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颗粒形貌观察、红外光谱扫描、淀粉粒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韧化时间、韧化温度和含水量等韧化作用条件对甘薯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韧化处理后的甘薯淀粉颗粒边缘有明显破损现象,颗粒表面结构发生了改变。不同韧化温度处理后,甘薯淀粉颗粒中位径、小颗粒淀粉体积分数和红外结晶指数随着韧化处理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处理温度50℃时,中位径增加了0.1μm,红外结晶指数由1.44增加到了1.75。不同韧化时间处理后,淀粉颗粒中位径随着韧化时间的延长而略有增加,红外结晶指数相比原淀粉增加了26.39%。不同水分含量韧化处理后,淀粉颗粒中位径没有显著变化,水分含量在85%时红外结晶指数由原来的1.44升高为1.79。韧化处理导致甘薯淀粉颗粒平均粒径、结晶度增加,这对增加食品中慢消化淀粉比例,提高食品营养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马铃薯淀粉和果胶干热改性产物应用于香肠中,分析香肠保水性、剪切力、质构特性、热力学性质及感官品质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共混干热改性果胶和马铃薯淀粉混合物有利于提高香肠的保水性、剪切力、质构特性和感官品质,改性淀粉添加量为6%~8%时香肠品质较好。添加马铃薯淀粉和果胶干热改性产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香肠的品质,为干热改性马铃薯淀粉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绿豆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和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绿豆淀粉的颗粒形态等基本性质;探讨了绿豆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和超微结构。结果表明,淀粉颗粒大多呈椭圆形,平均长轴直径为16.8μm,长轴直径范围为6.5~30.8μm。淀粉糊化的终了温度TC为73.21℃。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受淀粉浓度、蔗糖和柠檬酸添加量影响。随着淀粉浓度或蔗糖浓度增加,凝胶硬度和弹性均显著增加;在柠檬酸质量分数为0.1%~0.2%时,淀粉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均达到最大。获得凝胶质构特性的最佳条件为:淀粉质量分数8%、蔗糖质量分数12%、柠檬酸质量分数0.2%。影响凝胶硬度的主次因素依次为:淀粉浓度、柠檬酸浓度、蔗糖浓度;影响凝胶弹性的主次因素为:淀粉浓度、蔗糖浓度、柠檬酸浓度。添加蔗糖后凝胶的三维网变得致密、有序。  相似文献   

4.
甘薯颗粒全粉游离淀粉含量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甘薯为原料,研究了浸钙浓度、乳化剂添加量、蒸煮时间、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对甘薯颗粒全粉游离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浸钙浓度、蒸煮时间和冷冻温度对甘薯颗粒全粉的游离淀粉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木薯纳米淀粉,探究淀粉添加量、超声波振幅、乙醇体积分数、搅拌时间对纳米淀粉粒径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木薯纳米淀粉的基本特质和乳化性能。结果表明,淀粉添加量5%(质量分数)、超声波振幅70%、乙醇体积分数60%、搅拌时间15 min时,粒径最小为75.91 nm。核磁共振氢谱、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沉淀法成功制备木薯纳米淀粉,淀粉基本化学结构不变;与原淀粉相比,用纳米淀粉为乳化剂制备的Pickering乳液粒径较小,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及贮藏稳定性均得到显著提升。该研究结果可为木薯淀粉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淀粉纳米颗粒为原料,通过黄原胶辅助对其进行干热改性,以便改善淀粉纳米颗粒的加工特性,扩大其应用范围。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流变仪、X-衍射分析仪、透射电镜(TEM)等对干热处理前后的纳米颗粒与黄原胶共混物的热特性、流变特性以及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黄原胶辅助干热处理后,淀粉纳米颗粒的糊化温度和焓值显著增加,表明纳米颗粒的结构增强,热稳定性增加。与未经干热处理的样品相比,干热混合物的储能模量(G')值显著升高、而损失因子(tanδ)明显降低,表明干热处理后,淀粉纳米颗粒乳液的凝胶性增强,呈现更加偏向于类固体的性质。TEM结果显示,淀粉纳米颗粒的直径在100 nm左右,与黄原胶混合干热后,有聚集现象,且颗粒有缩小的趋势。本研究可作为淀粉纳米颗粒物理改性的一种新方法,为生产改性淀粉纳米颗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G)和低甲氧基果胶(low methoxyl pectin,LMP)对油炸甘薯淀粉吸油率的影响,使用低场核磁共振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及差示扫描量热仪分别分析了添加0.5%(w/w)、2%(w/w)AG和2%(w/w)LMP的油炸甘薯淀粉的油含量及其分布、热性质等。结果表明,添加AG或LMP可以显著降低油炸甘薯淀粉总油含量,油主要分布在淀粉颗粒表层,淀粉结晶类型由A+V型变为V型,糊化焓和相对结晶度明显降低。与添加LMP的油炸甘薯淀粉相比,添加AG后总油含量、相对结晶度和糊化焓更低。添加AG质量分数为2%时,油炸甘薯淀粉糊化程度最高,淀粉颗粒表层呈连续、致密结构,总油含量和表层油含量均为最低。可为健康、低脂油炸淀粉类食品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NaIO_4为氧化剂,用紫外光照催化拟均相制备双醛淀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最佳氧化条件为:反应温度为40℃,pH为3,反应时间为2.5 h,高碘酸钠浓度为0.5 mol/L。此时产品的醛基质量分数可达97.68%、产率为85.65%;经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偏光显微、色度和理化等的测定,结果表明所制备产物为双醛淀粉,且品质质量与市售品或文献值相符。用紫外光照射对拟均相低温氧化法制备DAS有明显促进作用,且波长短、功率高和效果好。在活化阶段对淀粉的活化有提高作用,且有紫外光活化使DAS产率从无光照的71.82%增加至82.01%,醛基质量分数从80.78%提高到92.87%,且光照活化效果顺序是254 nm365nm无光照;在氧化反应阶段紫外光照对NaIO_4氧化淀粉成DAS有促催化作用,紫外光照产率提高了5.66%~8.85%,醛基含量提高了2.53%~8.68%,而光照催化氧化效果顺序是254 nm/25 W254 nm/15 W365 nm/25 W365nm/15 W无光照。  相似文献   

9.
湿热处理对甘薯淀粉流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HAAKE MARSⅢ型流变仪研究不同湿热处理条件下甘薯淀粉的流变性。方法:通过控制湿热处理的水分(10%~30%)、温度(90~130 ℃)和时间(4~12 h)对甘薯淀粉进行湿热改性。结果:原淀粉与湿热改性淀粉的糊具有明显的剪切稀化行为,其流变曲线也服从Herschel-Bulkley模型。不同湿热处理条件下得淀粉糊浓度系数K、屈服应力τ0均低于原淀粉(K=14.816 Pa·sn,τ0原=10.322 Pa),流动特性指数n高于原淀粉(n=0.47)。随着湿热处理水分、温度与时间的增加,淀粉糊的K逐渐减小,τ0则先增后减,湿热处理水分20%,温度110 ℃,时间8 h的屈服应力最大(τ0上行线=5.683 Pa,τ0下行线=12.423 Pa)。动态流变学特性表明:不论湿热改性与否,甘薯淀粉糊的储能模量(G')均大于损耗模(G″)。并且相对于原淀粉,湿热改性甘薯淀粉糊的黏弹性明显增加。结论:经过湿热处理,甘薯淀粉糊的浓度系数与屈服应力下降,非牛顿性减弱,黏弹性显著提高,更适合作为食品加工的辅料和添加剂。  相似文献   

10.
以商业橘皮果胶为原料,在无水甲醇环境中采用盐酸催化甲酯化反应制备高甲氧基果胶。通过对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料液比以及盐酸添加量的调节,可以制备得到酯化度在90%以上的高甲氧基果胶。分子质量分布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反应时间延长和盐酸浓度增加,产物的酯化度逐渐提高,但数均分子质量逐渐降低。在料液比1∶50,盐酸添加量0.1 mol/L,温度60℃下反应12 h,产物酯化度达到91.20%,但数均分子质量降低为15.00 kDa。基于极高酯化度果胶所具有的双亲性(甲氧基为疏水基团而羟基为亲水基团)和分子链短的特点,进一步研究了极高酯化度果胶的乳化性质。用高能量法(高速剪切)分别制备了油滴体积分数为10%、20%和30%的纳米乳液,并考察了7 d内乳状液的稳定性、粒径和Zeta-电位变化。结果显示采用极高酯化度果胶可制备得到粒径为3 500 nm的乳状液(油滴体积分数10%~30%),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响应面法优化甘薯慢消化淀粉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湿热-有机酸复合法提高甘薯淀粉中慢消化淀粉的产率。以甘薯淀粉为原料,探究了慢消化淀粉形成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的响应面分析法,以甘薯慢消化淀粉产率为响应值,以含水量、酸反应时间、月桂酸添加量3个因素为响应因子,建立了二次回归实际方程模型,获得了制备甘薯慢消化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含水量47%、反应温度100℃、月桂酸添加量25%、热处理时间4 h,按此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慢消化淀粉质量分数达13.03%,较处理前提高了8.85%。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发酵法制备脚板薯淀粉,分析了其淀粉颗粒粒度、淀粉糊透明度及凝沉性等理化性质,并对淀粉质量浓度、糊化pH、温度、不同介质及其浓度对淀粉糊流变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脚板薯淀粉得率为15.2%,纯度为97.6%;淀粉平均粒度为18291.5nm,淀粉糊透光率为27.92%,其凝沉时间短;淀粉糊黏度随着淀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糊化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酸性条件下,淀粉糊黏度随着糊化pH增加而减小,pH到达8时,黏度达最大值,后随碱性的增强淀粉糊黏度下降。加入食盐、氯化钙和蔗糖均可提高淀粉糊的黏度,且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淀粉糊黏度随着蔗糖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通过将莲子淀粉与海藻酸钠混合均匀后干热反应制得干热变性莲子淀粉,并以其为主要原料制备可食膜,研究不同离子胶用量、反应pH、干热处理的温度和时间对干热变性莲子淀粉成膜特性的影响,确定干热变性莲子淀粉的制备工艺.结果显示:添加海藻酸钠对莲子淀粉进行干热变性处理能改善莲子淀粉的成膜特性,pH和干热温度对干热变性莲子淀粉的成膜性影响最显著.经正交试验优化,当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0%、pH 7、130℃条件下干热反应3h时制备的干热变性莲子淀粉成膜特性最优,为海藻酸钠与莲子淀粉干热反应的最佳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4.
利用压热法结合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甘薯抗性淀粉的制备工艺。以甘薯全粉为原料,研究全粉乳质量分数、pH、压热温度、压热时间、冷藏时间对甘薯抗性淀粉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响应面分析法得到甘薯抗性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全粉乳质量分数25.50%、pH7.30、压热温度120 ℃、压热时间31.20 min、冷藏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甘薯抗性淀粉的得率为9.41%,与理论值较为接近,响应面模型与实际情况拟合良好,为获得甘薯抗性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机械力化学作用下纳米淀粉的制备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研磨协同超声波处理,使淀粉在机械力化学的作用下,宏观颗粒形貌和微观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形成纳米淀粉,考察了研磨时间,超声温度,超声时间对纳米淀粉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磨时间6 h,超声温度40℃,超声时间5 h,纳米淀粉得率达到40.33%。采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热重分析等手段对纳米淀粉的形貌、结构、谱学性能和晶体性能进行了研究表征。研究表明:纳米淀粉呈球形,属于B型,直径约为50~70 nm,结晶度达到58%;纳米淀粉的热稳定性较玉米淀粉显著增加,在水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与传统的淀粉改性方法相比,机械力化学法是一种高效的、很有应用价值的淀粉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木薯淀粉与黄原胶共混干热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干热反应的温度、时间及共混物pH对木薯淀粉及黄原胶共混物的影响,对改性产物的交联度、淀粉糊粘度及透明度进行测定,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淀粉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热处理能有效抑制淀粉糊化,降低透明度,证明木薯淀粉和黄原胶发生了交联反应,且淀粉与黄原胶在碱性条件下混合有利于交联反应的进行,交联程度随反应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真空干燥法制备甘薯全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真空干燥方法制备甘薯熟制全粉,研究了真空干燥温度、浸钙浓度、蒸制时间和乳化剂添加量对甘薯熟制全粉游离淀粉含量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优化了工艺参数,当干燥温度为40℃,浸钙浓度为25 mg/L,乳化剂添加量为0.2%,蒸煮时间为12 min时生产出的甘薯熟制全粉品质最好,游离淀粉含量为21.89%。  相似文献   

18.
采用酸法、酶法水解大米淀粉制备脂肪替代物,对比研究两种制备方法,并将制备产品应用于蛋糕中,考察其代脂效果.酶解大米淀粉制备的脂肪替代物在淀粉乳质量分数30%,酶用量0.8%,酶解时间100 min,酶解温度80℃时产品凝胶强度最大.酸解产品在淀粉用量25%、酸用量2%、乙醇体积分数70%、酸解时间60 min和温度70℃条件下凝胶强度最大.蛋糕添加试验表明DE值2.05,添加量为30%时,添加效果比对照样好.  相似文献   

19.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与果胶、海藻酸钠、琼脂进行不同比例复配,考察不同食用胶对马铃薯淀粉静态流变、凝胶质构以及冻融稳定性的影响。静态流变学试验表明,马铃薯淀粉与食用胶共混体系属于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特征;3种胶体均能提高共混体系的表观黏度,添加果胶和海藻酸钠显著降低共混体系的触变性,琼脂的加入则导致触变性增强。随着食用胶添加比例的增加,共混凝胶的硬度和弹性呈上升趋势,在配比为8.0∶2.0(g/g)时达到最大值;黏着性和回复性则有所降低。添加果胶和海藻酸钠可提高共混体系的冻融稳定性,且析水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琼脂的加入则略微提高淀粉凝胶的析水率。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酶解产物浓度(0.10%、0.25%、0.50%、0.75%和1.00%,m/V)和油相体积分数(5%、15%、25%、35%和45%,V/V)对超高压下酶解制得甘薯蛋白酶解产物乳化液显微结构、乳化颗粒平均粒径(d4,3)、乳化活性指数(EAI)、乳化稳定性指数(ESI)和流变学性质的影响。当酶解产物浓度较低和油相体积分数较高时,乳化液的乳化颗粒均一细小。增加甘薯蛋白酶解产物浓度会使其乳化液的d4,3、EAI和ESI均逐渐降低;相反,增加油相体积分数会使乳化液的d4,3逐渐减小,EAI逐渐增大,而ESI则先降低后增加(p0.05)。在酶解产物浓度低和油相体积分数高时,乳化液的初始表观粘度较大,且在1~100 s-1的剪切速率范围内均表现出了剪切变稀现象。酶解产物浓度和油相体积分数与乳化液的d4,3、EAI、ESI和流变学性质密切相关,是影响甘薯蛋白酶解产物乳化特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