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3.
通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对自制玉米微孔淀粉的颗粒表面和颗粒内部形态观察,阐述了淀粉颗粒表面孔洞的形成过程、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颗粒的作用形式以及玉米微孔淀粉颗粒的结构特性。同时对酸法与酶法制备的玉米微孔淀粉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酸法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盐酸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通过L9(3^4)正交实验,研究盐酸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对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微孔淀粉的结构。结果表明:盐酸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盐酸质量分数2.0%,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40℃,搅拌速度为1500r/min。通过XRD、DSC分析发现:木薯微孔淀粉的结晶部分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以碎米为原料,分别采用酶法、酸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两种方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加酶量23.0U/g、pH7.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7h;酸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盐酸浓度0.4mol/L、酸解温度35℃、酸解时间6h。经比较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吸油率高13.3%。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淀粉的颗粒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出孔率高、孔径大、孔穴深。 相似文献
14.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15.
16.
微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变性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原料主要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麦淀粉、籼米淀粉等。由于它是一种高效、安全无毒的吸附剂,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和医药等其它行业。 相似文献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