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重庆市某拟建大型给水厂的高密度沉淀池设计为原型,利用FLUENT软件中的固液两相流模型和标准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其沉淀区内的流态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其沉淀区内存在较为严重的短流、异重流及漩涡现象.为此进一步探讨了沉淀区内流态的改进方法,提出了通过提高进水流速来消除异重流以及优化配水区结构和集水方式来改善斜板区流态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斜板沉淀池在一体化氧化沟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一体化氧化沟中斜中斜板沉淀池内部的流态及固液分离效果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分机理和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沉淀池底部设有的特殊过渡区具有良好的消能作用,可使斜板沉淀区的流态快速从紊流转变为层流,达到最佳沉淀效果,斜板区的分离过程是污泥沉淀与污泥悬浮层的过滤,捕获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效率比一般二沉池高,水力停留时间>30min,出水SS值<38mg/L。  相似文献   

3.
处理溢流污水装置的沉淀池流态模拟及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流制溢流污水处理装置是控制溢流污染的主要措施,而沉淀池的流态是决定其运行效果的关键因素。为此借助大型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采用标准,k—ε双方程湍流模型,对沉淀单元的流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装置处理合流制溢流污水的效果较好,对SS、COD和TP的去除率分别可达80%、75%和85%;出水SS浓度与出水流速有关,出水流速越大则SS浓度越高;设置斜板和挡板可改善沉淀池的流态,提高其除污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温州某供水厂原有平流沉淀池沉淀效果较差,双阀滤池过滤周期短、反冲洗效果不佳,出水浊度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进行了技术改造。在平流沉淀池内增设侧向流斜板沉淀,将双阀滤池改造为整体滤板小阻力长柄滤头配水、石英砂均质滤料、气水反冲洗滤池,并完善了滤池的自动控制系统。运行结果表明,改造后沉淀池出水浊度大大降低,滤池出水水质提高,反冲洗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沉淀池出水集水槽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张玉先张春妍闫胜全(同济大学)各种沉淀、澄清构筑物出水集水系统对沉淀效果产生一定影响,设计不当常出现短流、沉渣上浮及环向异重流。一些使用、施工单位往往为了施工方便,总是要求变更图纸、改变集水方式。为了对各集水形式进行比...  相似文献   

6.
·信息     
在污水处理中,原有沉淀池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可提高沉淀物的去除率,同时对比重<1的悬浮物去除也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图,在沉淀区的后部分别设置一道隔板和一道档板,当污水充满整个斜板沉淀池后,沉淀池内的污水就处于同一流态。隔板的作用是将沉淀的污泥隔留在板前的沉淀区,而档板在污水流动平缓后,使浮于沉淀区上部悬浮物被挡住,再行撇除。沉淀后的污水顺利通过斜板组进入后续处理或排放。本方法在含油污水、医院污水、货车  相似文献   

7.
关于周边进水沉淀池配水槽设计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周边进水二次沉淀池是一种高效沉淀池,由于它在最可能停留时间、短流、水流均匀程度,混合扰动等水力特性方面均优于幅流池。所以,提高了其固体负荷,相应地缩短了停流时间,减少了池容,降低了单位水量处理造价。从流态上观察可知,当水流入周边进水沉淀池后,便降落到池底,然后沿池底流向池中心,在池中心汇集后缓慢上升,升到水面后再沿出水堰流出,这一过程,水流基本上处于平稳状  相似文献   

8.
迄今人们只研究了侧向流翼片斜板沉淀池沿水平方向的除浊规律,而忽视了沿深度方向出水浊度的变化。文中重点探讨了沿深度方向出水浊度的变化规律,从而提出了能全面概括水平方向和深度方向的浊度变化的除浊数学模式,讨论了侧向流翼片斜板沉淀池的设计计算方法,斜板区长度和高度的选择,以及进水、出水、层间衔接等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9.
将传统上向流斜板(管)由水平排列方式改为垂直排列方式,设计出一种新的沉淀分离装置与工艺。经过理论分析和工程应用,表明在保持出水水质与工程投资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该工艺克服了上向流斜板(管)沉淀工艺易积泥、排泥困难等缺点。同时,该工艺通过增加沉淀池的高度提高了地面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复合流沉淀技术的处理性能,并分析其高效去除悬浮物的机理,进行了复合流斜板沉淀器处理工业锅炉脱硫除尘废水试验,并和杯罐混凝沉淀试验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复合流斜板沉淀器具有更强的处理能力。当除浊率相同时,复合流斜板沉淀器的净表面负荷比杯罐混凝沉淀试验中反应器的净表面负荷高10.08~16.56m3/(m2.h)。复合流斜板沉淀器的同向流沉淀区出口端和异向流沉淀区进口端外侧的混流区及异向流沉淀区进口段中的絮凝作用,是提高除浊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进水口加设调流板、在溢流堰上沿水流方向设置溢流槽两个方面对传统平流式沉淀池进行了改进,设计提出了一种新型平流式沉淀池。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调流板和溢流槽对泥砂沉淀效果的影响,得出新型平流式沉淀池可以大大提高泥砂的沉淀效率,出池水流平均含砂量最大降幅可迭94.8%,特别是对细颗粒泥砂的沉淀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水厂污泥水沉淀试验负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自来水厂中污泥水的污染问题,同时尽可能地压缩成本,用中试试验模型对武汉白鹤嘴自来水厂污泥水处理过程中的斜板沉淀池相关负荷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解决自来水厂污泥水的沉淀效率和成本问题.通过水厂污泥水现场中试研究,其结果表明,投加PAM可提高斜板沉淀池抗击负荷的能力;投加PAM+快速搅拌可进一步提高斜板沉淀池抗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传统同向流斜板沉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研制了一种新型同向流斜板沉淀装置,该新技术既能发挥传统技术的优点,又能弥补传统技术存在的构造复杂、布水不均匀、集水困难、池体存在死水区等问题。试验表明,新型同向流斜板沉淀技术对高浊度和低浊度原水都有较好的除浊效果,而且该技术的抗浊度负荷冲击能力较强,适用于雨季出现短时高浊度水现象的西南山地小城镇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以异向流斜板沉淀池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异向流斜板沉淀池特定颗粒沉速μ0的传统计算方法;在平流理想沉淀池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计算异向流斜板沉淀池特定颗粒沉速的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V形斜板强化接触絮凝沉淀技术利用设备的流体上升流道截面差造成水流沿重力方向的速度差,使斜板沉淀单元内部形成一定厚度的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絮体动态悬浮层,同时通过增设的垂直板来增加絮体悬浮层厚度,实现强化接触絮凝、提高絮体沉淀分离性能的目的.中试结果表明,当斜板长为850 mm、斜板间距为25 mm、直板长为150 mm时,沉淀设备达到最佳性能;在处理水量超过设计负荷的20%时,设备仍运行效果良好.在水厂改造项目中,V形斜板沉淀设备的出水浊度稳定在0.4 NTU以下,低于原设备的出水浊度(1.63 NTU),同时节省了49%的投药量.  相似文献   

16.
Actiflo微砂加重絮凝高效沉淀池是集混凝、斜板(管)沉淀工艺于一体的紧凑型物理化学处理工艺,具有水力负荷高、占地面积小、启动快、对SS的去除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和出水水质稳定等特点。介绍了Actiflo高效沉淀工艺的原理,及处理暴雨径流的中试结果及实际案例。实际运行结果表明,Actiflo在暴雨水处理中的成功应用为城市合流制溢流污染(CSO)处理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对斜管沉淀池、侧向流斜板沉淀池及小间距斜板沉淀池进行比较,初步了解各种沉淀池的优、缺点,适用条件。随着我国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地表水作为饮用水水源日益重要,处理地表水的净水厂日渐增多,而沉淀池作为地表水处理的重要环节,是地表水净水厂不可忽视的部分,也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项目。本文将对目前国内常用的沉淀池方式:斜管沉淀池、侧向流斜板沉淀池及小间距斜板沉淀池进行简要的分析、比较,对每种方式各自的特点、适用条件、运行管理方式、工程造价方面进行论述,为工程设计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涡旋控制混合理论、后台阶流理论及接触絮凝理论,分别设计开发了列管混合器、星形翼片隔板絮凝反应器及V型斜板沉淀设备,并通过工艺集成形成微涡旋控制多元强化水处理技术.该技术在钢厂废水处理改造项目的中试运行结果表明,出水浊度≤2 NTU,处理水量在超设计负荷15%时,出水浊度仍保持在2 NTU左右;可节省药剂费用22%,节省占地30%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改进型逆向流斜板沉降器的设计原理,通过试验,与相同几何尺寸的传统型逆向流斜板沉降器的固液分离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处理流量为0.2m^3/h和0.25m^3/h的正常水力负荷下,改进型斜板沉降器的整体出水浊度较传统型的分别低39.95%和47、52%,且其各出水分区的水质较传统型的均匀、稳定;在处理流量为0、35m^3/h的超常水力负荷下,传统型斜板沉降器不能正常运行,而改进型斜板沉降器可正常运行;在临界流量下,改进型斜板沉降器的表面负荷较传统型的高出28.13%。斜板沉降器的改进设计解决了其在工程应用中出现的排泥困难、出水水质不均匀、抗冲击负荷能力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碑店中试场设两种初次沉淀池,一种为平流多斗沉淀池,另一种为逆向流斜板沉淀池,本试验进行了两池不同表面负荷的对比,并陈述了多外静水压力排泥与机械刮泥两种排泥方式的效果。一、试验设备(见表) 二、试验安排 1.试验参数(见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