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钢纤维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采用快冻法进行了0%、0.5%、1.0%、1.5%、2.0%五种不同钢纤维掺量的混凝土在水中和3.5%氯化钠溶液中冻融试验.通过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和钢纤维体积率对钢纤维混凝土冻融后质量损失、劈裂强度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冻融环境下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机理.并且用压汞法和SEM从微观上研究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孔径分布特征,讨论了微观结构对其抗冻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掺入适量的钢纤维能够减小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增加密实度,有效阻止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产生与发展,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钢纤维掺量对混凝土抗冻性影响显著,掺量为1.5%时,钢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能改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纤维粉煤灰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国梁  申向东  贾尚华 《混凝土》2011,(6):102-104,116
针对高寒地区渠道衬砌混凝土冻融破坏问题,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强度等级纤维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通过快速冻融试验,测试了冻融对纤维粉煤灰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和质量的影响.并就不同因素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找出了冻融环境中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最优配合比.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锂渣及锂渣和其它掺料复掺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当锂渣掺量为20%时,混凝土强度比基准混凝土增加19.6%,冻融循环后的质量损失率和动弹性模量损失率也低于基准混凝土,当锂渣和矿渣及硅灰复掺的掺量达70%时,混凝土用快冻法测定,冻融循环次数达300次未被破坏,说明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冻性。  相似文献   

4.
混合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建军  霍俊芳 《建筑科学》2011,27(Z1):22-24
通过混合骨料混凝土的快速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了浮石替代率、聚丙烯纤维、冻融循环次数对混合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动弹性模量随着浮石替代率增加而增加;对于一定范围浮石替代率的混凝土,聚丙烯纤维的掺入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浮石替代率为30%,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9 kg/m3的混合骨料混凝土,质量损失最小...  相似文献   

5.
6.
在冻融循环作用下,考虑混凝土含气量、冻融循环次数为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损失的影响因素,对高寒地区路面混凝土的动弹性模量损失规律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高寒地区抗冻性混凝土适合的含气量,对西藏地区混凝土路面结构设计、材料的选用研究及施工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同时对类似高寒地区混凝土路面的结构设计和施工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西部多山地区进行公路隧道衬砌施工时,由于天然砂匮乏尝试以隧道洞渣机制砂作为替代品制备混凝土,但洞渣机制砂混凝土相较天然砂混凝土存在流动性、黏聚性等方面的不足。依托贵州省荔蓉高速公路姑两隧道工程开展洞渣机制砂混凝土试验研究。通过调整砂率、水灰比,添加水泥混合材及玄武岩纤维等方式进行配合比优化设计,以得到工作性能良好的洞渣机制砂混凝土。据此配合比试拌得到的混凝土满足流动性,保水性及黏聚性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纤维的掺入对混凝土的抗冻融破坏性能起到了十分有利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结合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纤维增强混凝土抗冻性能方面的研究,综述了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破坏机理及评价方法、各种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纤维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9.
薛艳杰 《山西建筑》2023,(6):125-129
为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实现废物利用,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隧道开挖时产生的废石料研制机制砂,代替外购黄砂应用到混凝土拌合中去。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结合工程混凝土设计要求对隧道洞渣机制砂混凝土进行试配,与已顺利应用于工程的外购黄砂混凝土进行对比,研究两者的和易性与强度特性,分析隧道洞渣机制砂混凝土的工程适用性,为其配合比优化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隧道洞渣机制砂混凝土试配结果表示,混凝土强度满足工程要求,水灰比对强度起着主要作用,但受级配及含泥量影响,极易出现离析泌水,水石分离现象,和易性较差,难以进行工程应用,亟需配比优化方案改善和易性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分析再生粗骨料、聚丙烯纤维和引气减水剂掺量对再生混凝士抗冻耐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引气减水剂是影响抗冻性能的重要因素。再生粗骨料掺量70%、聚丙烯纤维掺量0.7kg/m^3、引气减水剂掺量0.6%的配合比,可使设计强度为C30的再生混凝土达到F250以上的抗冻等级。提出将饱和面干吸水增长率作为评判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技术指标,它与相对动弹性模量一样,可以反应再生混凝土受冻融破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以高原地区隧道洞渣砂取代率、粉煤灰取代率作为变量,设置20组试验,对掺粉煤灰、隧道洞渣砂混凝土的坍落度、立方体抗压强度fcu、劈裂抗拉强度ft、轴心抗压强度fc、弹性模量Ec进行研究,并对掺粉煤灰、隧道洞渣砂混凝土的龄期与fcu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洞渣砂随取代率升高坍落度降低;当洞渣砂取代率为0~70%时,其对混凝土力学性能有益,洞渣砂取代率为50%时达到强度峰值;粉煤灰对早期混凝土力学性能存在不利影响,粉煤灰掺量越高,混凝土早期力学性能越差,当龄期发展到56 d时,掺入粉煤灰的混凝土后期强度发展速率较快。  相似文献   

13.
植生型多孔混凝土抗冻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慢冻法和快冻法试验均无法准确表征多孔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多孔混凝土特点的测定抗冻性能的试验方法--单面冻融循环试验.此法考虑了多孔混凝土在实际应用中的受冻情况.以此法对掺加矿粉、粉煤灰的多孔混凝土的抗冻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粉的掺入能改善多孔混凝土的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14.
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粗骨料取代率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共设计了5种不同料取代率的试块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根据试验现象及试验数据,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抗冻性整体上要劣于原生混凝土,且随着再生骨料的增加,抗冻性能越差。冻融循环200次后,试验中各混凝土的相对动弹性模量剩余量均超过60%,满足混凝土抗冻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鹏  李永靖 《混凝土》2020,(4):36-38,45
表面粗糙再生聚丙烯颗粒等体积代替细骨料0、4%、6%、8%,制作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试件,试验选择慢冻法和快冻法,研究冻融0、30、60、90、120、150次再生聚丙烯混凝土试件质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动弹性模量变化规律和损伤情况,并分析抗冻性。结果表明:增加冻融次数,不同掺量的再生聚丙烯混凝土试件质量、抗压强度、抗折强度、相对动弹性模量均不断降低,损伤增大。适量掺加表面粗糙再生聚丙烯颗粒,可提升强度和动弹性模量,并有效抑制质量损失、强度劣化,提升抗冻性能。综合考虑混凝土抗冻性能,建议掺入表面粗糙的再生聚丙烯颗粒的最佳体积掺量为6%。  相似文献   

16.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大量建筑垃圾的产生和处理催生了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应用和发展。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以及华中南部分地区的建筑物都不同程度的遭受到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开展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大量查阅了近年来关于再生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研究的相关文献,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抗冻耐久性影响因素及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当下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丰富和发展再生混凝土的理论研究,推动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冻融循环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的影响,首先通过冻融循环试验研究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对再生粗骨料混凝土质量损失率、立方体抗压强度和相对动态弹性模量的影响;然后对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0、25、50、75)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梁进行受弯性能试验,研究了试件的破坏形态、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混凝土和钢筋应变、跨中挠度等。结果表明:冻融循环次数由0增加到25次时,再生混凝土的质量呈增加趋势,冻融循环超过25次后,再生混凝土的质量呈不断减小的趋势;抗压强度和相对动态弹性模量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再生混凝土梁的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再生混凝土梁的极限挠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检验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对不同再生集料、不同掺量的再生混凝土进行了抗冻耐久性试验。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在再生集料掺量不大的情况下,配合比设计良好的再生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冻性能。  相似文献   

19.
结合隧道洞渣的利用现状,阐述了隧道洞渣的危害性,探讨了洞渣在路面、路基、桥梁、隧道中的应用,指出洞渣作为隧道施工中的副产品,处理不当可能会埋下隐患,合理调配洞渣,做好洞渣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符合国家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由于再生粗骨料中存在较多微孔隙和微裂缝,导致再生混凝土吸水率高且极易达到冻融破坏的临界水饱和程度,所以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较差,严重危害了严寒地区混凝土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因此,开展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的研究对其在严寒地区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再生混凝土冻融破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综述了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