。雍正元年(1723年),齐苏勒担任河道总督。他一上任就上疏阐述自己的治河理念。他认为治河的关键在于事先防御,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假如等河道濒危泛滥后再去治理,只会劳民伤财,"一丈之险顿成百丈,千金之费糜至万金"。他又认为  相似文献   

9.
也谈黄河夺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决而南流入淮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北徙,史称“夺淮七百年”。本文仅就黄河夺淮的实质及表现、夺淮发展阶段、原因及影响略作剖析,期有所识。 一、夺淮的实质及表现 黄河夺淮是黄河以泥沙侵淤致于淮河河性的变化而呈现阶段性发展的过程,夺淮的最终形成表现为黄河被堤防束导,河道稳定地经流徐、邳、夺淮河清口以下的河段。这时是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杜充决河始南流入淮逾四百年后的明隆庆、万历年间,相应于万恭、潘季驯的治河,可以潘季驯的治河(万历六年三任总河时)为标志。为  相似文献   

10.
齐苏勒(?-1729年),字笃之,纳喇氏,满洲正白旗人.清代水利专家.曾主持黄河、运河的治理工作,疏浚河道,修筑堤防,下令严禁占地围垦,鼓励种植苇柳,收到良好效果. 雍正元年(1723年),齐苏勒担任河道总督.他一上任就上疏阐述自己的治河理念.他认为治河的关键在于事先防御,这样就能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假如等河道濒危泛滥后再去治理,只会劳民伤财,“一丈之险顿成百丈,千金之费糜至万金”.  相似文献   

11.
“去国之臣,心犹在河”。这是我国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在72岁退休时说的一句感人肺腑的话。潘季驯(公元1521年——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湖州乌程人(今浙江湖州吴兴)。嘉靖29年进士,曾任江西、广东、河南等省地方官。从嘉靖44年(公元1565年)45岁起,曾4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淮、运河,前后历时27年,为我国治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四任“总理河道”职务中,以第三次任职时的成绩最为显著。那是在万历6年(公元1578年),黄河和淮河同时决溢,以致黄淮交汇处的清口淤塞,淮河南徙,灾情非常严重。朝廷无计  相似文献   

12.
<正>栗毓美(1778~1840年),字含辉,又字友梅,号朴园,山西浑源州(今山西浑源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东(今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他是一代廉吏,又是一位勇于革新的治河专家,为我国古代水利事业作出过杰出贡献。民间传说中曾有"栗大王"的称谓,是人们对水神的一种敬畏称呼,而这一称谓实际上正是源自善于治水的栗毓美。在黄泛区宁陵县,至今保存着一座  相似文献   

13.
也谈贾鲁治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自金代夺淮入海后,成为整个元代黄河下游的基本流势,河患频繁。元统治者建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远离黄河流域,对河患长时期持消极态度。直到白茅决口威胁到国家经济动脉大运河的安全时,才不得不对河患采取较大规模的整治活动,委任贾鲁治河。贾鲁,河东高平县(今山西高平)人。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贾鲁奉诏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授以银印,带领20万军民,治河堵决。使河复故道,汇淮入海。功成后被破格提升为荣禄大夫、集贤殿大学士。贾鲁治河是我国治黄史上一次著名工役,对后世治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4.
金元两代的黄河及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元两代是黄河南下夺淮,河患严重的一个时期。在二百四十多年间,河道摆动频繁,决溢连年不断,虽然文字记载有不少遗漏,但从仅有史料看,黄河灾害是超越前代的。在治河方面也有新的进展,并出现了贾鲁这一著名的治河人物。本文拟就金、元河道变迁和贾鲁治河等方面,作一概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靳辅、陈潢不仅继承了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思想,而且重视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对河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治河中能系统、动态地把握同题、辨证地处理了筑堤与疏导、合水与分水、清与浊、黄淮运等一系列矛盾;同时在治河中引用流量概念,开治河史中定量分析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正潘季驯(1521-1595年),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曾4次出任总理河道(明代主持治河的最高官员),在明代治河诸臣中是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他负责治理黄河、运河达10年之久,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是明朝末年著名的治河专家。嘉靖44年(1565年),潘季驯首次治河。当年7月,黄河在江苏沛县决口,沛县南北的大运河被泥沙淤塞200余里,灾害空前。潘季驯提出了"开导上源,疏浚下流"的治河方案。此役共开新河140里,修复旧河52里,建筑大堤3万多丈、石堤30里,治河工程取得很大  相似文献   

17.
<正>郭大昌(1742~1815年),字禹修,江苏山阳(今淮安)人,乾隆、嘉庆年间河工,精通堤坝工程,是黄、淮、运治理中的一位传奇性人物。郭大昌出身贫民,秉性刚正不阿,不与贪污成风的河道官员同流合污,深得百姓爱戴,被亲切地称为"老坝工"。1758年,16岁的郭大昌亲眼目睹了百姓因黄河决口而流离失所的惨状,立志做一名与黄河作斗争的治河工。后经人帮忙,进入河库道任贴书。他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工程计算的财务收  相似文献   

18.
正朱之锡(1623~1666年),字盂九,号梅麓,浙江义乌人,清初治河名臣。治理黄河、淮河、运河达十年之久,南北交驰,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卒于任上,年仅44岁。康熙谕赐祭葬。黎民百姓无不称颂其惠政,奉为"河神",沿河立庙,春秋祠祭,并称之为"朱大王"。顺治十五年(1658年),为了治理黄河与运河之交的董口淤塞,时为总督河道的朱之锡亲勘工地,从石碑口往南,别开新河250丈,以接连大河,终使  相似文献   

19.
《问水集》,明代河官刘天和撰。该书叙述了刘天和主持治河的过程以及他的治河理论和方法,是我国明代的一部重要水利专著。刘天和(?—1546年),字养和,明湖广麻城(今湖北麻城)人,曾任湖州知府、兵部侍郎等职。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  相似文献   

20.
潘季驯是明代的治河理论家和实践家,我国治河史上享有盛名的治河人物之一。从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起,到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止,他曾四次主持治河工作将近十年之久,使东奔西突、紊乱已极的黄河,一度出现了河患较少、河道相对稳定的小安局面。特别是他认真总结了前人治河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束水攻沙”和“蓄清刷黄”的治河方略,对清代以来的黄河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