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前言 通常气体碳氮共渗工艺一般均在井式炉或箱式炉等中采用液体渗剂直接滴入或采用共渗气氛通入炉内进行。而我厂热处理的自行车链条小零件具有体积小,壁薄,表面积大特点,无法在上述炉内进行。因此,长期以来均采用液体氰化工艺。这种工艺不但效率低,劳动条件差,而且大量使用剧毒氰化钠造成生产成本高,污染环境。为替代盐浴氰化,我们采用滚  相似文献   

2.
我厂产品26挡开关定位板,材料为10钢,热处理采用液体氰化工艺,技术要求:氰化层厚度0.08~0.15mm,变形小、易校平。氰化物属剧毒品,国家环保局规定严禁使用,又因我厂改造厂房的需要,研究决定不再使用液体氰化工艺,而采用甲醇加尿素炉外气化法气体碳氮共渗工艺代替液体氰化工艺,应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3.
纺织机械零件因要求的渗层浅(见表),过去都采用液体氰化。但它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加以改革。若改用气体渗碳,质量不易控制,为此,我们在井式气体渗碳炉中进行了碳氮共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双层涂料碳氮共渗,是我厂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试验出的一种快速碳氮共渗的新工艺。用高频加热,仅用6分钟,渗层就达到0.30~0.50毫米;在炉内加热用30分钟,渗层就达到0.50~0.70毫米,共渗速度比一般气体碳氮共渗快得多。共渗层轻荷洛氏硬度最高达 HR30N 85(相当 HRC70),也高于一般碳氮共渗,有利于提高零件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5.
等离子碳氮共渗氧化复合表面处理工艺是通过气体渗氮/碳共渗形成Fe2-3NC来提高表面硬度,再利用等离子激活的方法,激活零件表面而形成一层防腐蚀的Fe3O4膜,达到氧化处理的目的。实现了在同一炉中不间断地完成等离子碳氮共渗及氧化工艺的全过程,减少了换炉及氧化时的二次加热,达到节能降耗、省时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工艺中,碳氮共渗(气体氰化)是比渗碳法更先进的一种方法。它是把钢件放在含有60~90%。渗碳气体和20~40%氨的混合气体中,在500~700℃或750~900℃的温度下经过几小时的处理过程,使碳和氮同的渗透到钢另件的表层。如果采用低温碳氮共渗,那么工件不必经过淬火,就能得到坚硬的表层。如果采用高温碳氮共渗,那么在处理后接着淬火,可以在坚强的中心层上獲得很硬而良好的耐磨层。  相似文献   

7.
本厂是生产自行车飞轮零件(见图1)的专业厂家,零件毛坯经冷挤成形或切削加工后进行碳氮共渗及随后的淬火、回火处理,处理后要求表面硬度75HRA以上,有效硬化层0.20~0.40mm。所用共渗及淬火设备为日本产UBE-600滴注式气体渗碳(渗氮)炉(箱式),原料气为甲醇、丙烷及液氮。经分析及现场生产试验,我们对原工艺进行了改进,提高了共渗速度,缩短了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8.
我厂在RJJ-60-9T井式气体渗碳炉中对20CrMnTi钢制汽车变速箱齿轮采用两段碳氮共渗工艺,获得较快的共渗速度。根据两台炉子连续生产180炉的统计,平均每炉周期(从工件进炉起至共渗结束出炉淬火为止)6.5小时,可以得到0.85毫米的共渗层(按常规的碳氮共渗工艺,要得到同样的共渗层往往需要7~8小时的周期)。其金相组织、碳氮浓度及其梯度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直接向炉内滴注甲醇、丙酮渗碳及在滴液同时通氨进行碳氮共渗的工艺研究,指出控制炉气碳势、氮势的理论依据。介绍了气体渗碳炉通过改装,并利用红外线CO_2分析仪可实现对炉气碳势、氮势的测量和控制。研究了几种因素对气体渗碳和碳氮共渗的影响规律及生产中的工艺规程。通过对共渗层碳氮浓度的分布、硬度的分布、金相组织的分析和接触疲劳强度的试验,指出红外仪测控滴液通氨碳氮共渗的工艺是可行的,并指出气体碳氮共渗较之渗碳有较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钢铁材料的低温氮碳共渗工艺具有处理温度低、工艺周期短、零件变形小等优点。渗层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耐蚀性和良好的抗疲劳、抗咬合擦伤性能,因而被广泛地用于各种摩擦偶件、齿轮、工模具和易锈蚀工件的处理上。氮碳共渗处理方法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离子法、气体法、液体法和固体法。固体氮碳共渗和前三种方法相比具有无需专用设  相似文献   

11.
目前气体碳氮共渗工艺已被广泛应用,它对于提高机械转动部件的硬度、韧性、耐磨性和接触疲劳寿命,具有较显著的效果。但在实施气体碳氮共渗时,偶有出现渗层深度浅,渗层浓度低(如自行车的轴挡860℃共渗4小时,总渗层只能达到0.43mm左右,表面共析区只有0.2mm,表面含碳量仅为0.7~0.8%左右),接触疲劳试验不稳定。为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共渗温度,则将出现粗大的淬火金相组织和降低含碳量,甚至会产生较大的变形和氧化,如延长共渗时间,则生产效率降低。为此,我们在气体碳氮共渗时试用催化处理,获得了满意的共渗深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了零件的使用寿命,从而达到了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气体碳氮共渗催化法 1.零件的受载情况和技术要求自行车前后轴挡在运行过程中承受着交变冲击载荷,故要求较高的表面硬度和接触疲劳强度,以避免长期运转而使表面产生麻点、剥落等疵病。为此,表面要有足够共渗深度和CN含量。具体技术要求为:  相似文献   

12.
气体碳氮共渗是在增碳和增氮的气体介质中同时向钢件表面渗入碳和氮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它与气体滲碳比较,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一系列实用价值。研究碳势自动控制碳氮共渗对于提高共渗质量和进一步完善这项化学热处理工艺,具有一定的意义。R(?)—75气渗炉改造为滴注式可控气氛渗碳炉,又在炉盖上安装液压传动的球状尿素送料机构,试验成功了“气体软氮化”。在此基础上,实现碳势自动控制碳氮共渗。本文着重探讨煤油——尿素碳势自动控制碳氮共渗的基本原理,分析共渗工艺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于表面要求硬且耐磨、心部要求有良好的强韧性、整体有满意的疲劳寿命的零件,最好采用低碳钢或低碳合金钢经碳氮共渗处理。国内外对这种工艺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并已广泛地用于生产实践中。 欲进行气体碳氮共渗,首先应解决共渗剂的问题。共渗剂的配方各不相同,常用的有“氨 煤油”、“甲醇 尿素 丙酮”以及“三乙醇胺”等几  相似文献   

14.
氮碳共渗一般都用液体和气体法,然而通常不被采用的固体法也有其独特的优点.后者不需要专用加热设备,可以在普通箱式炉中进行,而且操作简单,所以非常适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本文对固体(包括膏剂)氮碳共渗的渗剂成分和操作工艺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了良好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一批用于摩托车发动机、各型电动机生产的压铸模,其材质为SKD61(4Cr5MoV1Si),在使用前发现微裂纹,其裂纹长度达1~3mm,大大地减少了模具使用寿命。为此,经多次试验,我们制定出低温气体氮碳共渗后再随炉降温的新工艺。经几十炉次、几十套模具的试验证明,该工艺能够解决模具经常规低温气体氮碳共渗后造成的微裂纹。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我公司生产的汽车、摩托车在币场上享有良好声誉。但在其主要产品BM021摩托车的一些关键件如主轴、副轴、传动壳齿轮、变速轴等.其热处理均是碳氮共渗(即气体氰化)淬火。由于功能要求,均有局部不氰化的设计。从60年代起,一直采用局部镀铜的方法对不氰化部位进行防  相似文献   

17.
《轴承》1974,(2)
软氮化是一种新型氮化法,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液体软氮化,其实质就是在含有氰酸盐的盐浴中进行低温(一般520~580℃,1~3小时)氮碳共渗.在软氮化处理时,零件表面渗入了大量氮,同时也渗入少量碳,在表面层形成大量氮化物和少量碳化物,从而改善零件性能,延长使用寿命.由于软氮化处理后渗层硬度低于普通氮化,不脆而富有韧性,因此得软氮化的名(但这一名词并不十分恰当).  相似文献   

18.
气体软氮化这名词没有反映出此项工艺的特点,也没有反映出它赋予被处理的零件的性能。其实质是在气体介质中进行低温碳氮共渗或碳、氮、氧共参。经过此项处理后,零件表面硬度很高。由于这一名词术语尚未正式确定,本文暂用气体软氮化──作者。  相似文献   

19.
本项目是针对机械产品零件广泛存在的擦伤、咬合与疲劳而早期失效的问题,选择能显著提高零件抗咬合、抗疲劳性能且能耗低、变形小的低温化学热处理工艺,如气体渗氮、离子渗氮、盐浴硫氮碳共渗、气体氮碳共渗和低温电解渗硫等,综合研究五种工艺的参数与渗层深度、组织结构、硬度与硬度分布、表面应力状态与抗咬合、抗疲劳性能的关系。采用上  相似文献   

20.
在轻纺,轻工、机械等行业中,有不少尺寸较小而形状复杂的零件。这类零件是由低(中)碳钢或低(中)碳低合金钢制做的,其工作条件是高速、轻载,与水汽和大气灰尘有较多的接触。这类零件往往是易损件,其技术要求是有一定厚度(0.20~0.30毫米)的高硬度、抗腐蚀的表面,而且在强化热处理后只允许有微量的变形。过去规定用930℃渗碳或840~860℃碳氮共渗、液体氰化等热处理工艺。但由于处理温度高,零件变形大,往往需要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