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快速冷冻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非晶态Ni(OH)2粉体,将其作为电化学活性物质复合碳纳米管合成镍电极材料,研究了其电化学性能. 结果表明,加入碳纳米管有效减少了镍电极的电荷转移电阻,增大了电极反应过程的质子扩散系数. 复合0.5%(w)碳纳米管合成的非晶态氢氧化镍电极材料在1 C充放电制度下,放电终止电压为1.0 V时,其放电比容量高达336.5 mA×h/g,放电中值电压为1.251 V,充放电循环30次,放电比容量保持率为96.74%,表现出较好的高倍率充放电性能.  相似文献   

2.
栗巧  袁于鑫  杨妍 《山东化工》2023,(14):7-8+12
在氯金酸(HAuCl4)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在磨好的玻碳电极(GCE)上沉积金得到金修饰电极(Au/GCE)。采用循环伏安法以、差分脉冲伏安法等电化学分析方法对修饰电极进行性能研究。经实验表明金修饰电极在适当的沉积条件下有比较好的电催化效果,且对邻苯二酚和对苯二酚的检测较为灵敏。  相似文献   

3.
纳米氢氧化镍掺杂镍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通过合成草酸镍,进而生成纳米Ni(OH)2的新的合成路线.X射线衍射以及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得到的Ni(OH)2为β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合成的Ni(OH)2样品呈针状,长度在100~200 nm之间,直径为10~20 nm.对掺杂质量分数8%纳米级氢氧化镍的电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可以发现:放电容量比未掺杂的球形氢氧化镍电极提高了9.6%,且经过10次循环以后放电容量仍能达到原来的94%.  相似文献   

4.
纳米金修饰电极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艳斌 《广州化工》2009,37(9):102-103
将由柠檬酸三钠与氯金酸制备的纳米金颗粒利用自组装方法修饰于金电极表面形成纳米金修饰电极,运用N5粒度测定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纳米颗粒及其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CV)与交流阻抗法(EIS)研究了纳米金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相似文献   

5.
非晶态材料原子排列无序性强、结构缺陷多,内部含有大量配位不饱和原子和表面活性中心,是理想的高性能电极材料.本文综述了非晶相氢氧化镍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描述了非晶相氢氧化镍作为电极活性材料的电化学特性.提出了非晶相氢氧化镍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影响氢氧化镍电化学活性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球形氢氧化镍制备工艺条件对其电化学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pH值、添加剂、温度是影响镍电极电化学活性的主要因素。此外 ,其它如搅拌强度、反应及辅助原料的浓度、反应器中的固相含量等因素都会对其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引 言近年来 ,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 ,人们对清洁、无毒、可重复使用的能源———氢气的制备、储存及应用的研究日益重视 .其中 ,利用太阳能光解水或光助电解水为最理想的制氢途径 . 1972年 ,Fujishima和Honda[1] 发现光照下TiO2 光电极可分解水制氢气 .此后 ,TiO2 成为进行光化学转换及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重要的半导体材料 .近年来 ,纳米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日新月异 ,在光催化、光电转换、光化学转换方面表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通常制备TiO2 的工艺有离子溅射法[2 ] 、热氧化法[3] 、电化学沉积法[4 ] 、化…  相似文献   

8.
以壳聚糖为原料,通过醚化后制得水济性较好的羧甲基壳聚糖。实验确定的制备羧甲暴壳聚糖的最适宜条件为:V(异丙醇):m(壳聚糖)为10:l,m(氯乙酸):m(壳聚糖)为1.2: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2h,碱化时间为1h。利用共价键合的方法将羧甲基壳聚糖修饰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出对铁(III)、碘具有良好响应的羧甲基壳聚糖修饰电极(CMCTS/GC),并研究了修饰电极对铁、碘的响应机理和测定条件。结果表明,在1.0mol/L的HCl底液中,富集时间、fU沉集电位、也沉集时间以及溶液中离了:的浓度,对峰电流都有明显的影响。通过多次的实验研究,得到了铁(III)、的最佳响应条件。本文也研究了Ⅰ在CMCTS/GC电极上的伏安特性,在PH值、扫描速度、富集时间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电沉积氢氧化镍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雷  王为 《电镀与涂饰》2007,26(4):8-10
在0.1mol/L的Ni(NO3)2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出适用于锌镍微电池的氢氧化镍电极,研究了电沉积温度对Ni(OH)2电极的电化学循环伏安性能以及充放电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电沉积方法制备的Ni(OH)2电极适合于微电池的制作。30°C下电沉积制备的Ni(OH)2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其质子扩散系数为7.71×10-12cm2/s,放电比容量为1285μAh/cm2,利用率达91.4%。  相似文献   

10.
层间阴离子对铝取代氢氧化镍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层间分别含有SO42-和NO3-的铝取代氢氧化镍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采用循环伏安(CV)、交流阻抗(EIS)和充放电测试表征了样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层间含有NO3-的铝取代氢氧化镍比层间含有SO2-的铝取代氢氧化镍具有更好的电化学反应可逆性、更高的质子传递系数和放电比容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CoSO4添加剂对镍电极和镍氢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镍电极反应活性和可逆性随CoSO4添加量增加而增大,CoSO4经过3-5次充放电循环后逐渐转变为CoOOH,与CoO添加剂的变化趋势一致。采用含CoSO4的镍电极与金属氢化物电极组装成MH/Ni电池,在第150次循环之前,电池放电容量一直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经过2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高达95%:CoSO4添加量分别为11.2%、18.7%和30.0%时,相应的镍电极最高放电比容量分别为270、280和287mAh/g。由于CoSO4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不容易氧化、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可替代CoO降低MH/Ni电池的制造成本。  相似文献   

12.
文章采用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棒状、管状和球状β-Ni(OH)2,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产物的物质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以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为表征手段,考察了实验条件,如反应温度、时间等,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并初步讨论了其形成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130℃时,产物为微米棒,170℃时产物为微米管,反应温度升高至190℃时,产物为由纳米片构筑的球状结构。该合成方法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是合成纳米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Co(OH)_2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照荣  李苞  李云平  魏献军 《化学世界》2003,44(11):566-568
合成了结晶程度较高的Co(OH)2,并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充放电实验表明:Co(OH)2具有一定的放电比容量:98.4mAh/g,多次充放电实验表明它的容量较为稳定。循环伏安实验表明:氢氧化钴电极具有一定的可逆性。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说明:电极反应是在CoOOH和Co(OH)2之间进行的。通过对氢氧化钴的电化学性能研究,能进一步了解Co(OH)2作为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氢氧化镍粉末的化学镀Co-Zn合金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沉积技术对由水溶液络合沉淀法合成的氢氧化镍粉末进行了表面包覆Co—Zn改性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比表面积测量、X一射线光电子能谱及原子吸收光谱等对处理前后氢氧化镍粉末的表面形貌、微晶结构、比表面积、元素化学态及镀层组成等进行了表征和研究。结果表明,Co—Zn合金镀层可以均匀包覆在氢氧化镍颗粒表面,氢氧化镍经化学镀处理后其表面微观组织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化学镀表面改性使氢氧化镍粉末的比表面积有所降低,镀层中的Co、Zn元素均以氧化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年来氢氧化镍的制备方法,详细介绍了其工艺原理、工艺过程及其利弊。  相似文献   

16.
废镍触媒的综合利用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扼要介绍了工业废镍催化剂的综合利用工艺研究。对其主成分Ni和Al均加以回收利用,分别制取结晶硫酸镍、氢氧化铝及氧化铝。产品质量达国家工业标准。Ni回收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17.
叙述了球型氢氧化亚氧化亚镍的制备及电化性能测定的情况。结果表明:球型与普通型氢氧化亚镍相比,改善了粉末的流动性,提高了充填密度和活性利用率,是制备高能镍电极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8.
硝基苯在Cu-SPE复合电极上的电还原反应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国产NF - 1型离子膜为SPE膜材料 ,采用浸渍还原法制备了Cu SPE复合电极 ,研究了硝基苯在此电极上的电还原反应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并建立了相应的扩散模型。结果表明 :Cu SPE复合电极对硝基苯的电还原反应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 ,硝基苯及其产物在SPE膜内的扩散是反应的控制步骤 ,反应主要发生在Cu SPE界面的内表面 ,其扩散系数D0 =8.1× 10 -7cm2 /s ;经HPLC分析表明电还原产物主要为苯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