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双曲肘斜排列七支点合模机构是一种创新发明的新颖的合模机构,液压驱动系统基于肘杆机构的特性进行设计,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使机构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研究了液压驱动系统与机构的运动学、力学的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液压驱动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的计算理论和设计准则,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设计计算理论和公式的可行性,为机构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程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
双曲肘斜排列七支点合模机构是一种创新的注射机合模机构,液压驱动系统根据肘杆机构的特性进行设计,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使机构的性能进一步提高.研究了机构的运动学、力学的性能,分析了机构运行性能与液压驱动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机构的机械和液压的主要技术参数的理论计算和设计准则,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设计理论计算和公式的可行性,为机构的...  相似文献   

3.
《橡塑机械时代》2011,(10):39-40
七支点合模机构及其液压驱动的两者互联关系的分析设计 【摘要】:双曲肘斜排列七支点合模机构是一种创新发明的新颖的合模机构,液压驱动系统基于肘杆机构的特性进行设计,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使机构的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研究了液压驱动系统与机构的运动学、力学的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五孔斜排列双曲肘合模装置的性能,简述了运用传统设计与UG软件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在注塑机双曲肘合模装置设计中的运用,并对其设计过程进行概述,说明了UG软件三维建模、装配及运动仿真的辅助功能在该双曲肘合模装置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Pro/E软件在注塑机液压双曲肘合模机构设计中的运用,并对其设计过程及方法进行了概括,说明了软件设计及运动仿真的辅助功能在液压双曲肘合模装置设计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油缸驱动肘杆机构合模部件触动系统在注塑成型的开模过程中出现的瞬时停顿的不连续运动现象,分析了肘杆机构合模部件弹性变形能的实质,从理论和实例上对瞬时停顿的不连续运动现象进行论证,说明主要原因是由于油缸动力驱动系统与肘杆机构合模部件弹性力学的两者之间的动态性能不匹配所引起。提出的油马达—滚珠丝杆—肘杆机构等组合的传动系统,改变了合模部件弹性恢复能量转化型式,达到弹性恢复不干涉开模运动速度,实现开模的连续运动;传动系统组成型式的改变,打破传动的油缸驱动肘杆机构合模部件传动系统的增力比的设计极限,由传统的约20倍可增大到约100倍,实现肘杆机构合模部件节能降耗驱动的突破,拓展了运动性能优化设计空间。  相似文献   

7.
基于ADAMS的注塑机合模机构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ADAMS,建立了注塑机双曲肘合模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应用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合模机构进行了柔体动力学的仿真分析,仿真的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基于ADAMS进行注塑机双曲肘合模机构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注塑机双曲肘合模机构运动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运用Pro/Engineer运动仿真模块Pro/Mechanism对双曲肘合模机构进行运动仿真建模的技术与方法,包括机构模型创建、驱动控制等进行了机构运动仿真,结果从运动的角度保证了合模机构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将设计机构应用到整机开发,满足了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剖析现有压铸机液压-肘杆式合模机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液压-螺旋机构实现压铸机的合模、锁模和开模。同时,还设计了双液压马达驱动系统,实现快速合模、开模以及低速大扭矩锁模。为了解决中板移动时运动过约束问题,在螺杆与中板之间设置局部移动自由度。这3个创新点简化了压铸机的整体结构,避免了以往因锁模力控制不当引起的种种失效。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五点斜排注塑机双曲肘合模机构的运动特性和力学特性,建立了合模机构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在综合考虑合模机构总长、行程比和力的放大比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中不同的优化函数对比研究了以不同目标组合为对象的优化结果。运用ADAMS建立了合模机构的参数化模型,并在ADAMS中对各种不同的优化方案进行对比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合模机构行程比增加、力的放大比增大且结构更加紧凑,为合模机构的设计提供了积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液压机械手在实际生产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满足大功率负载搬运的高负载、高位置精度、高生产率等要求的液压机械手。该机械手采用五自由度机构设计方案,包括夹取机构、俯仰机构、推拉机构及回转机构,实现了负载多自由度的自动定位、夹紧和传递功能,通过机械手正运动学的分析,及末端执行器运动轨迹的仿真试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设计了机械手液压系统,包括回转机构驱动回路、俯仰机构驱动回路、推拉机构驱动回路、手抓机构驱动回路,并且进行了元件的选型与参数计算;采用西门子控制器和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实现了机械手高性能运动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该液压机械手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平稳、精度符合要求、传递效率高等特点,能够较好地解决生产搬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机械夹紧式台钳的传动丝杆结构及轴力支承方式的改进设计,实现台钳在自贮式液力增压保压作用下对工件的稳固夹紧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剖析压铸机液压-肘杆式合模机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液压-螺旋机构实现压铸机的合模、锁模和开模.在压铸机的后板上由液压马达经齿轮传动装置带动螺母转动,螺母中的螺杆直线移动,驱动中板作在一定长度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而变动的合模移动,合模后依靠螺旋机构自锁性能锁模,锁模力可精确控制;同时,还设计了双液压马达驱动系统,实现快速合模和开模以及低速大扭矩锁模;为了解决动模板移动时过约束的问题,提出了中板具有局部移动自由度的机械结构方案.这三个创新点大大简化了压铸机的整体结构,提高了压铸工作效率,避免了以前因锁模力控制不当引起的种种失效,如大杠拉断、头板与中板变形和断裂等.取消了以前换模具后或零部件温度变化后必须调整后板位置的烦琐工艺,简化了控制系统.本设计方案已申请专利,并在本公司的小型压铸机上试验成功.  相似文献   

14.
针对普通尺蠖式直线微驱动器运动速度低和输出力小等问题,基于柔顺机构设计了一种新型尺蠖式直线微驱动器。微驱动器由箝位机构、驱动机构和输出轴组成,其运动特点是驱动机构驱动箝位机构进行往复直线运动,箝位机构带动输出轴作直线运动。箝位机构和驱动机构均采用柔性杠杆结构,保证了微驱动器所需的箝位力与驱动力,并提高了其运动速度。采用伪刚体方法建立了驱动电压与箝位力、驱动机构输入位移与输出位移之间的关系,根据功能原理建立了输入力与驱动力之间的关系并制作了样机,搭建了实验测试系统进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驱动器最大箝位力为216.43N,最大驱动力为13.5N,在驱动电压120V,频率95Hz时,达到最大速度48.91mm/s。  相似文献   

15.
机构采用液压驱动、螺旋传动移位、螺母位移与活塞杆微动相配合夹紧,可以同时夹持多根铝棒。工作过程全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具有工作平稳、夹紧可靠、生产率高等优点,适用于圆棒、方棒及扁棒卸料装箱。  相似文献   

16.
针对微创手术机器人,研究设计了载有力感知功能的从手夹持手,介绍了夹持手末端柔顺机构力觉传感器的设计、驱动装置及驱动方式的选择,并基于ANSYS软件分析了微创手术机器人夹持手在夹持过程中传感器形变与受力的关系。仿真及分析结果表明传感器的形变与受力基本趋于线性关系,为进一步研究手术机器人夹持手的力感知与力反馈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陈宝  石勇  薄涵亮 《润滑与密封》2023,48(5):150-156
针对核反应堆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关键部件水压缸摩擦副碳化钨(WC)涂层存在的“龟裂纹”问题,开展WC涂层的磨削工艺优化、去应力处理研究,并对优化后工艺制备的WC涂层的基本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以及水压缸冷态性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WC涂层制备工艺解决了“龟裂纹”问题,采用该工艺加工的水压缸涂层的基本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水压缸冷态运动阻力及泄漏率等性能满足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的使用要求。研究结果为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的整体性能研究,以及控制棒水压驱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工程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配有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车型燃油经济性,提出基于滑模极值搜索理论的控制算法和基于滑模极值搜索控制与传统夹紧力控制相结合的一体化式联合控制方法;设计了滑模极值搜索控制和传统液压控制合为一体化的联合控制系统。建立具有非线性、离散性的数学模型;分析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和金属带滑差率在一定速比下存在特殊曲线关系;测试主/从动轮夹紧力比值系数,完成了速比跟踪控制器及变化率控制流程设计。依据滑模极值搜索算法原理,完成了滑模极值搜索控制器设计。在具有环境仓的转鼓试验台上进行整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体化式控制的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车型油耗为7.18L/100km,比传统控制系统的油耗降低约5.64%;主、从动压力安全系数倒数指标均小于1。满足整车提高燃油经济需求的可靠性、稳定性及优化性能。  相似文献   

19.
影响汽车无级变速器传动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是夹紧力控制。过小的夹紧力会导致金属带与带轮产生滑转,过度的滑动会使金属带与带轮接触面间磨损严重,同时有效转矩传递的可靠性也随之下降。过大的夹紧力不但会增加不必要的摩擦损失,而且会降低金属带及带轮使用寿命,所需较大的液压系统压力也会导致发动机消耗于油泵的能量增加。通过对滑转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合理确定夹紧力的数值使其大小适度并一直处于最佳夹紧状态,无级变速器的传动效率就可以得到效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