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若要说夏天最受欢迎的食物,莫过于各式冷饮了。周朝专为掌握“冰权”的人设了“凌人”的官职,唐朝为冷饮写神奇故事,到了后来,冷饮既没有了官职,也没有了故事,有的只是一代代人的记忆和如今躺在冰柜里的落寞。吃冷饮,与做工相比更重要的是对过往生活片段的唤醒和彼时享受的心情……  相似文献   

2.
杨荣宇 《美食》2006,(2):22-22
“宫保鸡丁”闻名遐迩,据说此菜为清咸丰年间贵州织金人丁宝祯首创,屡经改进,味道日趋鲜美。当年丁某中进士以后,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官职,钦赐“太子少保”衔,故人称丁宫保。此人一生酷爱饮食之道。尤喜用鸡肉、猪肉以辣椒爆炒,有时还亲自下厨操作。“宫保鸡丁”在民间有许多传闻。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说是丁某在山东任巡抚期间,家厨采用当地的爆炒法为主人烹鸡丁菜,并冠以“宫保鸡丁”之名。  相似文献   

3.
《美食》2023,(2):46-49
<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日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日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新的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养狗了.《周礼》上称养狗的人为“犬人”,另外,当时宫廷也养了狗.说明最迟在周代,我国已养狗成习了.到汉代,始设管狗的官职叫“狗监”,司马相如的好友杨得意和汉武帝的幸臣李延年等都曾做过“狗监”的职  相似文献   

5.
“官职有来须与做,方能用处不忧无;堪笑翰林陶学士,一生依样画葫芦。”此诗为宋代陶谷自嘲而作.感慨他在翰林院做事,凡事都只能遁照旧规抄抄写写.毫无自己的主见作为,一生都只能依样画葫芦,字里行间不无溢出怀才不遇的忧愤之情。  相似文献   

6.
“二喜二忧”相伴 上半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二喜二忧”的格局。“一喜”,伴随食品价格的回落,6月份CPI同比增速降至2.296的低位,前一阶段“控通胀”的目标已经“超额完成”。“二喜”,经济下行的压力尚未导致就业恶化,大量解雇职员的现象暂未出现。我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就业压力的传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产业结构从长期以工业为主导,向工业和服务业并行转变。未来几年,产业结构有可能从“二、三、一”转向“三、二、一”  相似文献   

8.
元宵是我国广大人民在元宵节时食用的一种用控术制成的节日食品,古时称为“圆月。我国吃元宵的历史非常悠久,因此每至元宵节时,各地的食品店都要供应元宵,街头巷尾到处有人叫卖元宵。这本是极平常的事,可是在民国初年时,却犯了某位“大人物’的忌讳而下令禁止。民国初年,窃国大盗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但他的野心仍不满足,还梦想当皇帝,改国号为“洪宪”。元宵节时,北京大街小巷到处叫卖“元宵”.袁世凯心中有完,听到“元宵”二字,便惶惶不安,认为“元宵”音同“袁消”,不吉利,,于是下令不诗味叫“元宵”,要改叫…  相似文献   

9.
袁枚的《随园食单》,曾载有一道菜的烧法,此菜名“云林鹅”,为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所发明。此菜的烧法是这样:“整鹅一只,洗净后,用盐三钱擦其腹内,塞葱一帚,填实其中,外将蜜拌酒通身满涂之;锅中一大碗酒、一大碗水蒸之;用竹箸架之,不使鹅身近水。灶内用山茅二束,缓缓烧尽为度,俟锅盖冷后,揭开锅盖,将鹅翻身,仍将锅盖封好蒸之;再用茅柴一束,烧尽为度。柴俟其自尽,不可挑拨……每茅柴一束,重一斤八两。”瞧,这“云林鹅”对“茅柴”的要求,以及茅柴的燃烧方式、方法是多么严格所以饮食行业有句俗话:“三分技术七分火。”…  相似文献   

10.
旧时在饮食行业内,素有“头堂二炉之说”,足见当时前堂招待在饭店里的地位。昔日成都人一般称饭铺里的招待为“堂馆”,也有叫“立师”的,而人们在摆龙门阵时又常常称其为“跑堂的”。那时在成都地区各家饭馆“跑堂”的一般被分为两个等级。一谓“上手”,即正招待,二叫“下手”,即俗称的“二招待”。其职能分工是:上手负责喊堂、安唐、摆碗碟筷瓢和酒具等,当然还包括热情询问客人所需,帮助客人选菜(当参谋)等,再就是协调前堂与后堂厨房的配合关系,灵活把握上菜添场、穿插小吃的节奏,处理客人方方面面的意见,而下手“二招待”…  相似文献   

11.
话说豆豉     
豆豉是用大豆蒸腌加工而成的发酵制品,古称“大苦”,又名“大豆鼓”、“幽菽”、“康伯”、“纳豆”、“豉”等,始于我国。据《楚辞·招魂》中记载,豆豉在战国时已有酿造。因发酵时微生物的种类不同,豆豉可分为细菌型(山东一带)、毛霉型(四川地区)和曲霉型(广东阳江)三种,其风味略有不同,又因加工方法不同其性味也不同。如用青蒿、桑叶同制的性偏寒;用藿香、佩兰、苏叶同制的则性偏温;未用药物制过的,其透发力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产豆豉,一般入药是用淡豆豉,而用来调味的则为成豆豉。 豆豉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  相似文献   

12.
梓羽 《中国宝石》2014,(5):174-175
“有眼不识金镶玉”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人们常常用其比喻见识浅陋不识宝货的现象,反衬了“金镶玉”工艺的珍奇。  相似文献   

13.
划拳与酒令     
重庆人“干燥”,喝酒喜作牛吼,面红耳赤,阵仗翻天:“四季财呀,五魁首呀,六合来呀,八个八个……”这是老重庆人最正宗的拳令。除此之外,还有用两根筷子互相敲打的“棒棒拳”,其玩法是“虫钻棒,棒打虎,虎吃鸡,鸡啄虫”,一物降一物。吆喝起来就成“棒棒棒棒虫”,“棒棒棒棒鸡”。再有,从广东人那里引进的“螃蟹拳”。喝令时唱“一个螃蟹八只脚,两个眼睛这么大个壳。夹夹夹,拖拖拖,二红二喜两不喝,四季发财该你喝。”划拳吆喝酒令,唐代时称为“拇战”、“打令”、“用手打令”。由于行令中吆五喝六,口水四溅,不甚雅观,所…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电力系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变电站二次系统作为整个变电站的核心部分,在供电质量逐渐提高的同时,其重点部分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为贯彻国家电网输变电“节约环保功能集成、配置优化、工艺一流”的总体思路,文章首先介绍110kV变电站二次系统重要性,然后从互感器、打印机等多个方面对变电站二次系统的优化技术加以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首饰之最──印度首饰漫谈(二)朱新天说完了“头”,使轮到了“项”。项链和项圈,自然是人所皆知。印度的项饰,在制作上另有其独特之处,除链及圈外,多为一件或一组挂饰,用各色丝线系牢。而两根用丝线编结的丝带,又由一个丝线编连的“环扣”扣住。移动“环扣”在丝...  相似文献   

16.
南方人习惯将“喝茶”说成“吃茶”。的确如此,茶不仅可以喝,也真可以吃。这个“吃”字,用在烹调上是极妥当的茶叶是烹调菜肴、制作糕点、煮羹烧汤的好食材。 吃茶的历史在我国由来已久,不少地方都保留着用茶当菜食的习惯,如云南少数民族就用“腌茶”、“竹筒茶”当蔬菜食用,嫩茶叶用香油浸腌炒蒜食用,或用香料拌茶叶食用,其味鲜美无比;又如广东风味菜“茶香鸡”,肉鲜茶香,补益五脏,这是用乌龙茶精心烹制而成的茶叶菜;  相似文献   

17.
“九五”期间我国纯棉织物的发展方向TheOrientationSetoutin9thFiveYearPlanforCottonFabrics“九五”期间,我国纯棉织物的发展方向一是要改造老产品,使其具有新的面貌特色以吸引消费者:二是要开发一批能够和化...  相似文献   

18.
蒌蒿,又名购、蒌、 蒌等,属菊科草本植物。我国各地均有生长,多见于湖泊沼泽、芦荡滩涂等处。 我国以蒌蒿作肴馔,至少已有2300年的历史。《楚辞》的《大招》篇中就记载了吴楚一带丰饶的物产和美食,其中就有“吴酸蒌蒿”。西晋陆机的《诗蔬》云:“正月根芽生旁茎,正白,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可蒸为菇。”明人洪驹文亦诗云:“蒌蒿短短获芽肥,正是河豚欲上时。”清人童岳荐在《童氏食规》中说:“蒌蒿,春夏有,生江边,味甚香而脆爽,有青红二种,青者更佳。春初取心苗最香。叶可熟用。春秋可作 。拌蒌蒿,滚水焯,加酱油、…  相似文献   

19.
(一)来自胡地的美食在我国古代,对外来东西的名称前常常冠以“胡”字。“胡”字的意思,原本是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的民族。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那么,胡饭是什么样的食品呢?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胡饭法:以酢瓜菹长切,炙肥肉,生杂菜,内饼中急卷,卷用两卷,三截,还令相就,并六断,长不过二寸”。但后人也有把胡饭说成胡饼的,像北宋《太平御览》转引《续汉书》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相似文献   

20.
《北京纺织》2012,(2):220-221
中国 中国的情人节叫做“七夕”,为每年的七月初七。节日的起源为放牛郎和一个仙女的爱情故事。天上的王母娘娘发现了他们之间秘密的爱情后,大发雷霆,用银河将二人隔开,二人虽然相爱却不能厮守,异常地悲伤。喜鹊不忍心看到二人如此悲伤,决定帮助他们,用翅膀为他们搭起了一座鹊桥,让二人可以相见。但王母娘娘却只允许他们两个人每年见一次,即每年的七月初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