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生海  宋亚英 《丝绸》2004,(7):20-21
为解决微波洪茧中的蛹体热击穿(爆裂)问题,提高微波烘茧的茧丝质量,分析研究了微波烘茧内部蛹体的热变化及其对茧质的影响,试验表明,微波烘茧中蛹体会出现膨在现象,蛹体的热击穿主要发生在微波干燥前期,在干燥前期控制微波功率和加热时间,选择较小的质量比功率,适当延长加热时间,可防止蛹体热击穿及蛹油溢出对茧层的污染,或是采用微波间歇加热干燥的方法,也有利于解决蛹体的热击穿问题,提高茧丝质量。  相似文献   

2.
挤压膨化食品极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水分,导致脆性丧失;对吸湿动力学过程的了解有助于选定合适的包装材料和存储环境。将4种形态的小米挤压膨化产品在不同温度、相对湿度下吸湿,并对吸湿过程进行模拟分析。与扩散模型、Peleg模型相比,Weibull模型最能预测小米挤压膨化产品的吸湿行为。根据Weibull模型,同一温度下,初始吸湿速率随相对湿度增大而近似线性增大。同一相对湿度下,总体吸湿速率随温度升高呈近似线性增大。温度越低、相对湿度越高,平衡水分越高。不同样品间的平衡水分差异较小,而吸湿速度差异明显,尤其在低温—低相对湿度条件时。外层气孔结构的差异可能是样品间初始吸湿速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龚红菊  徐杰 《粮油加工》2005,(11):66-67
稻谷的解吸和吸湿平衡水分是研究稻谷干燥机理与安全贮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在相对湿度30%~90%范围内,采用动态法测定了温度分别为20℃、25℃、30℃、35℃时特种稻谷(黑米)吸湿的平衡水分;绘制了特种稻谷(黑米)的吸湿平衡水分曲线;分析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平衡水分的影响;得出该品种稻谷在20℃、25℃、30℃、35℃时吸湿平衡水分与相对湿度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式。  相似文献   

4.
稻谷的解吸和吸湿平衡水分是研究稻谷干燥机理与安全贮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在相对湿度30%~90%范围内,采用动态法测定了温度分别为20℃、25℃、30℃、35℃时特种稻谷(黑米)吸湿的平衡水分;绘制了特种稻谷(黑米)的吸湿平衡水分曲线;分析了温度和相对湿度对平衡水分的影响;得出该品种稻谷在20℃、25℃、30℃、35℃时吸湿平衡水分与相对湿度的非线性关系方程式。  相似文献   

5.
《丝绸》2015,(4)
煮茧是制丝工艺中的关键步骤。从煮茧过程中丝胶膨润原理出发,探究煮茧工艺过程中蒸煮时间、调整时间和茧子是否翻面对茧层增重及均匀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蒸煮时间为1~2 min时,茧层膨润达到最大;调整时间为40 s时,茧层水增量最大而蛹体水增量最小。在蒸煮过程中,将蚕茧翻面蒸煮将有利于茧层均匀吐水,使得茧层煮熟程度均匀一致。根据实验结果改良制备了新型煮茧机,并对研制的新型煮茧机进行实地评测,结果表明新型煮茧工艺对缫丝成绩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李明忠 《丝绸》1998,(12):16-18
探讨了蚕茧干燥过程中头冲及二冲温湿度对茧质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指出,头冲采用较爸低的温度对茧的解舒有利;二冲采用较高的温度对茧的出丝率及洁净成绩有利,蚕茧干燥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或湿度逐渐提高到茧质的提高没有显著效果,最后分别提出了春茧和夏茧的最佳干燥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7.
杨约生  童裳峰 《丝绸》2006,(11):40-41
通过对ZJH92-1车子风扇灶烘茧的大量试验实践,得出了蚕茧达到适干均匀进仓的出灶标准,特别是通过实践找出了蛹体、茧层回潮率随大气相对湿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了解鲜茧经不同冷冻条件保存后茧质性能变化,以同一庄口的蚕茧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的冷冻条件进行保存。对干茧、鲜茧、不同温度冷冻不同时间后鲜茧的茧质以及茧层渗透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鲜茧经冷冻保存后蛹体含水率略有减少,茧层含水率增大;好蛹率测试结果显示,如需较长时间保持蛹体新鲜,储藏温度至少要低于-20℃;鲜茧经冷冻保存后茧层初期丝胶溶失率变大,茧层渗透性能增强,内层落绪次数减少,有利于缫丝过程中茧丝的顺利离解。  相似文献   

9.
《丝绸》1974,(4)
鲜茧干燥的要求是在烘干蛹体的同时,尽力保护茧层的缫丝性能。干燥条件主要取决于其使用空气的温度、湿度与流速等三项参数的配合。参数选用得适当与否,不仅影响蚕茧的干燥速度、工艺特性和干茧品质,而且关联到最后能否符合多、快、好、省的  相似文献   

10.
蚕茧干燥时空气温湿度与茧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桑蚕鲜茧在干燥过程中,热空气的温湿度配置对茧质关系甚为密切。在自行设计制造的设备中试验表明,在我国当前沿用的二次干工艺中,对解舒率的影响,以头冲的温度占首位,其次是二冲的湿度,第三是头冲的湿度,二冲的温度占末位。温湿度对出丝率的影响较小.如适当提高二冲温度,减低二冲湿度,解舒率不会明显恶化,却能提高出丝率.作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制丝技术现状,采用头冲温度100~110℃,相对湿度≤10%,二冲温度80~90℃,相对湿度10~20%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微波烘茧试验,由四川省轻工科研所主持,并由四川省绵阳丝绸印染厂、乐山缫丝厂、三台缫丝厂协作。关于微波烘茧理化分析,主要是四川省轻工科研所搞的,笔者曾参与工作。一九七六年的分析情况,笔者在《丝绸》一九七八年第一期中刊登的《微波干燥茧茧层和蛹体成分的初步分析》一文已详述。本文拟介绍一九七七年春秋两季对微波干燥茧茧层和蛹体成分等分析情况,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陈海相  梁进 《丝绸》1998,(9):10-13
化学渗透煮茧一改长期以来的传统煮茧技术,只用少量的渗透助剂使水自然。快速、充分渗润茧层,而茧腔内基本不吸水,达到多煮茧层,少煮蛹体的目的。文中介绍了化学渗透助剂的性能、作用原理及工艺等,并进行了探索性试验与测试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3.
我厂1989年3月投产的88春临江上车全型茧庄口,从生产成绩看,缫折特别大,分析其原因为:(1)茧层率低于其它庄口茧;(2)解舒率特别低,(3)内层落结多,且不易索得正绪,蛹衣量高达45mg/粒。除茧层率低已无法改变外,后两个原因与煮茧程度关系很大。分析原煮茧配温工艺(见表1)后认为,在全回煮茧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各部温度偏低,配温曲线特别  相似文献   

14.
影响仓储茧质变化的外界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仓间空气湿度。一般说来,仓间相对湿度不能超过75%,为保持相对湿度在了75%以下,就要根据库内外的温湿度情况及时开窗通气排湿。但是,利用开窗调节库内湿度常受到库外温、湿度等外界因素的制约,为此,我们在诸暨牌头茧库进行了空气去湿机降温试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纸张在存储和使用中,其含水量会因环境的湿度、温度变化而变化,并引起尺寸、形状、定量、强度、柔韧性、耐折度等指标的变化。当纸张吸湿速率与脱湿速率相同而保持动态平衡时,纸张含水量保持不变,此种情况下该纸张所含的水分叫平衡水分。 (1)在不同的相对湿度下,各类纸张均有不同的平衡水分。见表1。  相似文献   

16.
广西蚕茧属多化性茧,存在茧层薄、洁净差等特点,较难生产高品位生丝.针对广西茧的茧质特性,通过煮茧前触蒸技术及煮茧工艺改进的方法,探讨适合广西原料茧特性的茧处理生产工艺,来改善广西原料茧茧质,以达到生产高品何生丝的目的.结果表明:如果选用洁净93分以上的原料茧为原料,通过优化茧处理及煮茧生产工艺,可以实现用广西茧生产出5A以上高品位的生丝.  相似文献   

17.
问题的提出 适干茧的蛹体和茧层都已基本烘干,因茧层受到适当的热处理,蛹体烘去了自由水分,所以即能保护茧层,又有利于工业企业安全贮藏、加工,也能提高山东省丝绸总公司下达的考核指标——干毛茧出丝率。而偏嫩茧解舒率较高,因为偏嫩茧的茧层失水少,丝胶变性程度较小,茧丝容易离解,台时产量可增加。但偏嫩茧的煮茧抵抗力弱,煮茧时容易崩渍,生丝糙类多,洁净成绩下降近一个等级,出丝率降低2.5个百分点。原料耗用量大,成本相应增加。此外,偏嫩茧蛹体含有较多水分,容  相似文献   

18.
我厂于1981年安装的一台循环式煮茧机对于茧层厚、解舒差的茧子总是煮不好,煮出的茧子解舒率低、绪丝量大。经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是蒸煮室的问题。因为茧子在蒸煮室所接触的压力、温度和时间,对于茧层丝胶的软和,特别是交叉点的软和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厂煮茧机的蒸煮室仅九个茧笼长,茧子通过蒸煮室的时间较短(1分30秒),加之蒸气压力与温度较低,使茧层厚、解舒差的茧子在蒸煮室继续吐水不够充分。茧层所含水份升温缓慢,导致茧层丝胶膨  相似文献   

19.
陈如庆 《丝绸》1993,(9):24-24
从理论上讲,全蒸型循环式煮茧机一般主张蒸煮室应快速吐水,快速吐水的作用如下:吐水快、压力大,则逆渗透作用强,可扩大茧层空隙;低温煮汤在茧腔内停留时间短,蛹体物质溶解少,缩短茧腔下半部有水,上半部无水的时间; 缩短茧内  相似文献   

20.
由于煮茧前处理和浸渍、触蒸、渗透等煮熟前处理而产生的茧吸水和茧层吸水是影响煮熟度和煮茧斑的重要因素,特别对与生丝的产量、品质、生丝率有关的蛹衬量、净度、丝故障的发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关煮熟前处理而造成的茧层的水份的扩散性即茧层湿润性的影响的研究较少。 岛崎(1962)从用浸渍处理后水份在茧层上的扩散面积来推断其湿润性,以此测得茧的外层、中层、内层的湿润度。这个结果表明,干茧在95℃的高温汤中浸渍时,茧的外层和内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