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涛 《电子设计工程》2022,30(2):189-193
随着数字基建战略的提出,工业互联网成为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的重要因素.该文通过对建筑材料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二级节点平台的建设,设计了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创新应用,包括产品追溯应用场景、供应链协同管理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设计等,为今...  相似文献   

2.
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发展现状及供应链现存问题,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与区块链技术融合的方法,实现了供应链碳排放数据身份可信与内容可信。同时,基于该技术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系统建设应用方案,实现了供应链产品碳足迹与企业可信碳核算,助力供应链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发依赖供应链技术。传统供应链存在数据不统一、响应速度慢等痛点,急需改变。近年来,工业互联网平台得到国家大力发展,其中标识解析技术作为重点并逐步应用于供应链,取得了明显效益。文章以华峰超纤集团为背景,研究制定了一套标识解析的标准体系,方便行业统一编码,进行规范化管理。本文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最基本的采销协同为切入点,建设基于标识解析的智慧供应链服务平台,以实现上下游的数据交换、集成共享与互联互通的业务需求。并以华峰超纤及上下游企业为例,进行智慧供应链平台的具体应用说明。对供应商的出库及客户采购入库的流程进行介绍。最终达到增快信息流动速度,提高效率,快速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发展工业互联网,是顺应时代发展新形势新变化,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历史进程的关键支撑。标识解析作为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新型驱动力,近年来在我国高速发展。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全国及地方建设及应用的发展情况,具体分析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在四川省内的发展模式,并聚焦四川省实际和发展特征,探索提出了多种发展的可行性路径,给出了深化四川省标识解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标识解析技术是工业互联网中万物互联的“数字身份证”,使得产品的核心-工业数据能够在不同的企业、行业、地域中进行共享与交互,从而满足多源异构数据在不同系统中的交互要求。介绍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然后通过在装备制造企业中应用标识解析技术,研究了标识解析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围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推广与服务运营展开论述,讨论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标识解析的重要性,阐述其应用可以为工业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实现途径,可以为工业发展的社会协同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递归节点,作为接收用户解析请求的统一入口,其功能准确性、稳定性、安全性攸关整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正确运行。测试是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质量控制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为了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递归节点测试效率和测试质量,构建递归解析自动化测试平台。本文基于Python语言及Pytest测试框架,设计并实现支持多种传输协议、多接口形态、支持递归可信解析测试、消息凭据测试的,可配置、可扩展的自动化测试平台。文章在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递归解析节点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标识解析体系递归节点自动化测试平台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研究油气生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验证未来构建中国石油标识解析节点的可行性,提出油田标识信息数据管理方案,实现油田企业标识有效管理。该项目研究有助于拓展油气生产网业务应用,开拓工业互联网增值业务,依托现有的生产网基础设施资源,紧跟新技术前沿发展方向,布局IPv6技术与工业互联网融合赛道,促进公司IPv6业务的长足发展。文中还介绍了标识解析系统设备编码规则、油气生产业务编码规则、注册操作规程、标识存储方式等油田标识编码规范。  相似文献   

9.
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基础设施、新型应用模式和全新产业生态,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数据驱动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成为建设国家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通过唯一的识别物理实体和数字实体,实现“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家”标识数据管理和交互,支撑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共用,有利于突破数据治理困境,加快数字化治理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与解析系统两大方面的研究成果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综述,并且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来进一步阐述标识解析体系的具体实现功能,最后给出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与解析系统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1.
《信息通信技术》2019,(5):11-16
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战略以布局工业领域。标识解析体系作为工业互联网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完成5个国家顶级节点以及部分二级节点的建设。文章对现有标识解析体系的布局进行分析,并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思考运营商作为通信服务提供商和数据管道的建设者如何在标识解析体系中发挥作用并形成工业互联网领域的竞争力,深度挖掘运营商在标识解析体系建设中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工业互联网中的标识解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震  张东  李洁  张建雄 《电信科学》2017,33(11):134-140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数据的价值发现问题,但由于历史原因,“信息孤岛”现象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大量存在。标识解析技术是目前可见解决“信息孤岛”、完成工业大数据汇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信息融合理解的关键技术。分析了标识解析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要解决的几个关键环节,并且给出了进行工业互联网数据理解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应用的不断深入推进,促进了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标识服务快速部署和应用。在论述标识解析体系的基础上,对企业标识服务要求进行分析;面向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提出企业标识服务框架,说明企业标识服务的关键内容;针对企业标识服务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作为我国内部最顶级的标识服务节点,国家顶级节点的设立意义重大。国家顶级节点的部署加快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的建设,并且在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国内各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需求服务模型、国家级/省部级顶级节点部署建设能力模型以及工业互联网水平模型的建立与分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理论研究理论,并将其作为我国未来国家顶级节点建设模型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未来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技术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俊文 《电信科学》2019,35(8):26-38
首先扩大了研究范围,对未来互联网包括5G时代和后5G时代的发展趋势、前瞻应用、技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未来互联网的总体架构和关键技术。随后聚焦了5G时代的工业互联网,分析了工业互联网架构、工业边缘云、确定性时延工业连接、工业互联网行业云平台、数字化转型、安全、标识与解析等核心技术需求。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煤气管控系统计量点标识不统一、煤气管网波动大管控难、缺乏自主可控的PLC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问题,提出基于标识解析应用体系的煤气精细化管理方法,并经过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应用体系、单炉窑燃烧优化、炉窑群煤气消费系统优化及煤气管网精细化管理、煤气储柜PLC自主可控4个阶段,实现降低煤气消耗、减少煤气排放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全生产要素的网络化协同以及智能化生产,解决生产过程中因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不同编码体系而导致的无法协同设计、生产,以及产品追溯不完整,设计了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标识解析体系,对不同企业、订单、设备、物料、生产过程、产品等进行统一分级注册,按需实时解析;设计了相应的智能示范产线,实现了在个性化定制模式下的全程自主控制;融合数字孪生与图像识别等先进技术,测试验证了基于工业互联网标识体系在异主异地异构生产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公共递归解析节点信息透明、缺乏隐私数据保护和身份权限管理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标识公共递归解析节点的数据安全加固策略。通过设计加密机制及细粒度权限查验机制,实现了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编码注册和解析服务的安全加固,提高了标识解析数据共享的安全性,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标识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存储、传递和识别技术,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制造业数据融合化、协同化发展的重要手段。“5G+工业互联网”是当前5G在工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的产物。标识技术在“5G+工业互联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介绍了标识、“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背景,分析了未来工业互联网应用需求情况,重点探讨了标识与“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以及当前发展出的几种典型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20.
根据ISO/IEC JTC1/SC6最新通知文件,我国主导修订的两项对象标识符(OID)解析系统关键国际标准即将进入发布阶段。该标准重点解决了OID标识解析性能及可用性差、根节点运营机构缺少有效监管等多方面积弊,更加匹配工业互联网等场景的应用需求。从标准化角度出发,详细对比分析新版标准修订内容及其影响,给出面向产业数字化的OID标识解析系统建设思路,为建设兼容开放、安全可靠、服务国际的OID标识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