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近日研究发现,每天饮用代糖饮料的人,患痴呆和中风的几率要比一周只喝一次的人高3倍。研究团队选取了近4400名成年参与者,询问他们之前喝过的饮料中加入哪些人造甜味剂。这些无糖饮料中使用的甜味剂多为糖精、安赛蜜、天冬甜素和三氯蔗糖等。分析结果显示,每天都饮用添加甜味剂的碳酸饮料的人,与不是每天喝这类饮料的人相比,未来10年内更容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近日研究发现,每天饮用代糖饮料的人,患痴呆和中风的几率要比一周只喝一次的人高3倍。研究团队选取了近4400名成年参与者,询问了他们之前喝过的饮料中加入了哪些人造甜味剂。这些无糖饮料中使用的甜味剂多  相似文献   

3.
<正>研究人员发现,饮用含糖碳酸饮料可能导致记忆衰退、大脑萎缩。饮用代糖饮料虽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但患中风的风险却增高。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人记忆力更差。核磁共振成像显示,这些人大脑中涉及记忆任务的区域容量相对较小。研究人员马修·帕赛说,这证实饮用含糖饮料和脑萎缩有明显关联。相关研究发表于《阿尔茨海默氏症和老年痴呆》杂志。同一研究团队的另一研究连续10年跟踪4 500人的饮食、健康状况,发现每天饮用一份或多份代糖饮料的人中  相似文献   

4.
<正>一项来自英国的最新研究显示,喝无糖饮料并不能起到减肥的作用,相反,过量饮用还会影响身体健康。研究结果显示,一天饮用两杯及以上甜味饮料的志愿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不喝饮料志愿者的2.4倍。一天喝下5杯甚至更多无糖饮料的志愿者,罹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为4.5倍。研究人员进一步计算发现,每天喝一杯200毫  相似文献   

5.
正美国研究人员最新发现,睡眠不足的人第二天更喜欢喝碳酸饮料,从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调查了近1.9万人工作期间一周的睡眠时长和咖啡、茶、汽水等的饮用量。结果显示,与每晚睡足8小时的调查对象相比,每晚睡眠不超过5小时的人喝咖啡和碳酸饮料的比例比前者多20%,每晚睡眠只有6小时的人饮用这类饮料的比例则多11%。  相似文献   

6.
<正>都知道缺觉对健康有这样那样的坏处,美国研究人员新近发现,睡眠不足的人第二天更喜欢喝碳酸饮料,从而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员调查了近1.9万人工作期间一周的睡眠时长和咖啡、茶、汽水等的饮用量。结果显示,与每晚睡足8 h的调查对象相比,每晚睡眠不超过5 h的人喝咖啡和碳酸饮料多20%,每晚睡眠只有6 h的人饮用这类饮料则多11%。不过,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心脏病协会杂志》周刊刊载的一项研究显示,功能性饮料比碳酸饮料更有害健康,即便只喝一听也可能引起"威胁生命的"血压和心跳变化。美国特拉维斯空军基地医疗中心研究人员把18名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饮用市场上可买到的32盎司(907克)功能性饮料,另一组作为参照组饮用等量碳酸饮料。6天后,两组交换饮  相似文献   

8.
张瑶 《中国食品》2011,(22):95-95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他们饮用碳酸饮料的多少有很大的关系。 刊登在英国《伤害预防》期刊上的研究报告指出.每周饮用5罐以上高糖分碳酸饮料的波士顿内城中学生.出现暴力行为的可能性比其他喝较少碳酸饮料的同龄人士高了9%至15%。  相似文献   

9.
上海食品工业研究所为满足市场需要,最近开发了二种添加水溶性食物纤维的碳酸饮料.一种是以补充食物纤维为目的的普通型水溶性食物纤维碳酸饮料。另一种是适合糖尿病患者饮用的无糖型水溶性食物纤维碳酸饮料.该课题已于3月22日通过技术鉴定,得到一致好评.本课题技术转让费优惠。欢迎各饮料厂家来我所洽谈。水溶性食物纤维碳酸饮料通过鉴定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美国心脏协会在《中风》杂志发表一项最新研究称,每天喝人工甜味剂饮料,可使中风与痴呆的风险增加三倍。研究人员分别开展了中风研究与痴呆研究。在中风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近2900名45岁以上人士的数据;在痴呆症研究中,则分析了近1500超过60岁人士的数据。参与者将他们的饮食习惯记录在问卷中。研究人员在七年不同的时间点审查这些信息,并跟踪参与者未来10年的健康状况,看看谁患中风或痴呆,然后研究人员将参与者的饮食习惯与促成这些健康问题的风险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正>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饮用含糖碳酸饮料可能导致记忆衰退、大脑萎缩。饮用代糖饮料虽不会出现上述问题,但患中风的风险却增高。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经常饮用含糖饮料的人记忆力更差。核磁共振成像显示,这些人大脑中涉及记忆任务的区域容量相对较小。研究人员马修·帕赛说,这证实饮用含糖饮料和脑萎缩有明显关联。相关研究发表于《阿尔茨海默氏症和老年痴呆》杂志。  相似文献   

12.
正碳酸饮料的畅销不言自喻,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群中更是颇具人气。而饮用碳酸饮料对身体有害虽然广为认知,但很少有人知道每天饮用500毫升的碳酸饮料其危害堪比吸烟。日本Livedoor新闻网10月23日刊文介绍了《美国公共卫生杂志》的相关研究成果,一起来看看吧。碳酸饮料不仅对骨骼生长和血压方面有不良影响,还因为所含糖分过高而容易引起肥胖和心  相似文献   

13.
正据俄罗斯"健康生活网"2月25日消息,科学家称,大量喝牛奶会使骨骼变脆弱,增加人体骨折的风险。人们一贯认为,牛奶含钙,而钙有益于骨骼发育,因而饮用牛奶对人体有益。然而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科学家们反驳了这一观点。科学家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即对生活在1987—1997年间的不同年龄段的61400名女性和45300名男性的饮食和健康状况进行对比研究,这些参与者每天食用不同量的奶制品、酸牛奶和酸奶油。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每天喝3杯或者3杯牛奶以上的人更容易发生骨折,这些人发生股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青少年饮用现制奶茶现状,分析现制奶茶中糖及咖啡因对青少年健康的影响,为青少年科学饮用奶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从饮用奶茶的习惯、频率及饮用奶茶后出现的身体状况等方面随机对286名青少年进行调研。同时随机抽取市场上热销的10个品牌标示“全糖”“五分糖”和“无糖”的3种类型现制奶茶并测定其中的总糖及咖啡因含量。结果:每周喝奶茶1 000 mL以上的人数占调研对象的58.00%,且选择“含糖”奶茶的占97.90%;饮用奶茶出现体重增加的占调查人数的54.20%,出现失眠现象占46.15%;每杯奶茶(以500 mL计)总糖含量为64.5~623.8 g,咖啡因含量为6.199~52.133 mg。结论:青少年每天喝一杯500 mL奶茶糖分的摄入量为中国膳食指南中建议的每天摄入量的4.7~12.5倍,糖类、咖啡因摄入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健康不良问题。  相似文献   

15.
饮料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有关世界饮料消费的一份调研报告中指出,传统的饮料消费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将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欧、美、日)的饮料消费现况与前景作一简单介绍,并提出有关对策。一、世界饮料消费现状目前,德国人选购饮料首先考虑对身体健康是否有益。在白天,他们习惯喝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果汁和汽水(碳酸饮料)。美国人爱喝各种维生素饮料和可口可乐等。在清晨一般喝含有维生素的饮料,早餐时他们饮用各种新鲜果汁或蔬菜汁(芒果汁、西红柿汁、胡萝卜汁等)。在办公室,上班族一般饮用矿泉水,而上班的女士在整个白天都喜欢饮用矿泉水…  相似文献   

16.
<正>很多爱喝甜味饮料但注重健康的人会选择无糖或低糖饮料。不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喝无糖或低糖饮料的人可能从其他饮食摄入更多热量。通过分析2.2万多名美国成年人的饮食习惯,研究人员发现,爱喝无糖或低糖饮料的人平均每天从饮料中摄入的热量比爱喝含糖饮料的人少,但是他们吃的曲奇饼、冰激  相似文献   

17.
正在炎热的夏天,口干舌燥、大汗淋漓之时,冷饮估计是很多人的解渴首选。但专家表示,喝冷饮并不会让人觉得解渴,相反它还会给胃肠、咽喉带来刺激,过量饮用可能导致胃痛、腹泻或其他不适。夏天到了,很多人都喜欢喝瓶冰镇的饮料,在解渴的同时也能给身体降降温。但西安某医院营养科的段教授表示,碳酸饮料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例如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近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每天哪怕只喝一罐含糖软性饮料,无论是碳酸饮料还是果汁饮料,都会使心脏病发作几率升高20%。  相似文献   

19.
《饮料工业》2010,(8):58-58
每天喝酸奶最多250ml。早上一杯牛奶,晚上一杯酸奶是最为理想的。但是有些人特别喜爱酸奶,往往在餐后大量喝酸奶,可能造成体重增加。这是因为酸奶本身也含有一定热量,饭后喝酸奶就等于额外摄入这些热量,引起了体重上升。因此,除婴幼儿外,各类人群均可提倡每天饮用1~2杯酸奶(每杯125~250ml)为好,最好饭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饮用,可调节肠道菌群,对身体健康有利。  相似文献   

20.
刘国信 《烹调知识》2011,(11):33-33
每天饮用多少酸奶才合适 早上一杯牛奶,晚上一杯酸奶是最为理想的。但是有些人特别喜爱酸奶,往往在餐后大量喝酸奶,这有可能造成体质量增加。这是因为酸奶本身也含有一定的热量,饭后喝酸奶就等于额外摄入这些热量。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每天喝两杯,每杯在125g左右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