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刘小溪 《餐饮世界》2013,(5):102-105
以求道之态度做一碗牛腩有这样一家餐厅,它固执地认为,在这颗星球上最美味的食材是牛腩。它封测半年,只为寻求梦中的餐厅。2013年5月,封测半年的雕爷牛腩正式开业,老饕和吃货们不用再透过门口的测试牌向里张望,终于可以一解"相思"之苦。  相似文献   

2.
正"吃货"二字,在汉语词汇中属于新生儿级别,与之对应的古汉语应该是"饕餮"。贪食曰"饕",故美食家俗称"老饕";苏东坡《老饕赋》":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喜好美食的朋友也被称为"饕餮族"。由于"饕餮"二字笔画过于繁杂,当代年轻人遂简化"饕餮"为"吃货"。"吃货"指偏好各种美食的人,对美食有独特的向往和追求,甚至亲自实践。近代著名老饕张大千、梁实  相似文献   

3.
刘蓓  严学明 《烹调知识》2010,(7X):10-17
7月,一个馥郁的季节,而此时野生菌也在悄然地成熟。一个个脆嫩的"小可爱"冒出的鲜美味道,撩拨着这个时节食客的心,老饕们说,这是夏日里与菌菇相约好的情缘。  相似文献   

4.
牡蛎的味道鲜美,是法国一道与蜗牛同享盛誉的名菜.在法国,牡蛎一般是生吃的,从海上捕捞来的牡蛎,用水冲净表面,然后撬开,就可以吃了.  相似文献   

5.
正要说"肯吃头""馋嘴鬼"当数宋代的苏东坡,人家不但诗词文赋写得好,吃也非常有名,这个老夫子三句话不离本行,不但很多诗文中有美味佳肴,而且还为吃专门写了一篇《老饕赋》,并自我解嘲,说自己是嘴馋的"老饕"。"老饕"是什么,"老饕"就是无休止、无原则、无辨别地贪吃。这也因此成为许多贪吃嘴的挡箭牌。其实苏东坡并不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也爱好美食,但绝不像某些人那样势利、那样庸俗,苏东坡的吃有着非常高的自我修养和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绝不与贪腐同流,绝不被物欲诱惑。  相似文献   

6.
正牡蛎"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相似文献   

7.
小馆子情怀     
正说到小馆子,杭州人最热衷的就是夜宵与面馆。那些门面不大,隐藏在深巷里,一时半会还不好找的美味小店,似乎是老饕们显摆自己懂得吃的最好标签。春节刚过完,从杭州莫干山路搬迁到滨江广阔天地的"娟娟饭馆",一开业就红火到不行。他们家的头牌依然是"销魂螺蛳",不知道这个称号从何而来,对我来说个头偏大了,颜色也不够浓郁,但似乎小馆子就适合这样随意的小聚,消费不高,菜品不错,不论有人请客还  相似文献   

8.
所谓最好吃的菜,未必一定要来自金碧辉煌的高雅餐厅;恰恰相反,如果你问美食老饕们心目中最好吃的菜,他们多半除了回答自家做的之外,一定是充满"土菜"自然韵味的、在很难寻觅的小摊小馆里的美味;确实,唯有充满"自然韵味"的东西,才是久吃不腻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正据报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今年年初踏入食品业,与某调料制造商合作,凭借从数百万个"数据点"采集的数据,帮助后者"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和预测新的调味组合,从而更快更高效地探索调味领域。"中国人饮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色不过是食物的外观,满足食客的视觉需求,而香与味才是食物的精髓所在,也是"老饕们"的终极追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提到,"腐乳、  相似文献   

10.
话说老饕     
梅乐 《烹调知识》2008,(4):60-60
老饕来源于“饕餮”一词,“饕餮”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苏东坡先生曾作《老饕赋》,以老饕自誉,把老饕演绎成了知味者和美食家的专用词,人们便用老饕一词褒奖善饮食之人。  相似文献   

11.
正南宋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说:颜之推云:"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项绦,项绦不如老饕。"此言老人虽有寿相,不如善饮食者。故东坡之《老饕赋》,盖本诸此。这里的"眉毫",指眉毛都是白毛,当然是"寿相";"耳毫",指耳间有白毛,显示比眉毛更有"寿相";"项绦"即项下(颈下)的白毛,似乎是最老的老人了,但颜之推却断言,如此有"寿相",却不如善于饮食的老饕。  相似文献   

12.
华夏大地的八大菜系让老饕们尽享舌尖上的美味。然而,八大菜系之外的糕团、面点类美食同样令吃货们乐此不疲,尤其是姑苏城的苏式糕团面点更是上海人的最爱。在上海,以苏式糕团面点闻名的中华老字号"沧浪亭"每天食客盈门。粉丝们说:"我们就是冲着‘沧浪亭’的品牌来的。"话说沧浪亭隶属于上海新亚富丽华餐饮股份有限公司的沧浪亭,始建于1950年5月,至今已有65年历史。当年,一位名叫王寿平的苏州人在上海重庆南路122号(近复兴公园)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内,开设了一家以姑苏名园"沧  相似文献   

13.
陈福生 《美食》2005,(5):38-39
如今,各地的一些餐馆喜用风味各异的调味油(厨师呼其为“老油”)烹制菜肴,使得老饕们对此趋之若鹜。  相似文献   

14.
食祭东坡     
吴正格 《四川烹饪》2007,(10):74-77
中国的文学家绘食叙吃,可谓老传统,早在屈原、司马迁、杜甫等大家的笔下就有所衍延。到了苏东坡这里,已经夯实得浸出了油渍。苏东坡戏以"老饕"自居,且躬俎不辍,自乐于负鼎之道。  相似文献   

15.
茅伯铭 《烹调知识》2010,(10):36-36
谁也没想到,在这个冬季里,饮食圈里最流行的不是火锅,也不是生猛海鲜,老饕们竞相品尝的新宠居然是多年不起眼的上海家常菜。  相似文献   

16.
张福山 《中国食品》2007,(18):50-51
关于牡蛎,印象最深的还是中学时读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关于吃牡蛎的一段描写:"她们用一阵优雅的姿态吃起来,一面用一块精美的手帕托起了牡蛎,一面又向前伸着嘴巴免得在裙袍上留下痕迹.随后她们用一个很迅速的小动作喝了牡蛎的汁子,就把壳子扔到了海面去."很多年过去了,对于小说中那些女士吃牡蛎的优雅姿态依然记忆犹新,同时,牡蛎这种食物也随之藏入脑海,从她们吃牡蛎的姿态上就可以想见牡蛎的鲜美.  相似文献   

17.
话说老饕     
“吃”,人人都会,而要吃成美食家,绝非易事。只有善饮食且知味之人谓之老饕 老饕来源于“饕餮”一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猛兽。《左传文公十八年》说:“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谓之饕餮。”饕餮之徒,吃食癞皮,用通俗的话说:一个十分贪吃的人。苏东坡先生曾作《老饕赋》,以老饕自诩,把老饕演绎成了知味者和美食家的专用词,人们便用老饕一词褒奖善饮食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牡蛎为原料,首先研究了牡蛎粉的抗氧化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小鼠血清及肝脏中CAT、GSH-Px、T-SOD酶的活性测定,以评价机体抗击氧化应激反应的能力。然后探讨了牡蛎粉系列产品咀嚼片、口服液的矫味等产品深加工步骤的优化,为牡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三林本帮馆     
正听说这家"三林本帮馆"已有很久,可以追溯到《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节目前去拍摄时。当时即说要大吃一顿,始终未能成行,直到剧集播出前一周,沈宏非老师慢悠悠地说:"再不去,也许就要吃不着了。"如梦初醒,即刻组织一干老饕友人杀至。当然,之前得先预订招牌的扣三丝和虾子大乌参。我们常说的上海本帮菜,主要是本地菜的基础,再受到宁波菜、苏锡菜的影响,又吸收了一小部分徽菜和淮扬菜的特点,经数十年融合,慢慢变成30年前的样子。后来又有黄河路、乍浦路美食街的发展时期,产生所谓"模子菜"流派。  相似文献   

20.
悦读     
《中国烹饪》2011,(5):126-126
《老饕说吃》 确切的名字,其实应该叫做“老饕们说吃”,因为在书的背后,是一群老北京:“老铁路”冯春明,“老电业”史汉钧、赵彦儒,京都药工、台湾归来的印刷技师傅留城,中学退休教师翟鸿起,退休医生范淑玲。他们定期聚在一起,侃天聊地,东拉西扯,却离不开老北京的四九城,从东单到西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