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天冬酰胺/葡萄糖模式反应体系研究了牛磺酸对富含淀粉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及其抑制机理。试验结果显示:牛磺酸能够显著抑制天冬酰胺/葡萄糖反应体系中丙烯酰胺的生成,且抑制率与浓度呈剂量关系。运用LC-QTOF分析得到2种主要的反应产物:丙烯酰胺-牛磺酸加合物和丙烯酰胺二聚体-牛磺酸加合物。此外,牛磺酸与葡萄糖共存于同一体系中加热时,葡萄糖的含量显著下降,说明牛磺酸可与葡萄糖发生反应。通过模式反应体系证明:牛磺酸能够显著降低富含淀粉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抑制机理主要是牛磺酸与丙烯酰胺直接发生反应,反应产物为丙烯酰胺-牛磺酸加合物和丙烯酰胺二聚体-牛磺酸加合物,从而除去体系中已经生成的丙烯酰胺。此外,牛磺酸能够与葡萄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从而与天冬酰胺竞争消耗体系中的葡萄糖,减少了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  相似文献   

2.
以葡萄糖和天冬酰胺为主要反应物,建立美拉德模拟体系,研究不同的反应条件和不同种类的糖对模拟体系中丙烯酰胺生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温度是丙烯酰胺形成的重要因素。在120~180℃条件下丙烯酰胺含量与温度呈正相关的趋势,200℃时丙烯酰胺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模拟体系的初始p H值小于8时,丙烯酰胺含量随p H值升高而增加,当p H=8时其达到最大值,继续升高p H值,丙烯酰胺含量开始下降,说明高p H值条件不利于丙烯酰胺的生成;Glc/Asn物质的量比接近1∶1时反应生成的丙烯酰胺最多,且天冬酰胺过量引起的影响要小于葡萄糖过量引起的影响;半乳糖、果糖和蔗糖对丙烯酰胺的生成起促进作用,甘露醇、赤藓糖醇、山梨醇、β-环糊精对丙烯酰胺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前三者均有各自的最佳抑制浓度。丙烯酰胺抑制率与β-环糊精加入量呈正相关趋势。β-葡聚糖的浓度对丙烯酰胺最终形成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采用葡萄糖/天冬酰胺低湿模拟体系,系统研究反应条件对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天冬酰胺添加量、葡萄糖加入量4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和天冬酰胺添加量对丙烯酰胺的产生量影响显著。葡萄糖和天冬酰胺添加量分别为1.2 mmol,丙烯酰胺最大产生量条件为:加热温度200°C,加热时间6.5 min,丙烯酰胺的最大理论生成量为674.0 nmol。  相似文献   

4.
HPLC法测定泡姜中6-姜酚、8-姜酚、10-姜酚、6-姜烯酚和姜酮5种姜辣素的含量,并与生姜和干姜中5种姜辣素含量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Zorbax-SB-Aq型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0.1%醋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5 nm;进样量10μL;流速1.0 m L/min;柱温30℃。在此条件下检测出泡姜中5种姜辣素含量分别为6-姜酚6.38 mg/g、8-姜酚0.87 mg/g、10-姜酚1.73 mg/g、6-姜烯酚0.33 mg/g和姜酮0.07 mg/g。结果表明,生姜经过泡制后,6-姜酚、8-姜酚和10-姜酚含量均有所降低,但6-姜烯酚含量增高,并且产生了少量的姜酮。泡姜姜辣素含量的测定为泡姜风味化合物的研究及泡姜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4种氨基酸对已建立的葡萄糖-天冬酰胺模拟体系中丙烯酰胺生成的影响。方法 以葡萄糖-天冬酰胺组为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加入半胱氨酸、甘氨酸、赖氨酸和谷氨酸4种氨基酸为实验组,于140℃反应5~30min,测定反应后模拟体系的褐变程度、色差值、生成丙烯酰胺含量和剩余葡萄糖含量。结果 4种氨基酸中,半胱氨酸和谷氨酸对模拟体系中的褐变度和色差值的抑制作用较好;半胱氨酸和赖氨酸对底物葡萄糖的消耗作用较快;半胱氨酸对丙烯酰胺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为(76.00±0.73)%,其他氨基酸的抑制率分别为甘氨酸(38.39±0.44)%、赖氨酸(51.03±3.09)%和谷氨酸(28.76±2.43)%;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添加4.2mmol半胱氨酸时,丙烯酰胺抑制率达(95.32±0.47)%。结论 4种氨基酸相比,半胱氨酸对丙烯酰胺形成的抑制效果最好,且对于降低葡萄糖-天冬酰胺模拟体系的褐变度、色差值、葡萄糖含量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不同干燥工艺对生姜中5种姜辣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对生姜中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5种姜辣素含量的影响。选用Grace smart RP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B)-0.1%醋酸水溶液(A),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280 nm,柱温30℃。结果显示:不同干燥工艺得到的生姜粉中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5种姜辣素的总含量以冷冻干燥最高,干燥需要48 h,能耗大;60℃红外干燥次之,干燥只需1.5 h,效率高。不同的干燥工艺对生姜中5种姜辣素的总含量有明显影响;生姜的干燥以60℃红外干燥为宜。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快速、宽线性范围和较低检测限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分析姜及其相关产品中4种主要姜辣素——6-、8-、10-姜酚及6-姜醇含量,用于生姜、干姜、终端产品液态姜汁饮料和固态速溶姜茶,以及超临界CO2萃取得到富含姜辣素的姜油树脂和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的高6-姜酚含量样品的检测及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生姜中6-、8-、10-姜酚含量分别为1.461、0.325mg/g和0.568mg/g,未检测到6-姜醇;干姜中6-、8-、10-姜酚及6-姜醇的含量分别为8.587、1.612、3.504mg/g和0.662mg/g;3种固态速溶姜茶中的6-、8-、10-姜酚和6-姜醇含量范围在(0.432~0.453)、(0.108~0.122)、(0.185~0.234)mg/g和(0.094~0.109)mg/g,无显著性差异(P0.05);姜汁饮料中只检测到少量6-姜酚,含量为0.004mg/L;姜油树脂中6-、8-、10-姜酚及6-姜醇的含量分别为212.803、50.831、88.004mg/g和11.411mg/g;在进一步分离纯化的高纯度6-姜酚样品中仅检测到6-、8-、10-姜酚,含量分别为891.329、79.145、18.717mg/g。检测结果满意,可实际用于姜及其各类产品中主要姜辣素含量的检测。  相似文献   

8.
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项下生姜的质量标准控制指标对煨姜与生姜做对比分析。对煨姜与生姜做薄层鉴别;总灰分的测定;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测定挥发油化学成分;基于一测多评法利用HPLC测定6-姜辣素、8-姜酚、10-姜酚的含量。结果显示:煨姜与生姜的总灰分与挥发油测定结果有差异。挥发油经GC-MS分析,生姜挥发油分离出81个色谱峰,鉴别出42种成分;煨姜挥发油分离出61个色谱峰,鉴别出35种成分。其中共有成分33种。HPLC检测出生姜6-姜辣素含量为9.86mg/g,8-姜酚含量为2.11mg/g,10-姜酚含量为4.27mg/g;煨姜6-姜辣素含量为6.59mg/g,8-姜酚含量为1.97mg/g,10-姜酚含量为1.77mg/g。生姜与煨姜的质量控制指标在定性、定量方面均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几种添加剂对热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产生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以天冬酰胺、葡萄糖在高温下反应建立丙烯酰胺产生的模拟体系,探讨Vc、阿魏酸、TBHQ、NaHSO3和CaCl2对丙烯酰胺产生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CaCl2效果最佳,添加量为2.1%时,抑制率达93.4%;其次为NaHSO3,添加量为2.1%时,抑制率为80%。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天冬酰胺和葡萄糖的Maillard反应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和丙烯酰胺的含量,将天冬酰胺与葡萄糖在160℃条件下反应1.5 h,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液质联用技术分别建立5-羟甲基糠醛和丙烯酰胺的测定方法,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丙烯酰胺测定方法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01、0.05μg/L,5-羟甲基糠醛的分别为0.3525、2.82μg/L,样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为6.64μg/L,5-羟甲基糠醛的含量为45.31μg/L。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九头狮子草各提取物对丙烯酰胺的抑制规律和量效关系,筛选出对丙烯酰胺的最佳抑制部位。方法:利用低湿焙烤模式下葡萄糖/天冬酰胺模型体系研究九头狮子草各提取物对丙烯酰胺的抑制作用,根据活性追踪法筛选最佳部位。结果:各提取物浓度与丙烯酰胺抑制率呈非线性关系,丙烯酰胺抑制率最高的正丁醇萃取物在添加量为3 mg/mL时抑制率为56.78%;正丁醇萃取物经大孔树脂分离所得的乙醇洗脱物浓度与丙烯酰胺抑制率亦呈非线性关系,95%、60%乙醇洗脱物对丙烯酰胺均有更好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为95%乙醇洗脱物,添加量为5 mg/mL时抑制率为64.20%,30%乙醇洗脱物抑制效果下降。结论:九头狮子草各提取物均有丙烯酰胺抑制效果,且大多数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作为植物功能色素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美拉德反应目前被认为是形成丙烯酰胺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葡萄糖和天冬酰胺模拟体系中丙烯酰胺的形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时间对丙烯酰胺的产生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即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丙烯酰胺的产生量也相应增加;研究还发现,丙烯酰胺与天冬酰胺、吸光度之间呈线性关系,与葡萄糖、果糖也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丙烯酰胺和羟甲基糠醛是高温加工食品中产生的两种内源污染物。本文研究了7种豆类(黑豆、鹰嘴豆、绿豌豆、小扁豆、绿豆、黄豌豆和黄豆)的豆粉对天冬酰胺/葡萄糖反应体系中丙烯酰胺和羟甲基糠醛(HMF)形成的影响,以其为两者的控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全豆粉试验时,有5个品种的豆粉抑制丙烯酰胺(抑制率10.3~55%)形成,但都促进HMF的产生;去皮脱脂后的豆粉更能抑制丙烯酰胺形成。有趣的是,其中4个品种的豆皮也能抑制丙烯酰胺的产生。进一步研究发现,有5个品种的脱脂豆粉能消除已形成的丙烯酰胺,消除率为5.9%(绿豆粉)至28.5%(大豆粉)。通过统计本研究的39种处理发现,丙烯酰胺与HMF的形成量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丙烯酰胺和羟甲基糠醛是高温加工食品中产生的两种内源污染物。本文研究了7种豆类(黑豆、鹰嘴豆、绿豌豆、小扁豆、绿豆、黄豌豆和黄豆)的豆粉对天冬酰胺/葡萄糖反应体系中丙烯酰胺和羟甲基糠醛(HMF)形成的影响,以其为两者的控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采用全豆粉试验时,有5个品种的豆粉抑制丙烯酰胺(抑制率10.3~55%)形成,但都促进HMF的产生;去皮脱脂后的豆粉更能抑制丙烯酰胺形成。有趣的是,其中4个品种的豆皮也能抑制丙烯酰胺的产生。进一步研究发现,有5个品种的脱脂豆粉能消除已形成的丙烯酰胺,消除率为5.9%(绿豆粉)至28.5%(大豆粉)。通过统计本研究的39种处理发现,丙烯酰胺与HMF的形成量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重视。美拉德反应是形成丙烯酰胺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证实其形成机理,进行了葡萄糖和天冬酰胺模拟体系的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分析模拟体系中的丙烯酰胺,结果表明:不同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丙烯酰胺的产生量影响显著,且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和反应时间的延长,整个反应体系的颜色逐渐加深,丙烯酰胺的产生量也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6.
试验采用RP-HPLC法比较不同干燥工艺对姜酒中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五种姜辣素含量的影响。试验采用Agilent Grace Smart RP-C_(18)色谱柱(125 mm×4.6 mm×5μm),流动相A相为0.1%醋酸水溶液,流动相B相为乙腈,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DAD检测波长为280 nm,柱温为40℃。检测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得到的姜酒中姜酮、6-姜酚、8-姜酚、6-姜烯酚和10-姜酚五种姜酒辣素的总含量以江西产姜酒(20%vol)最高。  相似文献   

17.
探讨阿魏酸与咖啡酸在美拉德模拟体系中对丙烯酰胺形成和消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天冬酰胺/葡萄糖模拟反应体系中,阿魏酸与咖啡酸的添加量为250 mmol/L和25mmol/L时可抑制丙烯酰胺的形成,而二者浓度低于2.5mmol/L时则促进丙烯酰胺的形成。将阿魏酸与咖啡酸分别与丙烯酰胺单独高温处理,发现2种酚酸对丙烯酰胺都具有消减效果,但效果不明显,因此判定阿魏酸与咖啡酸对美拉德模拟体系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主要作用于丙烯酰胺的形成阶段。另外,酸性条件下,醌型酚酸比酚型酚酸对丙烯酰胺的消减作用更大,而在中性条件下,酚型酚酸的消减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8.
系统研究了果糖/天冬酰胺模拟体系中丙烯酰胺形成规律。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取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天冬酰胺添加量、果糖加入量4个因素,进行响应面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果糖的添加量、加热温度和天冬酰胺的添加量对丙烯酰胺的产生影响显著。丙烯酰胺最大产生量的条件为:加热温度200℃,加热时间6.0 min,果糖添加量1.2 mmol,天冬酰胺添加量1.2 mmol。丙烯酰胺的生成量为1640.0 nmol。  相似文献   

19.
建立天冬酰胺/葡萄糖模式反应体系,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自由基清除法等手段研究赖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产物对该模式体系中丙烯酰胺生成量及体系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高、低分子量的赖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产物(H-LGP和L-LGP)均能显著降低模式反应体系中的丙烯酰胺生成量,其中H-LGP和L-LGP的添加量为10 mg/mL时,对丙烯酰胺生成的抑制率最大,分别为32.0%和31.4%。H-LGP和L-LGP(均为10mg/mL)的添加还可显著提高反应体系清除自由基DPPH和ABTS的能力。结论:赖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产物(LGP)能够显著抑制天冬酰胺/葡萄糖模式反应体系中丙烯酰胺的生成,且高浓度的LGP能够显著提高反应体系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60Co-γ分别对天冬酰胺、葡萄糖进行辐照处理后,将其混合得到天冬酰胺-葡萄糖模拟体系,分别在不同的油浴温度和时间下使其发生反应,研究辐照剂量对模拟体系中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和褐变程度的影响,并建立褐变程度与丙烯酰胺生成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辐照剂量的增大,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60Co-γ不同剂量预处理后的天冬酰胺-葡萄糖的模拟体系在高温油浴中反应后,褐变程度与丙烯酰胺的生成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