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以吐鲁番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选取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吐鲁番土地利用数据和DEM为主要数据源,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GIS空间分析法,研究吐鲁番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吐鲁番乡村聚落扩展趋势与乡村位序-规模法则比较符合,聚落日益趋向于中小规模发展;(2)吐鲁番乡村聚落斑块随高程和坡度的变化呈现出偏左正态分布的趋势,密集分布在高程0~452m和坡度0°~3°区域;(3)吐鲁番乡村聚落主要集聚在主要道路与河流两侧。  相似文献   

2.
《华中建筑》2021,39(6)
厘清乡村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对于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具有科学参考意义。研究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剖析了1980年—2010年成都平原"林盘"聚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空间总体上呈现小规模、无序化、集聚化的格局特征,传统聚落空间分布对农田、河流等生产要素的依存度较高,而现代聚落空间分布对道路交通以及区位关系的依存度较高;(2)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分析,区位条件对乡村聚落形态演变影响最为显著,社会经济次之;(3)乡村聚落空间演变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时空序列上各影响因子作用不同。以期为乡村规划与聚落空间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吐鲁番乡村聚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2000年、2010年及2020年三个时间维度,运用景观指数分析、扩展动态分析的方法研究其时间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吐鲁番乡村聚落在2000~2010年高昌街道的扩展贡献率最高,其他乡镇多为逆向扩展,聚落总体上扩展缓慢;吐鲁番乡村聚落在2010~2020年扩展迅速,聚落...  相似文献   

4.
为科学辨识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以南京八卦洲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Geoda空间分析功能、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定量分析了2007-2017年十年间城市洲岛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聚落密度不断增大,空间扩张特征显著;聚落用地在空间上呈聚集性分布,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聚落发展水平不均衡;水文、交通是影响八卦洲乡村聚落分布的决定性因素,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相关政策等是影响该区域乡村聚落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针对空间差异,提出"重点发展、优先发展、有条件发展、限制扩展"的空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建筑学视角对西海固地区回族聚落的形态及空间进行研究,划分出集聚组团型、带状一字型、核心放射型以及串珠状自由型四种聚落形态类型。从而分析聚落形态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西海固回族聚落形态宏观呈现“大分散、小聚集”和“大分散、大聚集”的分布态势;(2)微观则体现着“向寺而居、以西为贵”的特征;(3)回族聚落形态中心呈现出由单一核心向多元中心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少数民族乡土聚落作为少数民族的精神标识,承载了独特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基因,研判其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对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大有裨益。【方法】在厘清福建省乡土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的驱动机制。【结果】结果表明:1)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七核三带”的“川”字形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福建省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水系密度、文化因素呈正相关,与交通密度呈微弱负相关,与经济因素呈总体负相关、局部正相关之势。【结论】生态环境与多重文化相互适应、交互耦合是促进乡土聚落传承发展的内生动力。鉴于此,提出乡土聚落的发展路径,为福建省乡土聚落的保护传承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乡村景观是由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及其中的社会结构所组成的生态综合体,对维系乡村人地关系与地域风貌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三生”功能理论,运用ArcGIS技术对顺德杏坛北七乡1988—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转换、“三生空间”功能转换与乡村景观时空演变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乡村“三生”景观时空演变下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乡村景观经历了从缓慢变化、急剧变化到平缓变化三个阶段,景观结构呈现从“乡村聚落斑块—江河水道通廊—基塘基质”到“乡村聚落和工业区斑块—江河水道和道路通廊—基塘基质”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从城乡区域时空全过程、景观过程全要素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三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历史文脉保护传承等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乡村地区出现了聚落空废化、空间布局散乱、配套设施不足及闲置化等一系列"共性"问题。陕南地区地处山地,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乡村聚落呈现出特定的空间特征,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村镇发展受地质灾害影响、聚落空间演变无序、人均村庄用地面积偏大等"个性"问题。针对这些"共性"与"个性"问题,本文通过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形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及空间发展模式的对比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从分布、规模、村庄内部空间演变等方面分析山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特征,并对现状的空间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乡村聚落大组团与小组团结合的新型农村社区聚落体系及乡村聚落适宜规模。  相似文献   

9.
借助GS手段,研究发现潇河流域乡村聚落在空间呈集聚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主要为高程、坡度、坡向、河流、交通等环境要素。从数据和理论的角度为聚落合理用地、居民搬迁选址与优化聚落空间格局等问题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也为乡村聚落用地整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在其漫长的水乡聚落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乡村聚落集体空间,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访谈,对其空间演变因素进行归纳,并剖析其集体空间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显示,宋至民国时期,顺德乡村聚落的发展受到农业水利、经济贸易、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其空间演变经历了从零散分布、功能集聚到跨区融合的发展阶段,分别对应均质点状、多中心网络及集体空间三种空间形态。总体来看,顺德乡村集体空间是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体化发展的结果,表现出基于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的地域性与社会性,是其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整合与重构过程中一项重要特征。因此,在当前乡村转型面临治理主体地方化与管治模式多元化的趋势下,关于顺德集体空间中社会结构与地域认同的研究,对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及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环境孕育了成都平原独有的乡村聚居模式与人居环境,其作为乡村人文传承的物质载体,不仅是地域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聚落更新与保护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在清代得到了成熟发展,且有大量诗词为佐证。为重现成都平原乡村人居环境特征,本研究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古诗词为研究材料,通过构建“字”-“词”-“句”的图式语言体系,解析了古诗词中蕴含的多维度建筑环境信息,并形成了建筑学语境的聚落空间与建筑空间图式。研究发现:(1)“文段式构成”图式语言体系是挖掘文学文本中建筑空间信息的有效路径;(2)“建筑空间图式”单元以风水林木——建筑——前院——柴门为空间序特征;(3)“聚落空间图式”表现为嵌套式(聚居)、串联式(聚居)与散点式(散居)三类。成果将为今后的设计研究中在地性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特征识别与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管控的基础与前提,对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少数传统村落为对象开展地区形态特征的认知,对一般性乡村聚落景观关注有限,不利于对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进行整体性调控指导。以晋中地区为研究区,以乡镇为研究单元,基于乡村聚落景观形态特征的空间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到研究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类型,进一步结合自然地理、社会人文等因素系统解析各子类型特征及其优化方向,在宏观层面上对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形态进行剖析和归纳。结果表明: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密度存在多点中心、带状集聚的特征,规模自中部向东西两侧逐渐减小,东侧形状复杂程度高于西侧。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可划分为低密度小规模简单型和高密度大规模复杂型两种差异显著的空间形态类型。研究可为晋中地区乡村聚落景观分类分区布局优化调控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取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青海省循化县境内的撒拉族乡村聚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成因、构成要素和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空间形态特征以及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探索撒拉族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保护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为撒拉族乡村聚落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云南乡村 聚落斑块的空间数据量化模型,梳理乡村聚 落的人居环境,分析乡村聚落的空间特征 及影响因素;面对快速发展变化,对民族聚 落的空间转型重构的矛盾与冲突成因进行剖 析;面对整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探 讨传统民族聚落空间重构的系统方法。分析 认为,快速发展的民族聚落应从发展模式转 型,挖掘生态环境和文化地理等传统人居智 慧方面,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等方面探讨整体 系统性重构民族聚落空间的路线方法。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政策为 川西北少数民族小城镇带来发展机遇,同时 城镇空间的地域特色面临现代化冲击,研究 小城镇的空间演变规律,对城镇空间的文脉 传承有重要意义。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典 型的小城镇鲜水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田 野调查、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重建 了城镇10 0年的演变进程。研究表明:鲜水 镇在时间上可分为茶马互市(1662年之前)、 宗教带动(1662—1910年)、立县更名时期 (1911—1949年)、和平解放(1950—1980 年)、震后重建(1981至今)五个时期;空间 上,呈现出城镇功能结构沿过境公路扩展、 街巷自然生长、城镇风貌汉藏融合的特征。 影响鲜水镇城镇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中,“茶 马互市”和宗教传播、过境交通、地震、多民 族融合是城镇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以桂北壮族村寨龙胜平安寨、金竹寨以及侗族村寨马安寨、高定寨为例,运用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理论,从结点、路径、网络单元等要素出发,分析传统聚落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区域层面的聚落网络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研究聚落网络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中,受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双重制约进行“空间扩散“的动态过程以及聚落演变所呈现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从而探寻聚落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7.
陈耸  王晞月  林箐 《风景园林》2023,30(10):111-118
【目的】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生成、发展与水利营建密切相关,并衍生了相应的景观特征。厘清人地系统中传统聚落和水利营建的作用关系,可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利用。【方法】通过史料梳理、实地勘察,结合空间图解、ArcGIS空间分析,从水利系统和聚落的演变过程出发,分析水利系统的结构及其影响下传统聚落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1)莆田平原水利系统和传统聚落历经了“筑塘蓄水,围塘而居”“截溪筑陂,凿渠引水”“增涵固堤,围海渐垦”3个演变阶段,形成了由防御单元、引水单元、传输单元、调控单元组成的水利系统;2)传统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多个集聚区域,其中水系对传统聚落具有基础性作用,由此形成了堤塘聚落、陂闸聚落、灌渠聚落、河迹聚落、山麓聚落五大类,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和形态特征;3)莆田平原传统聚落是水环境限定、水系统建设、水管理调控、水信仰凝聚下综合形成的产物。【结论】揭示了水利营建引导下莆田平原传统聚落的演变过程、景观特征、形成机制,对人居环境营建逻辑的阐释和国土景观多样性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村地关系、空间形态展开调查和研究,从人地互动角度分析了乡村聚落在形成、发展、停滞和转型的各个过程中空间形态的演变,并针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各自特点,研究相关发展策略,为建立符合新一阶段人地互动的乡村聚落提供新参考。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主要为团块状"地围村"型、散列状"村含地"型和条带状"村围地"型这三种典型类型,人地互动是促进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乡村聚落景观本质上是人与地互动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分析聚落景观的发展演变路径,总结出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空间演变经历了传统--竞争--支配--演替(同化)四个阶段。对各时期的聚落景观特征进行了分析,阐明了景观演变的规律及特征,提出共生理念指导下的岭南传统聚落景观的规划与设计。  相似文献   

20.
黄洋河流域位于安康市境内,该流域地形地貌复杂,流域内乡村聚落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通过GIS技术手段,得出黄洋河流域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特征,并主要受到高程、坡度、河流、交通等环境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为黄洋河流域乡村聚落空间格局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新农村建设规划,乡村聚落用地整合等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