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选用2013年收获的"农大709"玉米籽粒,将其分别贮藏于室温和恒温恒湿培养箱(35℃,RH75%)中,并测定玉米籽粒淀粉酶活性、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分析了高温高湿(35℃,RH75%)条件下淀粉酶与可溶性糖代谢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常温条件下总淀粉酶和α-淀粉酶活性在贮藏初期仍继续上升,而后不再发生显著变化;除蔗糖含量降低外,总淀粉和直链淀粉以及果糖、葡萄糖、麦芽糖均无显著变化。高温高湿贮藏条件下,总淀粉酶和α-淀粉酶活性均显著下降;玉米总淀粉含量无明显变化而直链淀粉含量上升;葡萄糖和果糖变化一致,均先上升后下降;而麦芽糖和蔗糖含量均为先下降后上升。  相似文献   

2.
油豆角冰温贮藏对淀粉与蛋白质降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将军"油豆角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油豆角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高氨基酸的变化。结果表明:0℃冰温贮藏的油豆角淀粉和可溶性蛋白降解的速度最慢,8℃次之,25℃最快;不同温度贮藏期间可溶性糖含量有差异,25℃贮藏油豆角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迅速降低,8℃贮藏油豆角可溶性糖消耗速度大于冰温贮藏,其果糖、葡萄糖、蔗糖和总糖含量低于冰温贮藏的油豆角;冰温贮藏末期油豆角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高于8℃。  相似文献   

3.
纸铝塑复合包装100%橙汁贮藏期间化学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0%橙汁为研究对象,监测其在4、20、37℃和55℃贮藏24周过程中化学指标如VC、5-羟甲基糠醛(HMF)、糖类物质、类胡萝卜素、总多酚和总类黄酮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周期内100%橙汁中VC降解规律和HMF(37℃、55)积累量的变化可用一级动力学模型进行描述;20、37℃及55℃,100%橙汁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含量逐渐增加,蔗糖含量逐渐降低,而4℃其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无显著变化;总多酚含量贮藏前期变化不显著,后期呈上升趋势;主要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降低趋势;总类黄酮降解率在13.0%~24.4%之间。因此,贮藏温度对100%橙汁的化学品质影响显著,4℃低温下贮藏可以保持货架期橙汁化学品质相对稳定,有利于橙汁的贮藏。  相似文献   

4.
以绿熟期杏果为材料,分析了热风干制和自然晒制过程中己糖激酶、果糖激酶、蔗糖相关酶活性及糖含量的变化规律,旨在明确干制过程中关键酶调控糖代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果糖、葡萄糖、蔗糖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在干制前分别为33.52%、47.25%、45.22%,干制后分别平均为9.70%、28.24%、54.16%,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干制条件下杏果中蔗糖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己糖的转化。干制期间杏果中分解类酶活性(NI、SSs、AI)降低,且与果糖、葡萄糖呈正相关,分解类酶的调控以NI和AI为主。蔗糖合成类酶(SPS、SSs)在蔗糖代谢中起到辅助调控作用且热风40~50℃温度处理能有效地提高其活性,使蔗糖含量及蔗糖占可溶性总糖的比例增大。果糖激酶和己糖激酶也在干制前期略有升高,高活性的果糖激酶和己糖激酶利于增加果实中己糖的消耗,为蔗糖的积累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不同发育阶段欧李果实糖酸变化规律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欧李果实中糖酸特点及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含量动态变化,探讨欧李果实糖酸积累规律以及不同种类糖酸间的相关性。方法:以京欧1号、京欧2号和京欧3号欧李品种为材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欧李果实在不同发育期蔗糖、葡萄糖、果糖、山梨糖醇、苹果酸、柠檬酸、琥珀酸、酒石酸和草酸含量。结果:欧李果实总糖和总酸含量高低顺序均为京欧3号京欧1号京欧2号。欧李果实总糖含量在坐果后着色期内增长趋势缓慢,果实发育后期总糖含量迅速增长,总酸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升高,京欧1号和京欧2号果实中总酸含量在完熟前一周略有下降,总糖含量的变化速率大于总酸含量变化速率。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在绿熟期和着色期增长趋势缓慢,商熟期各种糖含量迅速增长,果实完熟时达到最高点,苹果酸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果实完熟前一周下降,而柠檬酸、草酸和琥珀酸随着果实的成熟含量降低。欧李果实中糖酸比与蔗糖含量正相关性最强,与草酸含量负相关性最强,糖酸比随坐果后天数呈显著指数函数y=0.05e(0.04x)变化趋势。结论:蔗糖与苹果酸的含量是影响欧李果实风味的主要因素,果实商熟期到果实完熟期是欧李果实生长、糖酸积累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6.
研究贮藏温度对网纹甜瓜挥发性组分的影响。将网纹甜瓜分别在室温(25℃)和低温(10℃)环境中贮藏15 d,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果实中挥发性组分的含量和种类。结果在新鲜果实中鉴定出49种挥发性组分,总含量为290.91μg/kg。在贮藏15 d后,低温贮藏组总挥发性组分含量上升了1.37倍,而室温贮藏组降低了31.72%,低温贮藏组总挥发性组分含量是室温贮藏组的2.01倍。进一步依据挥发性组分的香气活力值筛选出丁酸乙酯等16种组分是网纹甜瓜的呈香组分,在呈香组分中,低温处理组的丁酸乙酯、2-甲基丁酸甲酯、2-甲基丁酸乙酯和3,6-亚壬基-1-醇的含量分别是室温贮藏组2.56、2.11、3.15、4.30倍。因此,低温贮藏可以提高网纹甜瓜挥发性组分的含量和香气强度。  相似文献   

7.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7,(5):185-191
以新疆赛买提杏为原料,研究热风干制和自然晒制过程中糖含量变化规律,包括果糖、葡萄糖、蔗糖、果胶和粗纤维等。结果表明,杏果实中葡萄糖含量大于果糖含量,干制过程中果糖、葡萄糖及还原糖含量降低,且热风干制温度越高,还原糖降解幅度越大。热风温度处理有利于杏果中蔗糖和可溶性总糖在干制初期的积累。随着干制温度升高,蔗糖与果糖、葡萄糖、还原糖的相关性由极显著负相关水平逐渐向正相关水平转化,说明热作用下蔗糖又降解成果糖和葡萄糖等还原糖类物质。干制过程中可溶性果胶含量增加,原果胶和粗纤维含量降低,说明在干制过程中杏果存在后熟软化的现象。因此,通过控制干制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调控杏果中糖的组分和含量,改善杏干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适宜低温贮藏对油?果实采后综合贮藏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室温为对照, 测定采后贮藏期间各项理化指标变化, 评价低温贮藏对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 与室温贮藏相比, (4±1) ℃低温贮藏能显著抑制果实采后腐烂率和质量损失率上升, 有效延缓贮藏中后期果实硬度下降和丙二醛含量积累; 可延缓果实贮藏后期可滴定酸、总糖和维生素C含量下降, 维持蔗糖含量。结论 低温贮藏可有效延缓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9.
张杼润  张瑞杰  赵津  朱璇 《食品科学》2019,40(7):198-203
为了探究24-表油菜素内酯对杏果实采后抗冷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影响,以新疆‘赛买提’杏为实验材料,用质量浓度0.9 mg/L的24-表油菜素内酯减压渗透处理后置于温度0 ℃、相对湿度90%~95%的冷库贮藏,定期测定杏果实的冷害指数、冷害发病率、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24-表油菜素内酯可明显降低杏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冷害指数、冷害发病率、丙二醛含量、细胞膜透性,显著提高杏果实果糖、山梨醇和葡萄糖含量(P<0.05),降低蔗糖含量(P<0.05)。表明24-表油菜素内酯能够增强杏果实抗冷性,其可能与诱导果糖、山梨醇和葡萄糖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冷藏条件下甜玉米的糖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6℃温度贮藏5d后,3个品种甜玉米的总糖含量分别下降19.7%、25.7%和9.5%。其中蔗糖含量在贮藏后有较大下降,果糖和葡萄糖含量也都下降,麦芽糖含量在贮藏后有较大上升。糖度计读数(癇rix)不能用来估测玉米中的糖份含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低温预贮结合外源乙烯催熟对采后猕猴桃果实糖代谢的影响。方法:将猕猴桃在0,4,8,12 ℃ 4个温度下分别放置3,5,7 d后,在室温(25 ℃)采用乙烯催熟,以其为对照,分别测定12个不同处理组以及对照组猕猴桃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单糖含量(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含量、关键糖代谢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结果:低温预贮能够提高后熟猕猴桃中可溶性糖的含量,保持较高的淀粉酶活性;同时,低温预贮能加快淀粉降解速率,有效维持中性转化酶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而对果实的酸性转化酶与蔗糖合成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分析发现低温预贮对后熟猕猴桃糖代谢影响的最佳预贮条件是4 ℃下预贮7 d。结论:低温预贮可调控采后猕猴桃糖代谢相关酶活性,从而使其在后熟过程中保持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王友升  陈小燕  李丽萍  胡玲 《食品科学》2012,33(14):301-306
采用多变量分析的方法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黑琥珀’李果实20℃贮藏期间非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李果实中主要的糖酸组分是D-果糖、D-葡萄糖、蔗糖、山梨糖醇和苹果酸,D-果糖在采收时与贮藏前期释放较多,蔗糖在贮藏后期时含量较高;1-MCP处理抑制了蔗糖向D-果糖和D-葡萄糖的转化,延缓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在贮藏后期,1-MCP处理诱导苹果酸、柠檬酸和L-天冬氨酸含量的降低,而增加了果实的pH值。偏最小二乘回归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感官甜酸比与山梨糖醇、蔗糖呈高度正相关,酸度与苹果酸呈高度正相关,且蔗糖是甜酸比的主效因子,对甜酸比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山梨糖醇、D-果糖和苹果酸的间接效应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5种黑穗醋栗果实中糖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个品种黑穗醋栗果实的主要糖酸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计算甜度和甜酸比。结果表明,黑穗醋栗果实中糖组分包括果糖、葡萄糖、蔗糖,其中以果糖(19.03~32.74 mg/g)和葡萄糖(17.47~23.21 mg/g)为主;黑穗醋栗果实中有机酸组分包括草酸、奎宁酸、苹果酸、维生素C、柠檬酸等,其中以柠檬酸(19.16~24.33 mg/g),维生素C(2.53~8.80 mg/g),苹果酸为主(0.92~2.27 mg/g)。不同品种黑穗醋栗果实中的糖酸组成及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寒丰,柠檬酸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奥依宾,苹果酸和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寒丰。甜度/总酸值是影响黑穗醋栗果实甜酸风味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品种甜度/总酸值在179.23~261.01之间,总体表现为寒丰丹丰绥研1号黑丰奥依宾。  相似文献   

14.
周丹丹  李婷婷  吴彩娥  屠康 《食品科学》2022,43(17):208-220
桃果实采后低温贮藏易发生冷害,为研究热空气(hot air,HA)处理对桃果实冷藏过程中调控代谢途径的作用,本实验采用HA处理(40 ℃、4 h)桃果实,于(1±1)℃下贮藏35 d,每隔7 d取样并对可溶性糖、柠檬酸、苹果酸、总酚、总黄酮含量和花色苷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同时选取样品进行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HA处理可以有效抑制桃果实冷藏期间蔗糖、柠檬酸、苹果酸、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的下降,并抑制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的上升,同时HA显著提高了桃果实花色苷的含量(P<0.05)。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HA处理调控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主要集中于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次级代谢物代谢途径;桃果实糖酸代谢变化主要与转化酶、蔗糖合酶、蔗糖磷酸合酶、苹果酸脱氢酶和柠檬酸合酶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有关;HA通过上调苯丙氨酸解氨酶、香豆酸CoA连接酶、查耳酮合酶、二氢黄酮醇还原酶、花青素合成酶和类黄酮葡萄糖基转移酶的表达量,促进酚类、黄酮类和花青素的合成。综上所述,HA处理可以有效延缓桃果实采后糖酸和酚类物质含量的下降,并提高果实花色苷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以无籽刺梨果实为试材,分别贮藏在(4±0.5)℃、(8±0.5)℃、(12±0.5)℃和室温条件下,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无籽刺梨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条件能显著降低无籽刺梨失重率和腐烂率,延缓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和VC含量的下降,同时有效抑制无籽刺梨果实呼吸作用,保持其较好的营养成分。不同贮藏温度对无籽刺梨贮藏品质影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对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不同贮藏温度对无籽刺梨保鲜效果顺序为:(4±0.5)℃(8±0.5)℃(12±0.5)℃室温,贮藏温度为(4±0.5)℃时无籽刺梨的综合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6.
鲜食糯玉米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垦糯1号为研究对象,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贮藏温度(5℃、15℃、25℃)下的鲜食玉米在48h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贮藏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且下降主要是由蔗糖引起的(5℃下降97%、15℃下降98%、25℃下降94%);低温可以延缓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与15℃和25℃相比,5℃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降低幅度最小(5℃下降34%、15℃下降49%、25℃下降55%),是鲜食玉米贮藏的理想温度。  相似文献   

17.
该文通过缓慢降温和急速降温方法对早、中、晚3种不同成熟度的鸭梨进行处理并于冰温(0℃~1℃)下贮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对鸭梨中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鸭梨果肉和果皮的可溶性糖由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组成,果糖含量最多,果肉中果糖含量高于果皮。鸭梨在冰温贮藏过程中果肉、果皮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早采和中采缓慢降温处理果的可溶性糖含量普遍高于急速降温处理果,到贮藏末期,中采缓慢降温处理果可溶性糖含量适中。因此,中采鸭梨结合缓慢降温能够更好地保持果实中可溶性糖含量和鸭梨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分析研究芒果主产区(海南、广西)的3种主要芒果品种(台农、金煌、贵妃)的可溶性糖组分含量与差异。以3种芒果主栽品种为材料,对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TSS)、总糖、甜度值进行测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成熟期的芒果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及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芒果果实可溶性糖主要由蔗糖、果糖、葡萄糖组成,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均值为79.07 mg/g FW;台农果实的总糖、甜度值、蔗糖和果糖含量最高,葡萄糖含量最高的是金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低的是贵妃;芒果果实中蔗糖和果糖含量高低表现为台农>金煌>贵妃(品种)、海南>广西(产地)。相关性分析显示,3种可溶性糖中对果实甜度呈正相关的是蔗糖和果糖。聚类分析可将芒果样品分为蔗糖积累型、中间积累型和己糖(葡萄糖和果糖)积累型。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青竹梅为试材,将果实采后分别置于4、14、24℃和室温(20℃~28℃)条件下贮藏,分析贮藏期间加工品质变化,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果实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4、24℃和室温相比,4℃贮藏可有效抑制青梅果实采后出汁率、果皮强度和果肉硬度等快速下降;可有效抑制青梅果实采后a*值上升和果实迅速黄化,从而保持采后鲜果绿色色泽,可抑制果实失重率上升,延缓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室温条件下果实采后迅速软化黄化,并较快积累大量丙二醛。不同贮藏温度下青梅果实采后糖酸物质和功效成分的含量变化也有所差异。结果显示,低温贮藏可有效延缓果实采后成熟衰老,有利于保持青梅采后加工品质,该研究可为采后青梅果实贮运保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田间栽培晚熟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设置5个处理,测定保水剂吸附尿素对葡萄糖组分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吸附尿素显著提高了果实成熟前期的总糖含量和果糖含量,而葡萄糖和蔗糖含量减少;但保水剂吸附尿素提高了成熟中期果实的葡萄糖含量,在果实成熟时各处理的糖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相应地,对果实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测定表明,主导蔗糖分解方向的AI酶活性最高且果实成熟前期和中期均以保水剂吸附尿素的处理显著较高,而保水剂吸附尿素显著降低了蔗糖合成酶SS的活性且变化趋势与蔗糖含量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各处理分解方向的AI、NI活性与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而合成方向的两种酶与糖组分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