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玉米微孔淀粉的制备及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香玉  张晓云  刘景顺 《食品科学》2006,27(12):241-24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研究比较了酶法及酸法水解处理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并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SEM)、差式扫描量热计(difl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动态热机械分析(dynamic mechanical analysis,DMA)等分析手段对产品的显微结构及热相变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淀粉乳为原料,先后经过盐酸处理、含有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的pH值缓冲液处理,制成微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先使用8%HCl,在50℃处理4h,再使用1.5%α-淀粉酶,0.5%葡萄糖苷酶,于50℃、pH值5.0的磷酸氢二钠-柠檬酸缓冲液中处理12h。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分析发现,前期的酸解处理主要起到降低淀粉颗粒结晶化程度作用,后期的酶解过程实际起到了增加微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对自制玉米微孔淀粉的颗粒表面和颗粒内部形态观察,阐述了淀粉颗粒表面孔洞的形成过程、淀粉酶水解玉米淀粉颗粒的作用形式以及玉米微孔淀粉颗粒的结构特性。同时对酸法与酶法制备的玉米微孔淀粉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酸法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微孔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盐酸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通过L9(34)正交试验制备木薯微孔淀粉.通过限、DSC、XRD和SEM(写出中文名字)研究木薯淀粉的结构.研究表明,与原淀粉相比,木薯微孔淀粉的分子结构未见变化,DSC的吸热峰的峰值温度减小,XRD图谱的峰强减弱.与原淀粉相比,木薯微孔淀粉的结晶部分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用酸水解的方法制备微孔淀粉,研究酸浓度、温度、反应时间和底物浓度对玉米淀粉成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确定酸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的最优工艺条件为:酸浓度6%、温度40℃、反应时间16 h、底物浓度20%.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微孔淀粉的颗粒结构和热特性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原玉米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微孔淀粉表面有凹坑或孔洞,内部有空腔,它的糊化温度范围变窄,焓变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研究了加酶量、反应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对微孔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酶配比(α-淀粉酶:糖化酶)1:2,反应温度55℃,pH值5.5,反应时间16h,所得微孔淀粉的水解率为55.71%,吸油率为92.18%,并借助于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品的显微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7.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微孔淀粉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糯玉米淀粉为原料,以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复合酶解制备了多孔淀粉,考察了复合酶用量、酶配比、酶解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微孔糯玉米淀粉成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上述5个因素对微孔糯玉米淀粉的成孔均有影响。制备微孔糯玉米淀粉的较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的比例1∶3,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12h,pH5.0,复合酶用量1.5%。比较了容积率法与吸油率法测定微孔糯玉米淀粉成孔的一致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微孔糯玉米淀粉的孔结构。  相似文献   

9.
酸法优化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盐酸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通过L9(3^4)正交实验,研究盐酸质量分数、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对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微孔淀粉的结构。结果表明:盐酸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盐酸质量分数2.0%,反应时间8h,反应温度40℃,搅拌速度为1500r/min。通过XRD、DSC分析发现:木薯微孔淀粉的结晶部分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10.
酸法制备微孔淀粉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刘雄  阚建全  陈宗道  马嫄 《食品科学》2003,24(10):81-83
用盐酸对玉米淀粉进行处理,可以得到一种具有吸附功能的微孔淀粉载体。研究表明,微孔淀粉对色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的吸附能力远远高于原淀粉。通过交联反应能加强这种淀粉载体的结构性能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1.
杨波  杨光  刘灿召  李恺 《食品科学》2008,29(11):122
本实验用α-淀粉酶和葡萄糖苷酶水解玉米淀粉得到微孔淀粉,并对其吸附次甲基兰(疏水性物质)溶液和番红花红T溶液(亲水性物质)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原淀粉进行对比;最后以浓度和温度为主要参数,评价微孔淀粉与原淀粉在饱和吸附量及吸附稳定性上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酶法制备玉米微孔淀粉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酶法水解玉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葡萄糖淀粉酶与α-淀粉酶复配使用能提高酶法水解玉米淀粉的水解率及微孔淀粉吸附性能,其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50℃,pH值4.5,反应时间16 h,葡萄糖淀粉酶用量为1.0%(占淀粉的质量分数),α-淀粉酶用量为0.5%(占淀粉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3.
以碎米为原料,分别采用酶法、酸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两种方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酶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加酶量23.0U/g、pH7.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7h;酸法制备碎米多孔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液料比4:1(mL/g)、盐酸浓度0.4mol/L、酸解温度35℃、酸解时间6h。经比较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吸油率高13.3%。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多孔淀粉的颗粒形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酶法比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出孔率高、孔径大、孔穴深。  相似文献   

14.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15.
木薯微孔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文宏  袁怀波  王宇 《食品科学》2006,27(10):265-268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探讨α-淀粉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其微孔化反应的影响,并对微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和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表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微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变性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原料主要有玉米淀粉、小麦淀粉、大麦淀粉、籼米淀粉等。由于它是一种高效、安全无毒的吸附剂,可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和医药等其它行业。  相似文献   

17.
微孔淀粉制备的预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坚  沈汪洋  万楚筠 《食品科学》2005,26(11):154-156
改进了微孔淀粉的制备工艺。在酶法制备微孔淀粉的基础上进行了原淀粉的预处理工作,包括原淀粉的预糊化和超声波预处理。结果表明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从原工艺的61%提高到97%,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微孔淀粉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孔淀粉是一种新型酶处理变性淀粉,由于具有良好吸附功能因而近年来被广泛运用;该文综述微孔淀粉的特性、研究发展状况及在食品、医药和其它行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