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A洼与B洼为已证实的富生烃洼陷,烃源岩的热史及地温场研究程度差异明显。B洼钻井工作量大,测温数据多,热史研究程度高。A洼勘探程度低,可靠的测温数据少。地温场的分布特征及烃源岩热演化的认识不清,制约了目前的勘探。通过对涠西南A洼的钻井温度数据进行拟合,建立涠西南A洼已钻井的BHT温度的校正经验公式,重建了涠西南A洼的现今地温场,恢复不同区带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表明,A洼地温梯度分布在28.1~40.2℃/km,呈现北低南高,中段高东西段较低的特征;近源及中源构造范围内烃源岩为有效烃源岩;涠洲11-X构造位于油气运移路径上,是A洼下步重点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沉积盆地地热梯度恢复及对比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同时沉积盆地热演化史研究在大陆动力学研究中亦占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是当代地学研究 的前缘课题。中国北方是由不同板块拼合而成的,其构造位置较为重要。发育其上的沉积盆地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演化历史复杂。不同学者先后对不同盆地作过古地温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1-3]。但仍存在着一些古地温研究的空白区,对中国北方沉积盆地整体地热演化史及其规律性的研究则较为薄弱。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西部盆地现今地温场具有冷盆性质^[4],但在地质历史时期地温场状况如何,中国东部和西部地温场的分界在哪里及有何差异,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对油气资源的评价,而且对大陆动力学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多年来,笔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样品分析、资料收集及野外地质工作,对中国北方各盆地地热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发现中生代晚期中国北方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盆地地温场存在明显差异,其盆地发育的构造背景及样式也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3.
呼伦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生油条件十分优越,然而至今尚未对其热演化史进行系统研究。呼伦湖凹陷现今地温梯度为30.7 ℃/km,属于中温型地温场。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呼伦湖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为42~56 ℃/km,大于现今地温梯度值,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呼伦湖凹陷在伊敏组沉积晚期(约90 Ma)达到最高古地温,古近纪-新近纪以来是一个降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含油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应该是呼伦湖凹陷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晚期凹陷发生抬升剥蚀,地层温度降低,烃源岩埋深变浅,生烃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4.
位于南海北缘的珠江口盆地作为中国海洋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利用钻井地热测量数据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古温标反演和拉张盆地模型正演相结合的方法定量揭示了盆地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史,并对比分析了浅水区和深水区构造-热演化的差异及主控因素,总结了不同地热地质条件对油气生成和富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盆地具有"热盆"特征,地温梯度高。地温梯度值的总体变化趋势表现为从浅水区向深水区逐渐增高,与地壳和岩石圈向南减薄趋势一致。珠江口盆地始新世以来经历了两期裂陷拉张作用,其基底热流值表现为幕式升高的特征。浅水区珠一坳陷达到最高古热流的时间相对较早(约为33.9 Ma),而盆地深水区(白云凹陷、荔湾凹陷)裂陷拉张时间可以持续到23 Ma,随后才进入裂后热沉降期,盆地基底热流开始降低。白云凹陷磷灰石裂变径迹(AFT)热史模拟显示晚期约在5 Ma以来存在一期古地温快速增加,这可能与新构造运动有关。此外,由于深水区拉张强度大,加热时间长,陆坡区的白云凹陷最高古热流要高于陆架区的其他凹陷。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的油气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盆地内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逐渐显现。然而,受到钻井测温条件的限制,松辽盆地北部的地温场研究较为薄弱。为此,应用该盆地在石油勘探开发和最新地热调查中所取得的区域地质、钻井、地球物理、岩石物性及盆地热状态等资料,建立了松辽盆地北部的三维地质模型,在热边界条件的限制下利用三维热传递方程进行了区域地温场模拟,并通过与实测钻井测温曲线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1)松辽盆地北部以热传导为主要热传递机制,区域地温场的分布主要受到基底热流、地层热物性及盆地构造格架的控制;(2)在1 km、2 km、3 km深度界面,地温分别介于40~60℃、75~110℃、115~150℃,中央坳陷区内的局部高温区位于大庆长垣及朝阳沟阶地,盆地东部基底隆起区域表现出更高温度;(3)沿近东西向,地温场等值界面呈近层状分布,基底隆起区对应地温等值线高值区,5 km深度地温介于200~225℃;(4)模拟数据与实测数据间存在一定偏差,模型误差可能来自于局部对流活动的存在以及三维地质模型和边界条件的不精确性。结论认为,松辽盆地北部具有形成沉积盆地中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地...  相似文献   

6.
孙淑霞  吴征  秦天我 《石油物探》1996,35(3):38-43,37
热史模拟是盆地模拟的模拟,正反演数值模拟通过不同的路径来恢复盆地热史,而磷灰石-锆石径迹古地温作为一种较可靠的地质温度计提供了新的古地温信息,三者相互比较和验证,有助于正确认识盆地古地温,本文将正,反演数值模拟方法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热演化史的恢复中,并和磷灰石-锆石径迹古地温相互比较和验证,取得了三者近于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塔南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凹陷,但一直以来缺乏对盆地热演化史和油气成藏期次的系统研究.为此,采用多种方法对塔南凹陷近百个地层测温数据和330个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塔南凹陷地层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为典型的传导型地温场特征;早白垩世各组地层沉积时期地温梯度为4.48 ℃/hm~5.37 ℃/hm,均大于现今地温梯度;早白垩世至今,塔南凹陷地温场处在一个降温的过程.同时开展单井热演化史和生排烃史模拟,认为塔南凹陷地层热演化程度定型于伊敏组末期;塔南凹陷主力烃源岩在早白垩世末伊敏组时期开始排烃,但该时期排烃量很小,晚白垩世青元岗组时期(95~70 Ma)开始大量排烃,约占烃源岩总排烃量的85%.结合构造、沉积演化分析,厘定晚白垩世青元岗组为油气排出烃源岩运移至圈闭聚集成藏的关键时期,是塔南凹陷主要油气成藏期次.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0,自引:5,他引:75  
任战利 《石油学报》1996,17(1):17-24
通过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等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结合盆地构造演化史,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热演化史,古生代到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都较低(2.2~3.0℃/100m),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升高到3.3~4.5℃/100m,新生代以来逐渐降低到2.8℃/100m.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锑度低,气源岩热演化程度低.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及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和运移期.新生代以来地温逐渐降低,生气作用减弱或停止.鄂尔多斯盆地内部缺乏断裂,生气高峰期较晚,有利于大气田的保存,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由于孔隙发育又临近主要生气区,应是首选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沉积盆地古地温场与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成藏密切相关(邱楠生,2004),对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寻找有利的生油区是非常重要的。基于银额盆地内相关资料匮乏的现状,我们主要利用镜质组反射率、包裹体测温、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通过古地温梯度法进行研究所热演化史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伦坡拉盆地是西藏地区已发现的最具油气勘探潜力的盆地,勘探前景广阔。为研究该区烃源岩热演化史和油气运聚规律,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单井热演化史模拟、油气运聚模拟及分析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在W1和W2井牛堡组三段下亚段底部识别出厚层的浊积砂体;②始新世末期,受高热流和高地温梯度双重作用的影响,牛堡组二段中亚段烃源岩开始生烃,并一直持续至今,烃源岩的成熟呈现出西早东晚的趋势,期间油气主要在蒋日阿错凹陷和江加错凹陷发生少量运移,并在凹陷内部的隆起带及周缘聚集;③渐新世早期,爬错凹陷发生大规模运移,油气沿优势运移通道向北和向南,并通过断层向上覆地层运移。由此推测,在盆地北部的逆冲推覆带中段和南部冲断隆起带中西段,以及江加错凹陷的东部和爬错凹陷的西部存在10处有利油气聚集带。该研究成果为伦坡拉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深大断裂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纵观我国东部裂谷系中松辽、渤海湾、江汉及南海等几个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发现油气田的分布与盆地中断开基底、地壳或岩石圈的深大断裂有相伴出现的现象,分析深大断裂与沉积、构造、地温场及压力场的相关性后发现:深大断裂控制了沉积体系及沉积相带的展布;控制了地温场的展布;从而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条件的生、储、盖因素。深大断裂还控制了盆地内构造区带的展布、控制了流体压力场的展布,从而控制了油气藏形成条件的运移与聚集因素。因此,深大断裂控制了含油气盆地中油气藏的分布;查清深大断裂的分布是提高勘探成功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西藏伦坡拉盆地地温场特征及烃源岩热演化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伦坡拉盆地是在燕山期基底上发育的拉张型老第三纪陆相盆地。形成时间晚于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它在始新世未发生短暂抬升,渐新世求突告结束,之后长期抬升剥蚀,沉积时间短。伦坡拉盆地具有典型热盆的特点,受区域异常热流影响,地温梯度高于50℃/km;其地表温度随青藏高原隆升而大幅降低。独特的构造、沉积演化史及地温场特征,导致了盆内牛堡组二、三段烃源岩成熟快、门限浅,利于油气生成和排运。但盆地后期改造复杂,裂缝发育,勘探证实原生油气藏破坏明显,对保存大规模的油气储量不利。   相似文献   

13.
全球深层油气分布特征及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深层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典型油气田的统计和解剖表明,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山间盆地为主要的深层含油气盆地类型;烃源岩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泥岩,低地温梯度和异常压力有利于深部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有利的沉积相带、低地温梯度、表生风化淋滤作用、成岩作用中胶结物溶解和白云岩化作用、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裂缝发育等都是形成和保存深部良好储集性能的有利因素,多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碳酸盐岩或碎屑岩组成。前陆盆地或被动陆缘盆地的背景、良好储盖配置尤其是膏岩层的发育、异常压力的存在是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深层勘探应围绕具备这些条件的盆地展开。   相似文献   

14.
在南海北部陆缘盆地中,油气田分布与现今地温异常区有密切关系,该现象通常与油气藏形成过程中地下热流体活动及油气层的隔热作用有关。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对生烃窗口的深度范围有较大影响;超压作用对镜质体的演化有抑制作用,在用EasyRo法计算镜质体反射率及热史恢复时应考虑超压作用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模拟计算表明超压抑制作用增加了生烃窗口的存在深度,扩大了油气勘探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朱伟林  崔旱云  吴培康  孙和风 《石油学报》2017,38(10):1099-1109
2006年以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已成为全球油气储量的主要增长区。通过统计分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勘探趋势,系统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地质进展,阐述了主要盆地的油气分布基本特征和勘探潜力,并提出了下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呈现出由浅水盐上走向深水盐下、由构造走向地层-岩性、由大西洋向印度洋拓展、由常规带走向极地、天然气储量比重日趋增大等5方面趋势,在深水盆地、深水沉积、盐下储层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是取得油气突破的重要原因。大西洋沿岸、印度洋西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律性的共轭关系,但其油气富集程度、分布和类型有很大差异,以共轭关系为主线对寻找新的勘探领域提供了新勘探思路。对于未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应重点评价近期获得突破的深水区盆地,并坚持对含盐盆地盐下裂谷期层系进行持续勘探,同时要加强超深水盆地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6.
自晚侏罗世火山喷发渐趋宁静之后,在浙闽隆起带上形成了数以百计的小型盆地。它们是多期构造运动遗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Reliable estimates of the oil and gas potentials of frontier areas can be made by combining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petroleum data from well-explored basins world-wide with models of hydrocarbon-generation processes. The combined techniques, together with the data collected, have to be guided by a systematic approach in order to produce statistically-regular results.
The hydrocarbon-generation models here proposed express geochemical factors and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in terms of available geological parameters (lithology, depth-distribution and age of rocks, heat-activation temperatures, etc.). This type of model is applicable to both poorly-explored and well-explored basins. The study of the correlation of yield with each geological parameter leads to the expression of hydrocarbon-generating processes by a set of multiple-regression models which are of increasing complexity and accuracy, ranging from a simple bulk-statistical model for unexplored basins, to a sophisticated non-linear genetic-statistical model for well-explored basins.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each model allows calculation of the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estimates of ultimate petroleum potential in terms of physical probability, and is more reliable than the conventional Monte-Carlo technique.
Based on the same world-wide petroleum statistics, non-linear predictive models for the gas/oil ratio and risk exploration factor for unexplored basins have been constructed. The technique of genetic-statistical modelling (GSM) has then been applied to some well-explored basin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only early exploration information was available. All the results obtained agree well with later assessments, based on discovery rate projection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自1989年鄂尔多斯盆地靖边石炭系致密砂岩大气田发现开始,中国致密岩油气已有20多年的勘探历史。近年来,在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和塔里木等盆地中的志留系、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和白垩系等层位发现了致密砂岩油气田,进一步证明中国致密岩油气潜力巨大。研究认为,石炭—二叠系致密岩油气前景最大,从原型盆地沉积体系和含油气体系等方面,论述了其含油气前景和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天然气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以煤型气为主,含有部分油型气和少量生物气。中国主要油型盆地具有油多气少的特点,与鄂尔多斯等以产气为主的盆地相比,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也远远不足。全球天然气以油型气为主,且大型油型盆地表现出油气资源俱丰的特征,这与中国天然气类型与勘探现状有明显差异。通过国内外油气勘探成果与认识的调研,在总结油型气勘探领域认识的基础上,对比国内外含油气盆地的成藏条件,对中国油型盆地油型气的生气潜力进行分析,认为中国油型盆地具有巨大的油型气勘探潜力,发展前景广阔,是中国未来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0.
酒东,酒西盆地的异同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酒东盆地和酒西盆地都是祁连褶皱系为山前盆地,在同一区域构造应力场控制下发育,有很多相似性。酒西盆地自30年代以来发现了一批浅层油气藏,酒东盆地多年勘探却无重大突破。分析二者的异同,认为:(1)盆地边界条件不同,导致局部应力作用方式有别,酒西盆地逆冲-褶皱变形强列,酒东盆 构造变形微弱,中浅、浅层断裂少;(2)主要是油源层都是深部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的成熟--高成熟烃源岩;(3)酒西盆地的深部油气以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